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名气比较大的助听器厂家如:西门子、奥迪康、瑞声达、斯达克等都非常重视助听器的新技术的开发。
从Open fitting (开放耳)到移频技术,从WDRC线路到ADRO,无不体现诸位助听器行业先驱者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然而技术的进步与消费者的购买欲显然不成正比!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人即使存在听力障碍,仍然放弃通过选择合适助听器,解决自己的听力困惑。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觉得价格承受不起!
说实在,连我们这些从事助听器验配工作的人都会觉得助听器的价格是比较昂贵的!所以在工作中,替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病人选配助听器时,真的是很犯难:贵的他们买不起,便宜的没有效果!说到这里,我非常尊重大学时候的一位老师:他经常会站在客户角度出发,为他们选配实惠又合适的助听器,有的实在买不起,老师还自己掏钱帮他买!
到此,我很想就目前浙江省的“小康工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政策很好,但是不能惠泽群众!
有的用户明明不是困难家庭,还一连得到几个地方残联赠送的助听器!放在家里没有用,跑到当地的听力中心,拜托他们卖给有需要的人!
由于没有专业的验配师指导,助听器戴上去的效果不是很好。(当然也有负责任的残联机构将此项工作委托给当地的听力中心!)有的明明是重度听力损失,连耳模都不给做。
更有甚者,将国家免费赠送的助听器以收取一定的报酬的方式“送”给老百姓!
一个原本看起来“惠民利民”的国策,在地方不同的操作形式下,变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让我想起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工作之余,我常常会想:什么时候助听器能像一些数码产品一样,适当地降低价格呢?或者国家采取一些福利措施,帮助承担听障人士选配助听器的一部分费用。
助听器的价格为什么不能降下来?到底助听器是奢侈品还是数码产品?既然是数码产品,现在笔记本电脑,空调,彩电,数码相机不是都降价很厉害?为何独独助听器的价格有增无减?
到底是谁在操纵中国的助听器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