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37|回复: 1

聋儿需要蒙眼后两耳非同时加大距离训练听觉

[复制链接]

41

主题

631

帖子

64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48
发表于 2009-6-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如下文章 觉得也有点道理 特转来给大家讨论下,
一、聋儿需要蒙眼   两耳非同时加大距离训练听觉
1、本文主要告诉患有耳药中毒、两耳感音神经性聋、语言频率听力损失100--120分贝的聋儿的母亲,在家里训练聋儿时要把聋儿的两个眼睛蒙起来训练、还要一个耳朵一个耳朵训练,并且要从距离10厘米开始训练,直至做到距离6米训练。
2、也就是说,聋儿需要蒙眼两耳非同时加大距离训练听觉。当然,任何训练都要戴助听器。
  
二、聋儿视觉过度,必须切断视觉信息强化听觉信息
1、 聋儿视觉过度,必须蒙眼训练听觉:
为了有限度地抑制聋儿视觉注意力的高度发展,进而强化聋儿听觉注意力和听觉记忆力的逐渐发展,以求得聋儿听觉和视觉能平衡地吸收外界信息,应该在适当的时侯对聋儿实施蒙眼听觉训练。  
2、为什么要实施蒙眼训练?
(1)不蒙眼就不能切断视觉信息。   
人们的记忆,有70—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一般来说,健全人要获得信息,大多数是来自于视觉和听觉,又以视觉为主,以“眼见为实”就是这个意思。
聋儿更是这样了,耳聋了,在带上助听器之前,他不能通过听觉获得信息,生活迫使他必须继续发展视觉,因此他的视感觉和视知觉,特别敏感,他的视觉过度使用,使得他的视觉注意力和视觉记忆力特别好,残余的听力逐渐废用。
带上助听器之后,在接受听觉训练之初,他也是眼观四方,不会耳听八方,他只看前面有没有车子经过,不会去听左边或者右边还是后面有没有车子过来。
(2)不蒙眼训练出来的聋儿少:
视觉高度发展对聋儿获得大量信息,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在众多聋儿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却是不利的。结果是接受训练的聋儿会很多,能够训练出来并且进入健全人行列的聋儿却很少。

