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174|回复: 27

美国人到底怎么看待神经性耳聋和中医,与“yangsuny”讨论

[复制链接]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发表于 2008-6-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yangsuny提到:
“可以说神经行耳聋是治不好的,连医学最发达美国都承认神经性耳聋目前没有办法治疗。更何况中国。”

应该说很多人都抱这个看法。我只能遗憾地说,这次大家又走在了美国人的后面,美国人已经悄悄地改变主意了!为啥美国人说神经性耳聋目前没有办法治疗?是因为细胞组织无法恢复么?

先推荐两本美国人写的书,愿意研究的可以找出来看看,没精力研究的我们一步步讨论吧。

1、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
David L. Stocum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18281-4

这是其他网站上的介绍,不是我写的啊:
http://www.baidu.com.cn/s?wd=%D4%D9%C9%FA%C9%FA%CE%EF%D1%A7%D3%EB%D4%D9%C9%FA%D2%BD%D1%A7


上述位置的“内容简介”不完整,我扫描了一个传上来。请格外注意我用黑线框起来的部分,其中“原位残余组织的再生诱导”是彭大夫在原书上画的,我都保留着了。

再生生物学与医学-序言.gif

如果大家能仔细研读一下,会有和以前不同的感受的。这就是:
1-所谓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这事儿还的研究!
2-通过不同的方法是能够实现“原位残余组织的再生诱导”的,在医学上当然就是某些器官、组织的功能再生!

2、美国对替代医学的研究:《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
科学出版社
罗国安 邹建强 译
ISBN 7-030017171-3

那些贬低中医、经络的人可能在故意忽略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中医的故乡以外,中医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探讨和追捧,包括美国人,专门成立了经典西医体系之外的机构,研究世界上非西医体系的其他民族医学,对其这些研究越来越重视。这些研究工作中尤其重视中医。这方面有兴趣的人也可以深入跟进,没精力专门研究的可以抽空看看我做的一个小专题里的几篇文章,就会有个大概的了解。

我希望朋友们在网上查一下上面提到的资料,看完后我们再讨论。



    “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包含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可靠性很高的针灸、按摩等,也有似乎可笑的一些疗法,比如咖啡灌肠剂。由于这些林林总总的疗法中很少有被美国权威医学界彻底评估过的,所以其有效性现在还存在广泛争议。不过现在,在美国有将近一半的成年人开始接受“非常规疗法”。最近的研究显示,美国人每年在替代性医学方面大约要花掉300亿美元。
   
        1998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把以前替代医学的小办事处改成大型的联邦机构,并命名为“全国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预算也由先前的每年200 万美元左右增加到1亿美元。资金的注入和社会的重视很快就影响了慈善组织和医学机构,各大医学院纷纷设立有关的新项目。

    如今,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设立了综合医学研究中心,至少有2/3的美国医学院设有CAM课程。1998~2000年间,提供补充与替代疗法的医院增加了一倍。就连医疗保险公司也开始涉足该领域,愿意为某些使用补充和替代疗法的人提供保险。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的封面

对了第一本是原版引进的,就是说都是英语,科学出版社正在筹划翻译它,但是还没有最后定。所以如果英语不是很灵的朋友们可以再等等中文版。
再生生物学与医学.gif

[upload=2]

3

主题

26

帖子

26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26
发表于 2008-6-2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 找人临床试验么 楼主  我先报下名

前几个月 在中央4台  看了点关于神经性耳聋 毛细胞再生的攻克新闻 好象不错

哪个医院忘记了  就是广东深圳那里的 谁知道点情况 发来看看~~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附件超大了,这个没发上来,再补一个

补充与替代医学.gif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hsscfl于2008-06-02 23:27发表的  :
需要 找人临床试验么 楼主  我先报下名

