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手语工作人员的心声
www.syks.org
我在北京的博英通手语培训中心工作,在工作中有很多外地的学生打电话或者在手语中心的QQ群里咨询,想要学习手语。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北国雪飘的黑龙江,辽宁;有的来自鱼米之乡的江苏,湖北;还有的来自塞外边陲的新疆,云南……虽然来自天南海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喜欢手语,学习手语。
他们还有着相似的难题,就是没有可以学习标准手语的途径。自己非常爱好手语或者很需要学,但是当地并没有正规的手语培训班,仅有的聋哑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也只是针对特殊人群,即使社会上有组织的义务手语普及班,教学效果和学习系统性也是难以保障。很多人想买书自学,但是当地的书店乃至于省会城市的大书店都买不到手语书籍,想要买手语的视频光碟等更是天方夜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手语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目前国内手语书籍等相关出版物的种类少之又少,一些书籍由于销售量不大以至于出版社不愿再版,卖完以后市场上就没有了,还有一些书籍如《多国手语拾掇》等只在上海有销售。至于手语的规范化培训,除了北京、上海、青岛等地有比较正规和成规模的手语培训机构外,其他省市的培训机构大都不愿意涉及这个领域。我国手语的发展和推广,不说和欧美、日韩比,就算和台湾地区也有着相当的差距,而另一边,中国却有两千多万听障人,各地听障人使用的自然手语千差万别,亟待规范,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需要健听人的帮助与关怀。
偌大一个国家可以为普通人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为什么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能拿出一份努力来普及下标准手语,做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呢?2007年1月1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上海召开第八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手语翻译员”成为了一种职业,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需要大量手语翻译员,窃以为这是手语普及和发展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而这个机会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能把握住的,需要社会大众甚至政府的团结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标准手语的普及不是一位领导的讲话,或是一套文件的下发就能达到的事情,希望有更多人为之不懈努力。
刚开始到手语中心工作的时候,对手语并没有多少感情,随着与一批批手语学员的交流和与一些聋人的接触,我深深理解了聋人生活的不易和渴望与他人交流的心情,也庆幸这个社会有这么多打心底里关心聋人,愿意为残疾人做些事情的爱心健听人士,一股学习手语奉献社会的冲动也打心底油然而生……然而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深深刺痛了我:一个小女孩怯怯地敲开了中心的门,说她想学手语,却被她妈妈硬生生地拽了出去,还振振有辞地对她说,学那个有什么用!我愤怒,但我只能无语,更期待人们自发的理解与关注。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生命赐予我们恩惠,给予我们健康的体魄,我们,应当学会感恩,将爱凝固成永恒的定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