3、聋儿蒙眼训练听觉有什么好处?
听觉经过训练其能力是惊人的:
(1)举一个例子,盲人的听觉为什么那么好?有的盲人为什么还会弹钢琴?
盲人的视觉丧失掉了,他不可能再靠视觉去获得信息,但是他要生存,他不是抑制视觉的问题,而是他不可逆转地永远地失去了视觉,他只有强化听觉去发展再发展自己的听觉。
大多数盲人的听觉没有经过技术性的专门训练,他们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或者被动或者主动地接受了训练,他们的听感觉和听知觉辨别能力才得到提高。   
一些盲人的听觉经过技术性的专门训练,他们在专门老师的训练指导下,主动地接受训练,他们的听感觉和听知觉辨别能力,超过了他原来听觉的几倍或者几十倍,他们成了钢琴家,有的成了歌唱家。
(2)再举一个例子,健全幼儿为什么能辨听出大三度(C—E,简谱中“多”和“米”)和小三度(D---F,简谱中的“来”和“发”)那么细微的差别?
大三度:所谓大三度,就是一个全音加一个全音,称大三度。 如“C---E”是大三度:“C多---D来----E米”中“C多--D来”是一个全音,“D来--E米”也是一个全音,“C----E”称大三度。“C多---D来----E米”的频率分别是C=261赫兹,D=293赫兹,E=329赫兹。 能辨听出一个大三度,是指这个幼儿能听出C--D两个声源同时发出的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一层是261赫兹的声音,一层是329赫兹的声音,这两个声音的距离是329赫兹减去261赫兹等于68赫兹。
小三度:所谓小三度,就是一个全音加一个半音,称小三度。
如“D---F”:“D来---E米----F发”中“D来--E米”是一个全音,“E米到F发”是一个半音,“D来---F发”称小三度。“D多----F发”的频率分别是D=293赫兹、F=349赫兹。能辨听出一个小三度,是指他能同时听出D--F两个声源发出的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一层是293赫兹的声音,一层是349赫兹的声音,这两个声音的距离是349赫兹减去293赫兹等于56赫兹。  
他能辨听出距离68赫兹的音,说这个是大三度;也能辨听出距离56赫兹的音,说那个是小三度。那么细微的差别有多少?两者的差距只有12赫兹。  
健全幼儿能够辨听出乐音的“细微差别”,他们不是通过视觉去获得音程与和弦方面的信息,而是完全靠家长或者老师的技术性的专门训练,以及他们对乐音的心理需要,是他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技术性的专门训练才实现的。
(3)聋儿也能辨听出音的频率的差别: 聋儿是耳蜗损伤导致听力损失,是说他还有听力,还有残余听力。听力损失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听觉还在,听觉是心理活动,他的听觉是可以训练的,可以训练到它原来功能的几倍或者几十倍。  
聋儿母亲可以在家做第一个实验,聋儿年龄稍微大一点可以做,聋儿母亲可以到乐器商店去买一盒“七音校音管”,按照盒子上面写着的顺序,把校音管排好队,拿出第1根和第7根,第1根放在左手手心上,第2根放在右手手心上,一个星期内位置不要动。实验时对着他的左耳,距离10个厘米,一根一根交换吹给他听,交换时可以给他看到,每次吹2秒钟,多次反复地吹。训练几天以后,把聋儿的眼睛用两块手帕蒙起来,用第2根对着他左耳吹2秒钟。然后把手帕拿掉,问他刚才听到的是哪个手上的管子发出来的音。叫他用手指出来。不管聋儿住在哪里,这个实验谁都可以做。如果他不肯蒙眼,叫他转过身去听。不过,第1根和第2根的差别可能听不出,理由是频率越近越难听清楚。
