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61|回复: 13

何盛华:江西省九江市博爱聋校校长

[复制链接]

872

主题

2469

帖子

24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9
发表于 2007-7-1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10日中午,天阴沉沉的。
  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突然在江西省九江市博爱聋校的校园里响起,全校86名孩子齐刷刷跪在地上,迎接他们的校长——何盛华。孩子们嚎啕大哭着,哭声响彻了整个校园……
  孩子们本来和老师商量好,当天要去医院看望何校长。可是,公交车还没来,等来的却是何校长的灵车!
  “他是累垮的。”学校的徐维秋老师说。
  何校长怎么能不累?自从2000年9月创办博爱聋校以来,他一心扑在学校,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即使到了肺癌晚期,他也时时挂念着学校,抓紧时间培养骨干教师。“希望命运再多给我一点点时间,能让我为聋孩子们多做一点点事。”这是何盛华的临终遗言。
  “人来到这个世上,总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何盛华是个聋人。7年前,他倾尽积蓄,举债创办新中国江西省的第一所私立聋校,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8岁那年,何盛华不幸患脑膜炎而导致耳聋,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在南昌、九江的聋校完成学业后,他在福利厂找到了一份工作。酷爱学习的他取得了成教大学学历,并升任福利厂厂长。在上世纪末的企业倒闭大潮中,福利厂也未能幸免。何盛华和妻子双双下岗后,开了个副食店,日子过得很不错。
  作为江西省残联聋人协会副主席、九江市聋人协会主席,何盛华除了给副食店进进货,其他时间都在义务为聋人服务。在九江市,何盛华享有很高的威望,聋人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帮忙,何盛华也从不拒绝。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何盛华对聋人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聋人中的大多数状况实在太差,文化水平非常低,单单九江就有近8000名14岁以下的聋孩子几乎没受过任何教育。”何盛华说,“人来到这个世上,总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一直有个从事聋教育的梦想,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些事情。”
  2000年初,他和妻子杨美华商量,决定创办一所私立聋校。妻子很支持他,将家里积攒的几万元钱全部拿出来办学。
  然而,办特教,尤其是聋人办私立聋校,其艰难程度,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申办过程就很艰难,何盛华去找有关部门,怀疑的目光始终围绕着他,一个负责人还说:“叫一个能说能听的人来谈吧。”5个月过去了,博爱聋校的立项申报才获得批准。
  在这之后的两个月里,他筹集资金租校舍,请师资,制定教育方案、教学计划,开展招生工作。他跑了全市近10个县的几十个乡村,了解贫困听障儿童的现状。同年9月8日,九江博爱聋人学校终于开学了。
从此,持续的经济压力成为摆在何盛华面前的最大难题。
  目前,学校在校生八十多人,绝大多数是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聋童,每生每学期500元学费,还有不少学生交不上钱来,学校一个学期只有四万多元。学校教师加上教辅人员共18人,按低于一般标准发工资,四万多元连发工资都不够,更不要说其他开支了。何盛华不得不四处求助,常常遭到一些人的白眼。
  何盛华不是个轻易折腰乞怜的人。面对困难,他还很乐观,“武训靠乞讨集资办学,甘愿‘打一拳二个钱,踢一脚三个钱’,相比之下,我实在是比他幸运多了。我坚信,只要倾尽所能,就能成功。在这个世界上,对追求者而言,是不存在失败的。”
  博爱聋校的“中美结伴”校——美国著名的聋人学府加劳德特大学的教育系主任莱特尔博士曾先后三次率团考察博爱聋校,盛赞何盛华“办学勇气可嘉”。

  “我自己再苦都能克服,但不能苦了这帮穷孩子”