前几个月 在中央4台  看了点关于神经性耳聋 毛细胞再生的攻克新闻 好象不错

哪个医院忘记了  就是广东深圳那里的 谁知道点情况 发来看看~~

不好意思。。。我只是个普通人,可没那么大的力量能去造福别人

我能做的只是跟踪这些信息,加上自己的思考,希望能找到一丝希望,让绝望的人能抓住一点慰籍。

我有很好的朋友也是聋人……从小因为庆大霉素中毒耳聋的,就是按照今天的理论无法康复的人。每次跟他交流都得用笔,我觉得心里很难受……也许我们之间永远都只能这样了,但是我们都还有子女啊,真不希望子女也变成这样。

神经性耳聋不会永远是绝症的——虽然今天只能这样。就算美国人今天搞出再新的技术,到中国人普遍应用怎么也是十年后的事情,电子耳蜗不就是这样么?可是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37

主题

674

帖子

674

积分

中级会员

知道铁线草吗?它逢土便生.

积分
674
发表于 2008-6-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建议将此篇文章加精!!!!!!!!!!!!!!!!!!!!!!!!!!!!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五丫头于2008-06-03 08:32发表的  :
我建议将此篇文章加精!!!!!!!!!!!!!!!!!!!!!!!!!!!!

别急,哥们,一个学术前沿的成果离最终使用还远着那。

我的看法是:

既不能因为美国人说啥了而迅速改变中国的现状,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也不能因为美国人没说啥而停止了我们自己探索的步伐。美国人都能以开放、谦虚的态度对待中医,我们自己干嘛非要像破四旧一样打翻他哪?

何况这中间如何研究出对内耳神经再生的成熟方法才是关键,而后者显然不是很快就能出结果的。

贴出这些来不是想误导大家,打着“神经性耳聋可以治疗”的旗号忽悠人,事实是——目前为止、此病的大多数肯定没法治、极少部分要看具体情况能有所改善治疗——这就是目前我对此病的真实看法,放到这里也免得别人误会我。但是曙光已经出现了,我们还没有摸索到完全有效的成熟方法,但是已经找到、并验证了处在有效的方向上,在突聋、鸣、16岁之前的非重度LAVS上的治疗已经能够验证这一点。

贴出这些来是想提醒大家,人云亦云之外要弄清其深层的原因。

37

主题

674

帖子

674

积分

中级会员

知道铁线草吗?它逢土便生.

积分
674
发表于 2008-6-3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是姐们,建议将此文加精,以引起大家注意,一方面可以对治疗增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不再受骗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上的姐们道歉,俺眼拙了啊!细胞重建还要看这本书:

贝时璋 细胞重建第二集
科学出版社
ISBN :703011759X
细胞重建第二集.jpg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eac4710a138a&us

本论文集为第二级,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细胞重建研究组的18篇尚未发表过的论文汇集而成,集中报道了细胞重建的诱导和模拟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同时提供了大量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照片,以资佐证。
    本论文集可供生物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参考。   
   
    序
前言
小鼠骨髓在长期离体培养下的核重建和细胞重建
小鼠骨髓在原位和离体培养下的重建核和重建细胞的放射自显影
小鼠骨髓在离体培养下裸核和多核体的形成
小鼠骨髓中裸核和多核体性质和行为的探讨
小鼠骨髓在原位上的红细胞形成
小鼠骨髓细胞在长期离体培养下的解体、重建与分化
大豆根瘤菌在根瘤细胞内的繁殖增生
大豆根瘤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大豆根瘤内根瘤细胞增殖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液体培养的大豆根瘤菌繁殖增生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对大豆根瘤菌碎片培养的研究
沙眼衣原体的重建及其与真核细胞的关系
真核细胞外沙眼衣原体重建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早期鸡胚细胞内卵黄颗粒染色质的提取域电子显微镜分析
钠离子对鸡红血细胞染色质结构的影响
二价金属离子对鸡红血细胞染色质结构的影响
鸡蛋卵黄颗粒染色质结构的凝聚
鸡蛋卵黄颗粒染色体状结构的解聚