再做第二个实验,聋儿年龄稍微小一点可以做,聋儿母亲可以拿一个小碗和一个大碗,放在桌子上,小碗在左,大碗在右,一周内位置不要动。
实验时叫他左侧身,对着他的左耳,距离10个厘米,一个一个交换敲给他听,交换时可以给他看到,每次敲2秒钟,多次反复地敲。训练几天以后,把聋儿的眼睛用两块手帕蒙起来,用小碗对着他左耳敲2秒钟。然后把手帕拿掉,问他刚才听到的是哪个碗发出来的音,叫他指出来,当然再敲大碗也可以。不管聋儿住在哪里,这个实验谁都可以做。如果他不肯蒙眼,叫他转过身去听。不过两个小碗的差别可能听不出,理由是频率越近越难听清楚。
再做第三个实验,准备两张小纸片,第1张写“妈妈麻”,第2张写“妈妈骂”,
“妈妈麻”放在左手心上,“妈妈骂”放在右手心上,也是一周内位置不要动。实验时对着他的右耳(按语:不要对左耳),距离10个厘米,一张一张交换发音,交换时可以给他看到,每次发音2秒钟,多次反复地发。训练几天以后,把聋儿的眼睛用两块手帕蒙起来,用第2张对着他右耳发音2秒钟。然后把手帕拿掉,问他刚才听到的是哪个手的纸上的音。不管聋儿住在哪里,这个实验也是谁都可以做的。如果他不肯蒙眼,叫他转过身去用右耳听。不过第1张纸上的“麻”可能听不出,理由是频率越近越难听清楚。第一声和第二声的频率近,如“妈妈麻”的“麻”听不清楚,听不清楚就发不清楚,第一声和第四声的频率远,如“妈妈骂”的“骂”就能听清楚,听得清楚就发得清楚。
这个实验告诉聋儿母亲,训练聋儿听语音要用右耳听,训练听四声的程序是:第1声和第4声对比训练听第4声,第1声和第3声对比训练听第3声,第1声和第2声对比训练听第2声(按语:效果可能差一点,等他听觉水平提高了再训练听第2声)。
4、必须蒙眼训练听觉才能实现“不聋不哑”的目标。
视觉的功能发挥了,听觉的功能就削弱了。视觉功能被切断了,听觉功能就会调动起来。要切断聋儿的视觉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聋儿的眼睛蒙起来,通过一系列诱导和训练,使聋儿由被动到主动地去发挥听觉功能。
闭眼辨听或者背后辨听行不行?聋儿虽然闭上眼睛或者背后辨听,但是他注意力仍然要分散在眼部肌肉上,他时而还会有意无意地睁开来看一看,心静不下来,仍然有动作和视觉信息进入大脑。  
关灯辨听行不行?灯虽然关掉了,但是,他的眼球还在转来转去,头还在动来动去,身子还在晃来晃去,“一片黑暗”的视觉信息仍然存在。
因此,只有用厚布或者两块手帕把聋儿的眼睛蒙起来,才能让他的全部注意力大部分用到耳上,再加上要他端正坐好,脚跟着地,呼吸均匀,时间一长,家长自会看到奇效。
除非是心静得下来的聋儿,可以不蒙眼。其他大部分聋儿在打基础的适应期,可以暂时不蒙眼辨听或者背过身去辨听;到巩固和发挥听觉能力期,实践证实,聋必须蒙眼辨听才能实现“不聋不哑”的目标。
聋儿蒙眼以后,他成了人为的“盲人”,他的视觉信息被暂时切断了,他即以全部的心思用于听觉,他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记忆力得到强化训练,这时他本身存在着的潜意识和潜在能力被训练、被培养、被调动、被发挥。这种被调动和发挥的潜意识和潜在能力,足以帮助聋儿以后能主动去听老师的讲课,足以帮助聋儿能和别人交流。
若干年后他坐在教室里听课,或者在闹市区与别人交谈,他的两只眼睛就是看着前方,或者东张西望,他的两只耳朵也会拉得特别长,他会自觉地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耳朵。这时候,他成了一个“不聋不哑”的人了。
  