  从办学的第一天起,何盛华就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他自己,而且要求学校的老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以加深师生的感情。
  学生们一日三餐吃住在学校里,食堂每餐的饭菜不限量,以吃饱为准,每人每天4.5元的伙食费根本不够,学校只能贴钱。更何况,还有很多学生交不起这笔钱。有些孩子的衣食住行也全部由学校承担,每年仅买些普通的常用药就得好几百元。何盛华夫妇还先后前往北京、南京等地联系捐赠,为孩子们募捐到一大批衣物和学习用品。“我自己再苦都能克服,但不能苦了这帮穷孩子。”何盛华常这样说。
  学校里还有些被父母遗弃的孤儿,由于这些孩子太小,生活还不能自理,学校就指派专职生活老师,帮他们穿衣、喂饭、缝洗衣服等,甚至还负责擦洗他们身上的大便。有的生活老师不愿干,杨美华就得去做。为了省点工钱,杨美华包了学校的杂事,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活。“做这件事,就得有爱心和耐心。”杨美华说。
  何盛华夫妇每天与聋孩子们同吃、同住、同乐,彼此间有了深厚的感情。学生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愿意来找何校长。
  在校长的带动下,老师们都很爱护学生,师生关系很融洽。每到放假,许多孩子都不愿回家,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经把学校当做了自己的家……
  网友罗丝告诉记者,九江市的一位领导曾和她交流过对博爱孩子们的印象:刚开始时,那些孩子偎依在父母旁边,不敢和陌生人谈话,不敢面对市领导的问候。两个月以后,这些孩子不再羞怯不安,能用手语交谈,出声说话,笑脸迎客,还能跳舞、画画、写字,把手语翻译成汉语句子。对此,大家都惊叹不已。
  爱德基金会也曾多次派人前来考察访问,他们评价说:“博爱聋校是聋孩子们的天堂。”

  “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

  何盛华和老师们都很爱孩子们,但博爱聋校的爱不是溺爱,不是把学校当福利院,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让聋人能自强自立于社会。
  在何盛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印有中美两国国旗的“中美结伴”牌匾,这是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赠送的。博爱聋校还把美方的校训——The deaf can do anything,except hearing(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也当做自己的校训,还将写有校训的巨大横幅悬挂在教学楼前,以此来激励所有的聋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学文化,学技能,以达到能写、能做、能自立于社会的目标,何盛华校长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聋教育“双语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自成特色的聋双语教学法(中国聋人手语和汉语),深入实践了手语教材与汉语书本教材相结合、健听老师和聋人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坚持使用普教教材,大胆采用普教统一试卷,使博爱聋校的教学效果超过一般聋校的效果。这在全国聋校中是为数不多的。
  提倡双语教学,自然手语尤其重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手语水平,何盛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他要求老师们向聋人学习手语,在交往中学习手语。同时,每周举办手语讲座,并请社会上手语好的聋人和学生做评委,对教师手语进行考核。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不会的手语,如语文教材中的词语,就随时请教何盛华,或在每周五的手语讲座上,提出来,由何盛华来教。被专家誉为“手语奇才”的何盛华总能用自然手语准确地表达词义。
  苏州盲聋学校副校长方红是我国著名的手语高手,她对博爱聋校的手语环境感到很惊讶:“那些仅工作了一年的老师就已经有了一般聋校工作七、八年以上老师的手语底蕴,而且是非常地道的聋人自然手语。这在全国各聋校中可是绝有的景观。这是真正的手语校园,手语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第一公共语言。”

  “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人,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

