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纽伦堡一间单人牢房里,希特勒的外交部长冯·里宾特洛甫,正在苦苦思索着,还专门为此撰写了一篇简要论述.从中他总结出了德国失败的三大要素:红军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美国对盟国数额巨大的军事援助以及盟国空军的巨大威力.就在希特勒在暗堡里自杀前的一个星期,希特勒在一次和他的谈话中对他讲,"导致失败的真正军事上的原因"是德国空军的无能.
里宾特洛甫所谓的这些因素差不多接近于事实.在二战中,同盟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打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从来就没有凌驾于这个目标之上.如此一来,虽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要击败他们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结束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希特勒德国的垮台.就像人们常常讨论的那样,结局是早就注定了的:一旦苏联和美国加入英帝国一方.盟国就能够将其源源不断的丰富资源有效地运用到各个战场中去.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而在1942年的时候,英国几乎所有的战线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美国经济此时还属于和平体制,显然还没有做好应付总体战巨大需求的准备.而苏联政体在1941年时几乎就要完蛋,它丧失了三分之二的毓ひ瞪??芰?同时他庞大的空军力量和坦克部队也损失惨重.对此,里宾特洛甫沮丧地总结到"德国将有能力取胜".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抵抗令人感到意外.德国侵略者认为苏联的共产主义不过是一个腐朽而简陋的体制,用戈培尔的话说,它就会象"一堆纸牌"一样垮掉.而红军在1941年的糟糕表现似乎更加证实了这种论点.至少有500万苏联士兵在头六个月被俘虏或消灭,虽然他们的勇敢令人吃惊,但却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他们缺乏更好的装备,更好的训练以及更好的领导.形势眼看就要无法挽救了.在一年的时间里,苏联的许多工厂——其工业产品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几乎都馈赠给了对手.这使得红军不得不在技术装备以及机构组织等方面着手一次彻底的改革,此外还要激起民众日趋低落的士气,通过1942年12月针对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动计划以及在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灭的情况下,德军武装力量第一次遭到惨重的失败.
苏联的改革
苏军武装力量和士气的转变来自于多方面.首先是红军从对手德军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从过去所犯的错误中吸取了不少教训,他们模仿德国装甲师和航空队的建制来组建自己的空军和坦克部队.它的通讯及情报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主要来自于英美的援助,他们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通讯器材和电缆);有计划地对将士们进行训练,以提升其活力及士气.其技术水平也有了迅猛的飞越并赶上了德国.
另外两个使得军队实战能力有了改观的变革,也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其一,事实证明苏联的工业能力和劳动力可以很好地适应中央强制执行的指令性经济,虽然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低效率和僵硬的.由于德军的强大压力,苏联失去了大批的工人(估计有一千六百万)和工厂(两千五百多套主要设备),但战前早已制定的经济计划和动员措施,使得国家在这种非常时期的紧要关头,仍然能够很快地向战时经济转轨,并很快就在中部和东部重建了他的军事工业.
另外一个因素是政治上的.直到1942年夏,斯大林和他的政党都还牢牢地把持着对红军的控制权.政委就在军官旁边负责日常工作并直接向克里姆林宫汇报情况.开始,斯大林认为对军队行政上的掌控是不能放手的,然而又在1942年秋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下面设立了一个最高司令官作为他的代理人:天才的朱可夫,这样他开始从日常的战场指挥工作中解脱出来.在得到了足够的自主权后,苏联的总参谋部证明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比德国的差.直到胜利在望的时候,斯大林才再度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当然,苏联并不是依靠自己才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局势.虽然数十年来苏联的历史学家一直在贬低美英"租借法案"对俄国的援助,然而它的重要意义现在已经是公认的了.从1942年起,盟国援助的大量食品,原料以及机器设备维持着苏联战争机器的运转.这些食物足够让每一个苏联士兵都能吃饱.苏联的铁路网大部都是由盟国援建的,火车头,车皮以及铁轨等都是美国货.还有数百万英里长的通讯线路,1万4千双靴子,36万3千辆卡车,所有这一切援助,使红军能更有效地与敌军作战.如果没有盟军的援助,斯大林自己也承认"我们将难以为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