我找到了一些其他人的评价和对他学术理论的描述:
http://www.rszx.net/sw/qwsw/kxj/200607/118.html

贝时璋,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03年10月10日生于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1921年秋,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预科。同年,赴德国留学,1928年3月获土滨根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及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学教学部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还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三至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生物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从他在德国留学时起,就开始了实验细胞学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常数、细胞再生、细胞分裂与转变等,都取得显著成就。他的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细胞重建现象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了细胞分裂之外还普遍存在另外一条途径,那就是细胞重建,并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由于他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取得卓越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在他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50个年头(1978年)授予他"金博士"学位,10年后的1988年又再次授予他博士学位。世界上获土滨根大学如此殊荣者仅贝时璋一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1871年,德国病理学家微耳和又提出"细胞来自细胞"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学说。从那时起,生物学界就一直确认细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增生的,而且认为分裂方式是细胞繁殖增长的惟一途径;细胞分裂的理论成为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生物学界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着细胞学理论。 .....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生物学家贝时璋却以实验研究为依据,提出了新的观点:细胞分裂不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除了细胞分裂,细胞繁殖增生还有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cell reformation);细胞重建是细胞自组织、自装配的过程,是生命世界客观存在的与细胞分裂并存的现象。贝时璋所进行的开始于1932年并延续至今的细胞重建的研究,是一项自主创新研究工作。
1932年,贝时璋在杭州采集到一种甲壳类动物南京丰年虫,他以科学家的敏感发现,其中一些丰年虫头部形态异常,他断定这种异常具有生物学意义,可能是一种新的发现。他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那些丰年虫在性别上是异常的,非雌非雄,亦雌亦雄,是一种"中间性"。进一步研究,贝时璋又发现,中间性丰年虫在生活周期的某一时期会进行性的转变,转变成雌性或雄性。在发生这种性转变时,生殖细胞也同时发生性的转变。而生殖细胞的转变是通过老细胞的解体和新细胞的形成而实现的。而且,他观察到,中间性丰年虫的卵母细胞中新形成的细胞并不是由母细胞分裂来的,而是以母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颗粒为基础材料经由自组织逐渐建立起来的。贝时璋将此种现象成为"细胞重建",于1934年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次讨论会上报告了这项研究结果。在此之前,从来还没有人说过细胞可以重建而不由分裂产生,因为1871年微耳和主张的"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细胞分裂为产生细胞的惟一途径",生物学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 贝时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细胞重建和细胞分裂有着明显的不同,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由母细胞一分为二分裂而来,所有的子细胞都具有相同的组成,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子细胞形成了,母细胞也便消失。而细胞重建的子细胞则由母细胞细胞质中的材料逐渐形成,一般先形成核,成为裸核状态,再包以细胞质、细胞膜,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重建细胞;常常会出现多核体,子细胞核与母细胞同时并存,并可在一个母细胞里同时形成很多发育阶段不同的子细胞,而且母细胞与子细胞也同时并存。
贝时璋提出的"细胞也可以由重建产生"这一创新的科学思想,对未来生物学思想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可以想见,在地球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时期,生命由比较原始的非细胞形态进化为细胞形态,绝不会是一有生命就出现细胞那样复杂的形态,细胞不可能没有历史。生命在大自然中的这一段历史,科学界称它为"细胞起源"。贝时璋认为: "细胞重建可能是以前地球上细胞起源过程在现代生物体内的缩影。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尚待商讨。但是,如果认为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我们就不能了解细胞在地球上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相反,通过对细胞重建的深入研究,弄清楚细胞一步一步地自组织、自装配的过程,我们就能对地球上细胞怎样起源、怎样发展等问题有所理解,进而对它进行模拟。"
