|
【龙虎网报道】明天就是“全国爱耳日”,要说到五官的健康,人们习惯性地最关注眼睛,也就是视力。可事实上,与耳朵或者说听力有关的残疾,在全国残疾人普查中,一直占据了大头。特别是有些听力的损伤,表现得虽然不如失明、智能低下、肢体残疾或者精神疾病那么明显,可照样引起不小的问题,往往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在这种时候,如何正确去对待、认识和治疗耳科方面的疾病,特别是听力损失,就非常值得关注了。
这不,今年的爱耳日主题是“正确使用助听器”,而著名耳科与听力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卜行宽教授,不久前就曾带领专家组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方案对江苏省的耳科疾病和听力减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成以上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而需要验配助听器的患者达到了6.9%。这一结果已发表在《中华耳科学杂志》相关期刊上。
当“听不清”遭遇“听不清”
老夫妻俩因为耳朵闹离婚
一个人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是很常见的事情,可它的影响有多大?
许多人大概觉得只要说话的时候大声点儿就成了,去看医生、用药或者配助听器都是小题大做。可如果现在告诉你,曾经有人因为“听不清”而闹到要离婚,你信还是不信?
这看起来有点像笑话的故事,就发生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门诊。
一对相伴数十年的老夫妻,怎么看也配得上“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这样的评价,可临到老来,却非要离婚,理由是“他/她变了,越老越不像话了。”这不,虽然他们两个人是一个陪着另一个来看病,可是在门诊室内还能吵起来,一个说对方不讲道理,另一个说对方无理取闹。可医生听着听着,发现事情不对了———他们俩的话怎么就对不上号呢?
事情的真相就叫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来他们两个都听力减退得挺严重,平时说话,一个说“吃饭了吗?”,另一个却回答“事情早完了。”如此一来二去,一个觉得“这人怎么老不理我,我说多少声都没反应”;另一个却认为,“事情早办完了,咋问得没完没了,而且吃饭了都不喊我一声,堵什么气啊?”于是误会横生,矛盾迭起,闹到最后便吵着要离婚。
幸好,这个故事最后是喜剧收场。可事实上,有许多的听力损失患者并不都能以“喜剧”完结。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耳科疾病与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听力学组组长卜行宽教授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是重或极重度听力损失那么还会比较注意,但对轻中度听力损失却关注度远远不够。可事实上,我们的听力却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而减退,年龄、环境、疾病、药物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听力,而听力减退对于生活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在一百多种疾病造成社会负担的排行榜上,成人听力损失已列入前十位。
“不是经常有妻子抱怨丈夫对自己不闻不问吗?咱们撇开夫妻感情或者妻子比较唠叨的因素,有时候丈夫不是故意不理,而是没听清。”卜行宽教授举例,“因为人的听力损伤和减退,往往是从高频开始,而女性和儿童说话音频较高,对于已经出现听力损失的人来说,辨别起来就非常困难。同理,有人听电话号码,2、5、8听得很清楚,4、7、9却常常听错,这其实也是早期听力损失的一个表现。”
那么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听力损失的人有多少呢———卜行宽告诉记者,仅就咱们江苏来说,内耳病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就达到22.0%。
8412人的抽样调查
总患病率达到26.3%
这项调查开始于2005年,卜行宽教授带领专家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方案花了2年左右的时间,对江苏省自然人群的耳科疾病和听力情况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
专家们按照比例在江苏省选择了40个调查点,共对8412人进行耳科和听力调查。结果发现,耳科疾病的患病率为26.3%,略高于全国标准化患病率(22.6%),其中外耳病2.4%,中耳病3.5%,内耳病(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2.0%。
此外,耳疾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调查人群中6.9%需要验配助听器,2.4%需要药物治疗,1.2%需要耳外科非急诊治疗,1.0%需要接受其他治疗。
“就我们的了解,最近以听力问题为首的耳科疾病发病率依然处于增长势头。在众多疾病中,影响最广、危害巨大的当属听力问题,因为听力减退和耳聋可以直接导致残疾,带来一系列后果;其次是化脓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引起颅内感染,也可能危及生命;此外就属一些耳科肿瘤危害巨大。但后者毕竟发病率较低,对于一般市民来说,还是以内耳病伴随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甚至感音性耳聋最需引起关注。”
而对内耳疾病(伴随听力损失)的具体分析显示,非感染因素占据主要部分,达到73.7%,其中又以老年性(47.7%)和噪声性(21.9%)最为突出。在针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的专题研究中显示,听力减退患病率为58.1%,听力残疾患病率为25.0%,较其他年龄段高得多。此外,还有26.0%的病人原因不明。
“尤其需关注的是,在听力残疾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和‘突发性聋’早期可望通过药物治疗,其他的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患者来说,正确规范使用助听器,才是正确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