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金融危及余波未平,一年一度欧洲最大的听力学行业聚会仍然如期举行,第54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从10月21日到23日,在德国纽伦堡顺利召开。从参会规模看,虽然和以往几届相比稍有逊色,但是,本次会议创新精神依然不减,“以变应变”是本次大会的主题,可以从多方面诠释,既能表示听力行业对目前世界经济危及的应对,又能代表助听器工业为了满足广大听障人群需求而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正如会议主席布勒戈在其致词中表示,“变化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这个行业因此而生存,因此而发展,因此在不断变化。”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和报道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的状况,而此次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变化给听力学和助听器行业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对未来的思考。
探讨变化的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分三天进行,第一天主要讨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进展和现状,从2009年起,新生儿听力筛查按法定要求,必须在德国全面推广,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无条件的听力筛查必将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筛查技术水平和筛查流程的完善。第二天学术交流集中在临床听力检测技术、助听器验配和评估,第三天的范围更广,包括听力康复、人工耳蜗、耳鸣诊断和治疗等主题。
德国Schönweiler,教授的论文《2009年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启动:听力学家和医生如何配合参与对婴幼儿和儿童听力损失的康复管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德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现状,尤其着重提到德国联邦综合委员会对其在2008年颁布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指南的修订,这份指南的作用和目前美国推行的《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2007年蓝皮书:早期听力检查和干预原则及指南》相似,其中要求任何单耳或双耳听力损失超过35 dBHL的婴幼儿必须接受早期诊断和干预。这份文件在过去一年,经过广泛讨论,比如在在25届德国儿童听力学协会的科学会议上,征求了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德国联邦政府今年正式规定开始全面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Schönweiler,教授的论文指出,和美国新生儿筛查流程不同之处在于德国部分婴儿在家庭分娩,因此,该项指南对这些婴儿筛查做出特别规定,要求所有在家出生婴儿必须在出生后的第三点到第十天之内,接受听力筛查。德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践将为我们提供又一个不同的借鉴。笔者注意到,虽然会议的一个重点是新生儿听力筛查,但是学术交流却集中在干预方面。会上,德国听力学家Siegrid Meier的论文《婴幼儿助听器验配》、Annette Limberger教授的《婴幼儿助听器验配创新技术》和Zehnhoff-Dinnesen教授的论文《听神经病儿童助听器验配》等,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如何有效地为婴幼儿验配助听器和调试,如何利用先进的新技术提高助听器的效果,比如多程序聆听、智能降噪和方向性处理等。这说明就新生儿听力筛查而言,目前国内外更加重视筛查后的结果及其干预,这是我们值得我们注意之处。
当然,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学术交流最多的仍是助听器技术和验配,近75%的论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当今助听器前沿技术的发展,其中Josef Chalupper的论文《临床数字助听器的评估》、Arthur Schaub,等人的《2008年助听器论文综述:压缩速度、多通道、信号过冲和干扰》、Meerwald的《不同听力康复方式如何影响助听器验配最佳效果》等论文,均有独特的见解,尤其是Meerwal从听力康复角度来分析影响助听器验配效果的因素,这和目前大多是的评估方法有较大不同,而提供一个新的视觉。 众多的学术交流中,笔者认为荷兰的听力学家Vlaming教授的研究课题《电话和互联网听力筛查:改善听力保健的新手段》值得一提。Vlaming教授的论文是基于他在过去几年参加由欧盟组织的听力交流(HearCom)项目的研究成果,从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高或改进听力筛查手段出发,他对现在已经在欧洲广泛使用的电话和互联网听力筛查的利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电子服务(eService)作为一个互连平台能将听力测试、听力康复、声学和辅助等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的标准,最终推向市场供大众使用。这篇论文为我们描述了未来听力学检测和服务的新模式,提出一系列新的听力技术理念,比如ePlatform(电子平台)、eDiagostics(电子诊断)、eRehabilitation(电子康复)等,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篇文章的基调便是“以变应变”的最好例子,应该是本次会议的典型代表。