南京丰年虫中间性性转变过程中的细胞重建现象,到了1933年主要情况已经了解清楚,结论也有了,但研究论文直到1942年和1943年才得以在《Science Record》和《科学》上发表。迟迟未予发表,在客观上,是因为浙江大学迁校,时局动荡,国内无合适期刊可以投稿,与国外的联系也已中断;而在主观上,也是由于贝时璋多少也曾有所犹豫:报道细胞重建现象的发现,是要向生物学界宣告可以不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形成细胞,否定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的传统观点,这势必被看作对生物学的亵渎,是可笑的愚昧和狂妄(科学发展史上有很多案例,在重大课题中一个新观点的提出,屡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重压),这样的疑虑当然不足取,要创新,就要敢于坚持新的观点,就必须做好迎接各种压力的准备。贝时璋终究坚定了信念,打消了这种疑虑,以科学家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毅然将论文发表了。然而,论文发表后,虽未受到责难,也未得到响应,传统的观念似乎已成不易之论,从中不难感受到它的压力毕竟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贝时璋的工作显得似乎只是一个 "孤证",似乎不足以说明规律性的问题。既无响应,也便无法展开讨论,当时又有许多别的事情等他去做,他只得把细胞重建的研究工作暂时放了下来。 谁知这一放,竟放了近30个年头!
细胞重建的研究涉及到的是细胞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对未来生物学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贝时璋深感有责任把这一研究继续下去,把问题加以澄清,向生物学界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细胞重建现象确实存在,并且是普遍规律;而且, 在重大 科学问题上创新是科学家的责任。贝时璋一刻也没有忘记他想要最终证明的问题,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在各种条件的促成下,到1970年,贝时璋终于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又开始了他的细胞重建的研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开始时贝时璋不得不把研究组称为"细胞生物学组",把课题的名称定为《造血系统或创伤愈合中各种非细胞形态转变为细胞的研究》。虽然,1971年和1972年他的课题都被列入重点研究项目,但还是有人反对,1973年还有人写信给他,要他不要再研究这样的问题。也有人说研究细胞起源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意思是说研究细胞起源超越了时代,脱离了现实,不可能完成。幸好,当时传出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细胞起源的问题要研究一下",因而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到1974年,丰年虫性转变过程中的细胞重建现象便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7月,研究组正式称为"细胞重建研究组"。此后,他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观察到鸡胚发育中的体细胞也普遍存在细胞重建现象,还发现卵黄颗粒内有DNA、组蛋白和染色质。染色质是组成染色体的核蛋白物质,一直被认为是细胞核所特有的。卵黄颗粒内有染色质,这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发现。接着,又开展了丰年虫和鸡胚的离体培养下的细胞重建研究;1979年的研究还证实,在小鼠成体的骨髓造血系统中也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 到恢复细胞重建研究后的第10个年头时,贝时璋和他的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不论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此后又证明不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普遍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而且,他们对细胞重建现象有了如下系统的认识:
细胞重建现象是一个自组织、自装配的过程,只要具备物质基础和合适的环境,在生物体内或在离体培养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细胞重建和核重建; <BR>染色质不是细胞核独有的物质,卵黄颗粒也不是没有生命的细胞内含物;
细胞和细胞核可以从细胞质重建,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本来就没有森严的壁垒;
细胞分裂是"闭锁性"的繁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和它的环境是以细胞膜隔离的,细胞重建是"开放性"的繁殖,在重建过程中的细胞组份始终和周围环境打成一片。
至此,他们已经把研究结果总结成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 近年来,贝时璋和他们的研究组,除继续广泛取证外,还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着深入本质的探讨工作。探讨细胞重建与细胞分裂的关系,重建的细胞是否都能分裂和分化,以及什么条件下细胞重建、什么条件下细胞分裂。为探讨细胞重建的机理,并为了解地球上的细胞起源的过程提供依据和资料,又研究了细胞重建的诱导和细胞重建的模拟。细胞重建的诱导,研究的是细胞在怎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细胞重建,在怎样的条件和环境下抑制细胞重建,即研究细胞重建的控制与调节问题。细胞重建的模拟,是研究怎样从没有细胞一步一步重建成完整的细胞,主要是为人工合细胞或生物合成细胞打下基础,探索条件和方法。所有上述这些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重要结果,"细胞重建学说"得到了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3

主题

572

帖子

577

积分

中级会员

无敌尊者唯我独尊

积分
577
QQ
发表于 2008-6-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效果和事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8-27 12: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