  从创办博爱聋校的第一天起,何盛华就将心血全部倾注到这所学校里了。他白天工作,晚上辅导教师如何讲课。这么多的老师,这么多的工作量,全压在他一人身上,有时他夜里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博爱聋校是江艳芬跨出校门后的第一个单位,在刚走上讲台时,她的自然手语不够好,何校长就在她上课之前教她,然后她去教学生。  “由于何校长白天没有更多的时间,晚上他就不顾辛苦,为我上课,经常要教到晚上十二点,这样一直持续了一年多,使我很快能适应了学生,适应学校的教学方法。”说起这些,江艳芬充满感激。为了留住江老师,何盛华还找关系,把她的户口转到了九江。
  老师们待遇低、压力大、工作累,有些人就想离开,何盛华就与老师交流;因为时差关系,何盛华还常常要在深夜与美国的同行探讨问题。“以前,一般晚上十点左右就会休息。办学后,十二点能休息就算早的了,我都习惯了。”杨美华告诉记者。
  很多私人办学,目的是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何盛华办学后却是越来越穷,为了学校,为了学生,他身患重病在所不惜。
  2004年,何盛华的肺部已经有了阴影,他隐瞒了病情。徐维秋老师发现校长办公室里的夜灯总是长明。“我担心他过度劳累,身体吃不消,曾劝他另立锅灶,但他只是笑了笑,仍然与我们一样吃大锅饭。”
去年3月,何盛华被查出患肺癌,并已到晚期。他没有告诉学校师生,总是以开会的名义去医院看看,学校一有要事,就立马赶回来。副校长钟漫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刚在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项目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为了做好这个项目,何校长不知开了多少次会,他常常是端着饭碗开会,也常常是端来的药热了一次又一次,也没顾上喝。
  “我办这所学校,什么都不在乎,就担心学校。”在医院里,何盛华对别人说。听到这些,杨美华忍不住哭了。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几个骨干,在诊所打吊针的时候,他还常常打电话让钟漫去诊所,传授他的工作经验。由于打针不方便动,总是他一边打针一边口述,让钟漫把他的话写下来。
  “他总是对我说,要我多锻炼。我们现在快点成长起来,他才放心。”钟漫说,“从他的言语中,听不出一丝的畏惧,只是对今后学校工作的牵挂。”
  今年5月,何盛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学生们折叠出几百个“幸运星”和“千纸鹤”,希望能够给他带来幸运,渡过难关。师生还设计了一幅图画,画的是博爱聋校校舍。那校舍似帆非帆,似船非船,但远看却又像船又像帆;门前的假石,却像海上的浪涛;屋后的翠竹枝枝拔节,象征着学校那蓬勃的生机,上面题词:“何校长,请放心,博爱聋校一帆风顺。”正要将画送给何校长时,得到的却是他去世的噩耗!
“何校长把整个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物质上什么也没有,穿在最里面的贴身白衬衫还是那年会见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莱特尔博士时穿的,外面的短外套也是冷天时经常穿的。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人,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说起这些,徐维秋非常伤感。
  老师们告诉记者,何校长走的时候面容很安详,也许他看到了学校的希望:加劳德特大学莱特尔博士6月21日赶到九江,决定与博爱聋校长期合作,并接受博爱聋校名誉校长一职;九江市政府将大力促进博爱聋校加速发展,富有爱心的聋人杨晓华出任九江博爱聋校校长……
  何盛华很爱看一本书——《梦园忆当年》,书中讲述了国内外人士创办聋校的事迹,前辈们希望“聋者能听(能读),哑者能言(能写)”的愿望让他心动。而他,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用生命谱写了另一本《梦圆忆当年》。他走了,留下的是一个聋人校长“博爱”与“自强”的丰碑!
070710213630132.jpg

28

主题

2387

帖子

2407

积分

顶级会员

听友会形象大使

积分
2407
发表于 2007-7-1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     
自信·自强·自爱······

210

主题

3318

帖子

3322

积分

vip会员

一天没努力,就一天没长进!

积分
3322
发表于 2007-7-1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 何校长去世? 到底怎么回事? 
他是我尊敬的校长老辈.而是老乡.
我去博爱学校看情况.
本人来到全国第一所高级中,以我在学习上得知识之源,将来要成为聋界人士。

210

主题

3318

帖子

3322

积分

vip会员

一天没努力,就一天没长进!

积分
3322
发表于 2007-7-11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56.com/u44/v_MTQ2MTQyODE.html?fs=1#

这是 何校长追悼会现场记录
本人来到全国第一所高级中,以我在学习上得知识之源,将来要成为聋界人士。

210

主题

3318

帖子

3322

积分

vip会员

一天没努力,就一天没长进!

积分
3322
发表于 2007-7-1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想到何老师居然已经去世。时间飞逝。
因为我的目的是去南京考试,所以去地狱复习。
怎么没收到消息?真倒霉。
有机会去陵园看何校长的基碑,还有要送花。
本人来到全国第一所高级中,以我在学习上得知识之源,将来要成为聋界人士。

4

主题

1070

帖子

107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070
发表于 2007-7-1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认识他,但他的事迹很感人,敬礼。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369

主题

3495

帖子

3557

积分

vip会员

苡菠芝茗

积分
3557
发表于 2007-7-1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事使偶感动吖````
                            [move]讓風吹走伱啲嚘矁,讓雨洗掉伱啲烦惱,讓陽桄帶給伱温煗,讓月亮帶給伱温馨,讓美好啲論墵帶給伱開心!  ьō啵吇Ζǐ[/move]

0

主题

19

帖子

19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19
QQ
发表于 2007-7-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何盛华校长,愿博爱聋校能渡过难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客: 祖爷敬老院

18

主题

829

帖子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无声世界的传奇

积分
829
QQ
发表于 2007-9-20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何盛华校长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22

主题

326

帖子

32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26
发表于 2007-9-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感动噢。
    何盛华校长永世长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7-8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