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34|回复: 0

耳部经络注射法疗效探讨:2-作用机理和依据

[复制链接]

9

主题

41

帖子

41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1
发表于 2008-6-1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提示:请有心人格外注意2.3.1、2.3.4节。

2.1 前言
2.1.1 任何有效讨论的前提都是要先严格限定条件范围,本疗法的适用范围上一篇已经明确了,这里简单重申一下:
适用症包括:婴幼儿青少年的前庭导水管扩大(以下简称LAVS)、部分神经性耳聋,但须处于病情呈波动状态;
      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中的听力损失重度以下、及时发现并开展治疗者;
      急慢性:化脓性,卡他性、渗出性、航空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不良者;
除此之外的耳病均须另外讨论,或者是效果就不明显。
2.1.2 所有论据和参考资料均引自国家学术部门公开发表的论文,是你们每个人都能查到的。希望参与讨论的人也能这样。
2.1.3 再次声明,我本人不是医生,要进行更专业探讨的我会介绍给专家们。当然我会尽量做到贴近专业,绝对不会有信口开河的的事情发生。

2.2 标准定义
耳部经络注射法(Otic Merdian Injection Method, OMIM)特指按照不同病因循耳部经络交汇处将不同成分的活血药物注入耳底病变处,以达到通络活血祛病之目的的治疗方法。

2.3 理论依据
微循环理论和临床解剖都指出,大部分耳病均缘于不同病因造成的病耳内血液循环和药物渗入等障碍,它们导致病灶处营养不足,抗病能力减弱或消失,进而引起细胞发育异常或变性、功能下降。因此对各种耳病的治疗应以改善耳内血运、营养供给,恢复细胞生理功能为根本目标。而且,治理耳部"小环境"也就是改善机体自身免疫力和组织器官再生能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耳病治疗效果差、易复发的现状。

这里大家关注的可能就是“神经细胞能否再生”,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我从两方面来说明:

2.3.1 耳部经络注射法起作用的主要方式还不是通过神经细胞再生,而是帮助发育滞后、异常的组织细胞补足发育的滞后和缺陷。就像受灾后补救庄家一样,虽然过季节了,但方法得当的话还是能补回来些收成的。这么做的依据有两块:一方面对前庭导水管的研究都表明了此类病存在着明显的发育缺陷,所以在婴幼儿、青少年期对其发育进行弥补是有操作空间的;另一方面耳部经络注射法直接注入耳底的药物成分就包含了营养神经、细胞的成分,比其他方式用药效果要好(参见2.3.4 为什么是“药物直接打入耳底”)。

2.3.2 神经细胞能否再生 估计我没有权利下这么大的结论,只是现在公开发表并可以被其他人证实、被承认的结论是,受损的神经细胞在很短的一个时间窗内是有恢复能力的。其实这也就够了,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可以参考这里: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 ... B%F0%C9%CB&ct=0
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脑中枢神经细胞可以再生”: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3187/418992.html

聂国辉.内耳前庭毛细胞再生.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96;(6):338
总结一下这些报道,可以提炼出的大概含义是(“脑中枢神经细胞可以再生”一文的原文):

一部分受损细胞处于半死亡状态,或称活性降低状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休眠状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即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只要我们给这些受损神经细胞通过脑的各个环节提供养分,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和代谢障碍,增加氨基酸肽类、磷脂类等营养物质,可促进残存神经元的再生及功能发挥,提高神经细胞活性及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按照耳部经络注射法的经验总结,神经性耳聋治疗是否有效,能够在开始治疗的14天左右看到效果(听力开始有改善),说明已经有部分功能开始恢复。个中道理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是这里会给患者一个“保险机制”,不会没完没了的治下去,损失时间和金钱。

2.3.3 几乎所有可逆的耳病(就是有治疗价值的)都存在着不同病因造成的病耳内营养障碍,以及由此导致的细胞发育异常或变性、功能下降。这也是耳病能否还有治疗价值的判断主要条件。比如说药物中毒性耳聋,到了成人期,其组织发育已经发育完成,听能力也已经固定,也再没有“细胞发育异常或变性、功能下降”的现象发生了,那么受损的组织、细胞同样也丧失了恢复、改善的可能。这也就是说,对于听力和组织发育已经停止了的耳病来说,本疗法体系是没有效果的(几乎所有的保守治疗体系都不行,无米之炊嘛),这类患者更适合的是电子耳蜗、助听器等。反过来,但凡听力功能还有波动(比如常见的进行性加重、遇感冒上火等加重、时好时坏的)都说明了耳部组织细胞功能还在变化中,那么既可能恶化,也有变好的可能。这类疾病值得深入研究。

2.3.4 为什么是“药物直接打入耳底”,而不是传统的打屁股、打吊瓶或者吃药?这是本体系的另外一个本质特征。药物直接打入耳底的明显好处是:

药物循经络注入耳底病变处,克服了渗入障碍和因口服给药造成的胃酸破坏及药物全身均匀分布、药力分散的缺点。大家都知道,传统方式给药方式无非是两类:肌肉、静脉注射(经血液、肝脏),以及口服(经消化道给药),那么药物都要在经过消化或血循环系统时经过胃酸破或肝脏的降解损失。而进入耳部的血管、营养又很少,所以看似很高的药物剂量,但能有效到达耳部病变部位的还是不多。

这还只是问题之一。更严重的是,还有血脑屏障会阻碍想要营养内耳的物质。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进入脑循环血的结构(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0e07&user=baidu),内耳的营养补给也受限于此。不过庆幸的是这方面医学界已经有所对策,在探讨用各种方式“绕开”血脑屏障在耳病治疗上的障碍,如“用带蒂颞肌瓣营养内耳治疗感音神经性聋”就是直接耳部给药:

即使严重耳聋30年的患者,耳蜗毛细胞还同时存在着萎缩变性与增生修复两种现象,说明耳聋多年后手术治疗仍有意义。鉴于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上我们试用带血供的颞肌瓣营养内耳具有现实意义(http://www.baidu.com/s?wd=%D3%C3 ... 0%D4%C1%FB&cl=3)。
他是通过手术的方式直接给药,相比之下打针会更好操作、也便宜,这个道理就不用多少了吧。

还可以参考这个:跨血-迷路屏障内耳控释给药系统:通过中耳局部定向控释给药技术,避开血脑屏障,治疗内耳疾病。解决全身给药造成的局部药物浓度低,全身副作用大等缺点,为某些难治性内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孙建军)(http://www.baidu.com/s?ie=gb2312 ... F%B5%CD%B3&ct=0)。

至此,我觉得核心的几个问题大概说了一遍,不知各位如何理解。

还有个“锦上添花”的小问题,1分钟之内能说明白的:

2.3.5 治理耳部"小环境"也就是改善机体自身免疫力和组织器官再生能力,简单说就是通过这类疗法治疗好的耳病,复发率就低。道理很简单,本疗法体系是借助外力扶植了机体自身免疫力和组织器官再生能力,那么一旦有效果,机体自身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也就能抗复发了。

六一之夜赶制,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下一篇我们探讨“3-临床病历和经验总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8-26 21: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