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0|回复: 0

聋人中的杰出人士(六)  之  林散之

[复制链接]

22

主题

303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3
发表于 2008-3-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blog.cndeaf.com/article.php?type=blog&itemid=5032


林散之:为什么别号‘左耳’、‘聋叟’?
王荣光

(原文链接: http://www.orlhns.org.cn/bbs/showbbs.asp?bd=10&id=941&totable=1 )

      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安徽和县人,著名书法家,有‘当代草圣’之誉。笔者对书法一窍不通,但是,作为耳鼻咽喉科医生,笔者对林散之的这些别号很感兴趣,经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林散之的传导性聋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历十月七日, 林散之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饭村,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五,乳名‘小五子’。林散之 3 岁时患中耳炎,左耳微聋,加之性憨痴多沉默,人以为呆,故呼他为‘五呆’。6岁入塾读书时取名‘以沃’,后改为‘以霖’。17岁时发愤苦读,迷于诗、书、画,自号‘三痴生’。因此,在林散之早年的诗稿及书、画上常署‘林霖’ (‘林以霖’之省),自刻印‘三痴生’或‘痴墨’。1921年24岁时,其师张栗庵谐‘三痴’之音,为其改名‘散之’,终生用之。
    自抗日战争时期起,林散之书画落款,就用‘左耳’、‘散左耳’、‘散之左耳’,并自刻‘左耳’印章;1949年建国以后,常用‘散耳’,直至终年。
    从医学角度讲,中耳炎曾经是儿童的常见病,1965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还提到,在耳鼻咽喉科领域,临床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治“三炎一聋”,“三炎”之一就有慢性中耳炎,说明在那个年代,中耳炎还是一种常见疾病,而且,严重地危害人民的健康。就是到二十世纪80年代,儿童慢性中耳炎还相当多见,最近,中耳炎的发病率已经显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林散之3 岁时左耳患中耳炎,可能有耳流脓,鼓膜穿孔,对听力的损害应当是传导性聋,听力损害的程度多在40-50dB,由于另一耳正常,对交流的影响不大。作为画家、诗人和书法家,林散之对自己的耳聋并没有当作是一种隐私,而是承认它,藐视它,公开自己 左耳微聋的事实,还自刻‘左耳’印章一枚,这也是对待疾病的一种达观的心态。
    时至今日,对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即使有鼓膜穿孔和传导性聋,也不是大问题,可以通过手术修复。但是,在林散之先生小的时候,在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都不具备,这也是林散之的传导性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原因。      
    二、林散之的突发性聋
    1966年秋,林散之的夫人盛德粹因胃癌病逝,年近古稀的林散之悲恸万分,急火攻心,顿时双耳失聪。
    林散之19岁娶一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22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子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结婚47年来,林散之从不过问家务事,一切全仗妻子操持。
    林散之夫妇有2子2女,长子林筱之、长孙林小康,1982年,曾在南京举办林散之祖孙三代书画展。        
    从医学角度讲,1966年造成林散之双耳失聪的疾病应当是突发性聋(突聋)。突发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聋。据文献记载,可以引起突聋的原因有100种之多,如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变态反应、圆窗膜自发性破裂、小脑前下动脉血栓形成、外淋巴间隙出血、外伤、中耳炎、白血病等。 有些人在过分劳累或情绪过分激动后罹患此病,可能与血压增高、血管痉挛、血液淤滞、微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血管阻塞有关。突发性聋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者占4~17%。林散之丧妻之后悲痛过度,造成了双侧突发性聋,而且,病情严重,可能是双耳全聋。
    对于突发性聋,如果按照急症对待,尽早治疗,还有恢复的可能,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终生不愈。林散之的耳聋就是后一种情况。双耳全聋以后,林散之改号‘聋叟’、‘阿聋’,直至去世。
    当然,对于林散之晚年的耳聋,除突发性聋之外,还应当考虑的疾病就是老年性聋。老年性聋有一个特点,就是与熟人(老同事、老朋友、老伴)交谈时多谈吐自若,少有交流困难,与陌生人交谈就会应答犹豫,答非所问。此外,老年性聋初期多为高频听力减退,一般不会全聋,表现为有人向他借钱时他听不到,而有人骂他时,则句句听得清。这是因为求人借贷时都是低声,骂人时多为高声,容易被人误解为“装聋作哑”。林散之的耳聋是两耳全聋,这一点不符合老年性聋,因此,笔者认为林散之晚年的耳聋是突发性聋所致。
    三、耳聋对林散之的影响
    1、林散之两耳全聋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他与人交流都是通过“笔谈”,林散之先生写字用铅笔,一笔一划,皆为书法,据说,他一生中与各种人笔谈的便条就有几万份之多。有趣的是,林散之与人交谈书写的铅笔小草稿,都成了一些人秘藏把玩的艺术珍品。
    2、林散之晚年耳聋,还经常被人请去开会,只是开会不一会儿,他就要走,因为他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见。他只是把开会作为和老朋友碰碰头的场合,看到老朋友都活得不错,身体健康,他就心满意足了。对于林散之而言,见到了老朋友,会议就结束了,为什么不走呢?
    四、林散之的身后事
    林散之晚年患脑动脉及全身动脉硬化,多次住院治疗,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作画。1989年7月病情加重,10月,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然要来纸笔,写下 ‘生天成佛’四字绝笔。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92岁。遵其遗嘱,林散之与夫人合葬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旁小九华山麓,与唐朝大诗人李白为邻,并且亲题墓碑:‘诗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之墓’。旁边建有‘林散之艺术馆’。
 
相关链接
   
林散之(1898~1989),原名林以霖,或林霖,号三痴,后改名林散之,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省和县,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1934年从师黄宾虹,长期专事国画和书法创作,诗书画均造诣精深。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名誉主席。
  
参考文献
姜泗长 顾瑞 王正敏。耳鼻咽喉科全书.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22~ 8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7-17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