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声音,体验语言的魅力,享受运动的快乐,全赖上帝赋予了我们灵敏的听觉和平衡器官--内耳,它包括了三部分结构:耳蜗(像蜗牛壳)、半规管(三个互相垂直的小弯管)和前庭(连接前两者的部分)。其中,耳蜗感知听觉,而半规管和前庭感知运动和位置。
在人体众多的器官中,内耳是最为复杂,最为精细的器官,用“巧夺天工”这句成语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精细,于是脆弱。所以,它被深深地埋藏在人类最坚硬的骨头--颞骨中,正如一颗璀璨的宝石深嵌在坚硬的岩石之中。在这坚固“盔甲”的保护下,内耳行使着感受声音,维持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也正是在坚固“盔甲”的保护下,内耳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耳科学的先辈们无时无刻不想破除壁垒,一窥它的真容!
幸运的是,随着近代显微镜,CT和电钻等仪器和设备的问世,颞骨终能在我们的“芝麻开门”声中,缓缓的打开它的大门,向我们展示出它深藏的珍宝--内耳。从此,人类对听觉、平衡感觉的理解,以及耳外科手术的技术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在已故院士姜泗长教授的领导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颞骨解剖实验室,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颞骨组织病理学的系统研究。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中,我们制作出国内第一套成人颞骨切片和一批人类内耳标本,首次对中国人的听小骨各种参数进行测量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为中国的耳病理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些翔实的数据和结果,对选择手术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1950年,我们在国内首先成功地施行了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从此,在临床上打开了“内耳”这一手术禁区的大门!
颞骨解剖是一个合格的耳鼻喉科医生的基本功。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每年举办两届颞骨解剖训练班,并出版《颞骨立体解剖与手术图谱》一书,旨在帮助全国耳鼻喉科同行打下颞骨解剖的坚实基础,更好的为各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而在解剖训练课中,内耳解剖训练是极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电钻将颞骨骨质自外向内一层层的打磨掉,内耳的结构渐渐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图一)。看!它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精巧。难以想象,就在不过花生米粒大小的内耳结构中,有着薄如蝉翼的膜样结构。正是这些精细的结构,使我们能够感知大千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体会到运动中的速度和旋转的快感。可以说,每一次内耳解剖的过程,都是一次美的体验,美的探索和美的追求。
下面的图一是出自我科出版的《颞骨立体解剖与手术图谱》一书,显示了在显微镜下我们所看到的,经过打磨后显露出来的人体内耳(耳蜗和前庭)及中耳结构(听小骨、面神经、鼓索神经等)。看着它,难道您不觉得是一个自然界的奇迹吗!
图一 显微镜下看到的精细的耳部结构(内耳和中耳)美图
反着讲解耳部结构的功能
1、面神经不工作了: 面歪了
2、鼓索神经不工作了: 舌头尝不出味了
3、听小骨不工作了:声音传不进内耳了
4、耳蜗不工作了:听不到声音了
5、半规管不正常工作了:头晕了
图二 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三 内耳(前庭和耳蜗)的计算机三维模拟成像
图四 《颞骨立体解剖与手术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