三、聋儿左右耳机能不对称,必须将左右耳分开来进行强化训练
1、聋儿最难辨听鉴别音素:  
语音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单位,聋儿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辨听和鉴别音素,也不能发清楚音素。
2、聋儿不注重监听自己的发音:
聋儿现存的听力里有少量的听感觉,却缺乏听知觉及辨别能力,他企图通过辨听别人的发音来调节自己的发音,而不注重通过监听自己的发音来调节自己的发音。
因此他即使能听到别人的发音,他也不能自觉校正自己的发音,有时候无论怎么提醒也无用,聋儿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听到的是“鸡”音,而发出的是“期”音。
聋儿是耳蜗损伤,大脑没有损伤,应该特别强调聋儿语音的自我反馈,就是要求聋儿自己辨听自己的语音,辨听了他就能自己校正自己的发音。
3、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他聋前原来的语音信息,还没有和聋后新获得的语音音素系统相吻合。 有研究表明,大脑里有一个“语音分布图”,例如,听到某一个音节,与大脑里某个图象部位有关系。语言中枢在左大脑,而且比右大脑的相应部分大三分之一,右大脑可以理解名词,但不能理解形容词和动词。又有研究表明,左大脑和右大脑是共生于相互关系之中的,各自的活动能力既是专门化的,又是互相补充的。左大脑有关于听感觉和发音方面的机能(按语:聋儿应该用右耳听自己语音信息),但是缺乏综合的功能;右大脑有关于知觉和理解语音方面的机能(按语:聋儿应该用左耳听自己元音信息),但是缺乏分析功能。
聋儿辨别不清楚较难发的音素是暂时的,经过聋儿母亲随机性训练聋儿的不断反复再现,一旦他理解了,他大脑里的“语音图象模式”,就会和语音音素系统相吻合。什么时候吻合带有偶然性,这要看聋儿母亲随机训练聋儿的程度,但是又具有必然性。吻合了,他会突然发出来,这就是聋儿家长反馈信中指出的“孩子来灵感了”,引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喜悦。 :
4、聋儿应该左右耳分开来训练:   
蒙眼辨听是解决两耳同时聆听语音的问题。
由于聋儿两耳听力有损失的特殊性,必须对聋儿的左右耳分开来进行专门训练,训练左耳可以提高他左耳辨听乐音和元音的优势,训练右耳可以提高他右耳辨听语音(按语:辅音配元音)的优势,这就是训练聋儿应该实施两耳非同时训练的道理。训练方法是,左耳归左耳训练,右耳归右耳训练,然后再合起来同时训练两耳。
  