展示变化的听力技术 每次欧盟大会总会有一些令人兴奋的新技术出现,这次也不例外。美国一公司在会上推出了带有“触调”技术(Sweep)助听器。所谓触调是通过触摸来控制助听器的调试。自从2006年苹果推出iPhone后,触屏技术顿时成为各行各业热炒宠儿,由于使用简单,控制便捷,触屏技术开始对传统的按钮、开关等控制器件挑战。此次斯达克公司将其引用到助听器,可谓费尽心思。据介绍,在助听器原设置音量开关或程序切换处,替之以一微型触摸屏,患者可用手指随意上下滑动,分别增加或减少音量,或者微触点击,实现切换程序等功能。 应用触屏技术着实需要一定创新勇气,且不论在助听器的方寸之地增加触摸感应模块的技术难度,也不谈这种技术是否可能影响助听器的效果,仅仅70岁患者使用触屏所需的培训便能令人止步。笔者认为触屏技术替代开关按钮,消除了任何开口缝隙,不仅能降低声反馈发生,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防止水迹或尘土进入助听器,延长助听器使用寿命,减少机械故障发生率,具有较大的优势。
基于无线链接和多媒体平台的助听器是本次会议新产品的一个亮点之一。众多公司纷纷推出各自产品,瑞士一公司便推出两款基于其多媒体优化音频技术平台(CORE)耳背式助听器,第一款是Audeo系列,去年刚推出的Audeo Yes助听器在市场上取得不凡业绩。今年继续推出两种耳道扬声器产品:Audeo SMART和Audeo MINI。据介绍,Audeo SMART是世界上目前最小的无线助听器,通过其多媒体音频链接平台,Audeo SMART能和电视、电话、数字音乐播放器或者计算机链接,扩大了聆听的范围。这款助听器的程序调节可通过一预设的程序开关或者音量开关。另一款助听器Audeo MINI体积更小,没有无线链接功能,不过自动环境识别和程序切换。 第54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大会展场显示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耳道扬声器技术产品问世,比如丹麦一公司推出带有耳道扬声器的Hit系列耳背式助听器,德国一公司的Pure系列助听器均使用这种技术。还有一些厂家则试图在助听器细节上来做文章,以此提高其产品的独特优势,比如德国一公司的Pure系列的低端助听器300型便采用充电式电池,加拿大一公司的高端助听器Passport系列采用了防止突发噪音的技术和双耳无线链接技术等。
另外一个体现变化的是助听器生产技术逐步走向自动和智能化。我们知道目前助听器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基本是手工操作,许多生产环节必须由人工一步一步完成,这样无论在成本和质量方面具需改善。在这次会议上,笔者看到三维技术开始用于助听器生产。丹麦一公司便推出其具有专利技术的、基于CAD / CAM开发的耳内助听器技术。这家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三维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技术开发商,在三维质量控制和逆向工程技术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使用其扫描和制造技术,能大大提高定制助听器的质量,并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的实践。该公司的耳扫描仪结合了高清晰度摄像机和精密光学技术,能准确地将患者耳朵结构扫描成图形,经过专门的图形处理软件加工,便能将扫描数据很快转化成清晰的耳道的三维图形。然后,进行机壳制造和加工,最终,将带有芯片的数字助听器嵌入到做好的机壳内,完成整个生产流程。这样一个完整的采集、分析、制模、加工等系统,能提高助听器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能保证生产的耳模和机壳准确,宠儿满足每一个患者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种技术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地理跨度非常大的国家,利用三维采集和生产技术能加快普及助听器的使用率。中国目前助听器使用率偏低的根本问题之一,便是无法根据患者要求,做出所需的合格的耳模,或定制式助听器,尤其是深耳道定制助听器的返修率非常高,可能达到50%。因此,如何降低推广三维技术的成本,普及其使用,应该是这些技术开发商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54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是在全球经历的一个多年难遇的变化的时期召开,我们很高兴看到听力学和助听器作为一个规模较小,但是受众广泛的特殊行业,没有被变化征服,而是以变应变,在变化中发展,由此带来的巨大机会将激励听力学家、听力康复人士和助听器验配师以及听力损失患者为健康聆听和自由交流,继续努力。 摘自:中国听力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