5、为什么聋儿要左右耳分开来训练  
(1)大脑机能有不对称性  
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某些高级机能,特别是语言机能,分别存在于两个半球之中的,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主要的。  
有研究表明,听感觉和发音机能在大脑左半球,听知觉和理解机能在右半球。这种机能的不对称性,不是绝对的,只是指左右两半球各以不均等的程度提供特殊机能。   
(2)左右耳有不对称性:
左右大脑机能的不对称性,决定左右耳听觉机能的不对称性。有研究表明,左耳优于聆听乐音和噪音,右耳优于聆听语音。
《神经心理学》294页说:
左耳优势:曲调、环境声音、音高模式;  
右耳优势:言语材料、人声、自声;
有聋儿母亲反馈来的信息说,聋儿用右耳辨听音节要比用左耳辨听音节来得清楚和准确。
(3)一个男聋儿,两岁半,左耳120分贝,右耳110分贝。  
左耳120分贝:对大声语音无反应,但是对校音管、小碗的声音有反应(按:可以通过更少量的乐音和元音信息去训练右脑的听知觉和理解机能,使其学会理解乐音,理解元音,可见元音可以训练右耳,也可以训练左耳,聋儿元音不聋。)。
右耳110分贝:右耳获得语音信息少,但是左脑理解语音能力强(按:可以通过少量的语音信息来训练大脑左半脑的听感觉和发音机能,使其学会发音,首先要学发元音和用元音组成的句子,然后再学发用辅音配元音的句子。)。
(按:右耳120分贝的聋儿比较少见,他获得语音信息还要少,即使左脑理解语音能力强,但是发挥作用的机会少,训练成功率要低于右耳110分贝的聋儿。)   
经过一系列的递进式的技术性的专门训练,工程师的爸爸和高级教授的爷爷都很满意,聋儿到日本在妈妈的训练下,会说一口日本话。 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  
他两岁半前因耳蜗药物中毒而聋,也就是说,他两岁半前是会说话的,他大脑两半球是正常的。他出生前也是正常的,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出生前就开始在妈妈肚子里学习语言了。有研究说,他在妈妈肚子里不仅能够将人的对话认识为特别的音响,而且还能够区分语段的能力。因为他在母亲肚子里喜欢用右耳听母亲和别人的说话声,喜欢用左耳听母亲心脏的搏动声。一个孩子两岁半聋了,他的耳蜗受到损伤,尤其是右耳听力损失是110分贝。但是他的大脑两半球没有受到损伤,他在母亲肚子里形成的识别语音和区分语段的能力,并没有丧失,他左耳听心脏搏动声、右耳听语音的能力,在聋前依然存在,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聋了才听不到、得不到信息,如果聋儿母亲能够及时给他做补救的训练,只是一个恢复他原有的左耳听母亲心脏搏动声、右耳听母亲语音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也有两岁半就开始接受“聋儿乐音听训法”指导训练的男聋儿和女聋儿,有的大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有的即将大学毕业
聋儿在辨听时,从每个耳朵的听觉感受器(科蒂氏器官)发出的听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两半球的听皮质的初级区。 然而,呈现出来的却是不对称的,每个耳朵里的声音在对侧半球中的再现比较强,在同侧半球中的再现比较弱,就是说,每个耳朵里的声音在大脑两半球听皮质中的再现是不对称的,左耳听到的乐音、元音和右耳听到的语音(按语:辅音配元音)在对侧半球听皮质中的再现比较强,在同侧半球听皮质中的再现比较弱。 ;  
两岁半聋儿的左耳虽然听力损失120分贝,但是他的右脑听皮质中的听觉联合区还有一定的听知觉能力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他耳蜗顶端更是只有少量毛细胞了,但是接受训练以后,他原失去了的左耳听乐音和元音的能力开始被他爸爸的小提琴和长音“啊”唤醒了,他工程师爸爸认为“他的耳朵比以前灵多了”,他高级教授爷爷认为“半年多来,孩子的听觉和语言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  
(4)训练两耳的程序:  
聋儿听训和健全儿听训不同,健全儿听训是两耳同时训练,聋儿是两耳非同时训练。先说训练左耳,训练程序是:先听训乐音和元音,再听训乐音性噪音,然后再听训噪音(按:这项训练是安全性训练)。
再说训练右耳,训练程序是:先听训元音,再听辅音配元音。  
(5)“聋儿乐音听训法”认为:聋儿乐音不聋,聋儿元音不聋。为了接受聋儿母亲的检验,也为了方便聋儿母亲在家里训练聋儿,提供两张训练检查表:
第一张:
训练时间:1991年3月5日,
训练名称:乐音性噪音听知觉训练检查表
训练道具:杯、碗、盘(按语:顺序不要变);带两个耳背式助听器。 训练距离:聋儿与母亲相距3.5米(按:这个女聋儿的岁数5、6岁); 做法:(1)共4组。要求每组敲10次。  
(2)聋儿母亲先敲几下放在桌子上的杯、碗、盘,让聋儿辨听后记住各音的音高(频率)、音色,然后走向母亲3.5米处,左侧身不蒙眼,左耳对着母亲和声源。
(3)聋儿母亲再敲1—3下,任意敲,问聋儿:“听到妈妈敲哪一个?”答一个做一个记录,对,打钩V;错,打叉X。敲10次为一组,做4组,分数是0.9、0.7、0.9、0.9,总分数是34/40=85%;
结论:一次乐音性噪音听知觉辨别能力平均率85%。
这项训练是无地域限制的,不轮是在城市还是在偏僻山村,聋儿母亲都可以照着去做。具体做时,小聋儿可以听两个道具,大聋儿还可以听4个道具,只是不可以听锅盖。开始距离是1米,以后是2米、3米、4米,目标是6米。
最好的道具是小碗,“一个小碗可以挽救一个聋儿”,随着时间的延伸,聋儿能在6米外辨听出一个小碗和一个大碗的区别,是一大进步;如果能辨听出这个小碗和那个小碗的区别,那是一个飞跃,可以肯定他是有希望了。 第二张: ">nFzg?Y  
训练时间:1991年3月8日 训练名称:元音听知觉训练检查表 :
训练道具:1组“月”音和“要”音;2组“月”音和“有”音;3组“要”音和“有”音;4组“外”音和“喂”音;带两个助听器。   
训练距离:3.5米 做法:  
(1) 聋儿母亲先发音给聋儿听,然后聋儿走到3.5米远处,右侧身对着母亲。 (2) 一组发10次,四组发40次,都做记录。分数是4个100分。结论是:一次三元音听知觉辨别能力平均率100%。
一个三元音组成的音节中有三个音素,有音头、音腹、音尾,发音要慢一点,音尾长一点,1秒钟之内发完,使聋儿都能听清楚。聋儿的这项训练也是无地域限制的,不管聋儿住在城市还是住山村,聋儿母亲都可以照着去做。 tNW0 C]  
随着时间的延伸,聋儿从10厘米处训练起,一直训练到在6米外辨听出这个三元音与那个三元音的区别,是一大进步;如果能辨听出这个辅音配三元音(如:表)和那个辅音配三元音(如:票)的区别,那又是一个飞跃,可以肯定他是有希望了。这叫“元音可以挽救聋儿”。
四、聋儿要辨听运动的声源,必须加大距离进行训练
1、要加大训练的距离: 蒙眼非同时辨听训练了聋儿两耳的优势机能,训练了两耳对各种声音的辨别能力。然而,声源经常是运动的,声源的频率又随着运动而改变。聋儿不仅要听清楚老师在前面讲课,还要听清楚老师边走边讲的内容;不仅要适应课堂生活中各种声音,还要适应社会生活各种声音。因此,必须随机加大训练的距离。   
2、为什么要加大训练距离: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曾经发现过一种现象,就是当声源与听者有相对运动时,当两者相互接近时,声音频率会增加;当两者相互远离时,声音频率会减少。
这种多普勒现象,要求对聋儿进行语音“变音训练”。就是要变动母亲的语音频率,母亲要随机变动自己声源和他耳朵的距离,经常带他到公园去玩,经常近处叫叫他,再远处叫叫他;带他到菜场去买菜,在人多嘈杂的地方,一边走一边说,近也这样说、远也这样说。这是“变音训练”,近距离语音频率快要和聋儿对话,远距离语音频率慢也要和聋儿对话,让聋儿听到同一个声源在不同场合不同距离的不同频率。  
3、怎样训练
小一点的聋儿,母亲可以手里拿着一根筷子敲一个小碗(按语:也可以吹哨子,发8秒钟“啊”的长音;叫他的名字不一定听得到)和聋儿玩捉迷藏游戏,一会儿躲到这里,一会儿躲到那里,训练他寻找声源,逐步使他适应变化了的声源频率。有时突然会面临险情,健全人会在远处大呼“当心”,聋儿却因听不清楚声源的迅速运动而遇险。聋儿大一点了,一定要进行“变音训练”,听一些突然过来的声音,如经常听听各种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一辆大卡车过来了,是什么声音,是什么方向;又过去了,又是什么声音,什么方向,训练他能听得出,耳朵比眼睛重要。经过“变音训练”,聋儿从心理上自动调节了注意力,对声源频率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听觉能力,有一个聋儿母亲曾经在笔记本上反馈说:“他告诉我,他听到了猫走过的声音。”也有反馈说,不管他在哪里,叫他拿什么,他就拿什么。 五、聋儿蒙眼两耳非同时加大距离的训练以后,他的听感觉能力和听知觉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聋儿母亲在家里用本文提供的信息训练聋儿,三个月以后,和训练前比较一下,看到了哪些效果,不要等孩子长大了再考虑,只要三次看到效果,就可以考虑,你看到了哪些效果?《聋儿乐音训练法》能不能够异地复制?能不能在这个聋儿家里复制?能不能在那个聋儿家里复制?时间对这个聋儿是宝贵的,对那个聋儿也是宝贵的。
总之,两耳感音神经性聋,两耳听力损失100--120分贝的聋儿,经过有计划有程序的蒙眼两耳非同时加大距离的训练,他的听感觉能力和听知觉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今后进行“不聋不哑”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
(1)草稿是1990年2月12日写的,5月27日修改过一次。  
(2)2009年6月1日抄出,加一些标题和按语,其他没有修改。
                                                                                       傅志仟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41

主题

631

帖子

64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48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小没受过这样的训练  所以到现在是边听对方说话的声音边看对方的嘴形再结合大脑来猜测话的意思  目前因为近视  如果取掉眼镜或在黑暗中 看不清楚对方的嘴形后 , 就算听到声音也听不懂对方说的什么  .特别是当对方说话时候嘴活动不大或嘴唇型有些和正常人不一样的话,就经常听错和听不清楚对方的意思了
所以我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  个人觉得也有道理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4-11-14 14: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