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聋人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尽管我国早在1982年修改宪法中就首次制定了“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和教育”的条款,并且在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残疾人保障法》中,以平等、参与、共享为宗旨,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但是,时至今日,聋人大学生就业难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自2001年开始招收聋人,到2004年首届聋人大学生毕业。在帮助他们就业的过程中,笔者对于他们就业难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尽管2004年毕业生现已基本就业,但大多数还是安排在福利企业从事一些和专业无关的简单劳动。这种安置不管是对毕业生还是对教育他们的学校来说,都不能说是满意的结果。聋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聋人的素质和生存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实现平等、参与搭建平台,为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努力。就目前情况看,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各级特殊教育学校继续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聋人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困难,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沟通困难是聋人就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口不能说话、有耳听不到声音。在不需要听说的时候,很难看出他们有什么残疾。但是,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使用的是特殊的语言———手语。目前手语在我国的聋人群体之外普及率很低,所以沟通困难是制约聋人发展的极大障碍。中州大学首届聋人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前,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宣传,主动和相关单位联系,后来很多单位也主动联系要人,特别是多家装潢公司,热情很高。从四月底到八月底,先后接受毕业生面试的单位有十几家,有的还让学生到单位试用几天,结果都因沟通困难而放弃。用人单位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看中了他们的专业,但是,他们说的或比的(指手语)我们不清楚,我们说的他们也不明白,因此无法聘用。
第二,社会对聋人认识不够。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我国大多数聋人一直生活学习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对聋人了解的途径很少,因此必然存在社会对聋人认识不足的现实。其表现为:第一种认识是认为聋人无知无能,什么也不会。比如:毕业生王某的父亲拿着王某的作品去给他找工作的时候,竟有很多人(包括国家干部)惊讶地问“你:的聋孩子也识字?还会画画?”面对一个聋人大学毕业生,竟然会有人提出如此可笑的问题!殊不知,我国的聋校教育起源于1887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国早已出现了许多聋人书画家、篆刻家、书法家、漫画家、作家、企业家等等。但是,至今为止还有很多人竟然会为聋人识字、画画而感到惊讶。这说明社会对聋人的认识很有限。另一种认识则是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聋人就会和健听人完全一样了,不用特殊的交流方式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殊不知不管接受什么教育,聋的现实是不能改变的,聋就听不到声音,就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比如:手语、书面语等)。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各种能力(包括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生存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接受他们还需要加上一些辅助的交流方式、管理方法,才能使聋人大学毕业生适应岗位、创造财富。
第三,聋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在毕业的前夕,大多数同学经常提出的问题是“老师: ,我们就要毕业了,你准备给我们安排什么工作?让我们一个月拿多少钱?”面对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差距,我们也提出了“根据你自己的能力: ,你设想一下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希望拿到多少月薪?”学生大胆的回答出乎我们的预料。70%的同学回答自己想做聋哑学校的教师,希望能拿到3000到5000元的月薪。还有的同学说自己想当教授、设计师、老板、工程师等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聋人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一些聋人大学生对自己的估计过高,对社会的期望过高。他们认为上了大学就不能从事普通的劳动,就不能到一般的岗位工作,他们全然不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更何况他们呢。北京大学的毕业生还能去开店卖肉,北大的校长就此说北大毕业同样可以做普通劳动者。对于这些,他们很难理解。
第四,聋人家长对聋人就业问题认识不够。由于我国手语普及率很低,甚至很多聋人家长就无法和自己的聋孩子正常沟通与交流。他们把孩子成长的全部责任都寄予学校,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上了大学的聋人就业就应该由学校全部负责,和不能完全和聋人沟通的家长没有关系。事实上,在我国,为了保证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国家早已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家长们完全可以借助于政策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帮助学生就业。例如,在2004年5月8日的河南省残疾人就业再就业招聘会上,每个学生填写了几个单位的登记表,表格上留下了老师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然后大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就回家坐等了。多少天过去了,才想起来问老师工作安排的怎么样。这些家长对孩子就业关心不够。而少数有心的家长当即就跟着招聘人员去了单位,经反复介绍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帮助孩子展示聋人大学生的才华,宣传残疾人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经考试或考察,这些学生当时就被留下使用,解决了工作安排问题。而还有一些家长却由于过分溺爱迁就孩子,生怕孩子吃苦而放弃就业。2004年7月7日这天,学校联系的金苑食品公司和河南恒顺实业有限公司同时对聋人大学生进行招工面试,这天郑州市气温高达39℃,学校在通知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不够配合,说天气太热,怕孩子受不了,结果未把信息告诉学生,错过了一个就业机会。
第五,现有聋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少。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有很大的发展,政府在扶残助学中也增加了很大的投入。但目前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聋人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聋人高等教育还是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作为聋人,虽然视觉能力、动手能力、模仿能力确实较强,但是,他们的设计思维确因文化基础较差而处于劣势,加之他们交流的困难,无法和用户交流设计意图,因此靠专业实力就业难度很大。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发展创业思维,我们在学生毕业前夕的《聋人与社会》的课程中,让学生作了题为《我的某某(手语吧、画廊、书社、聋人聊吧、茶社、酒吧等)》的创业设计,意在指导他们独立或集体创业,学生们热情很高,很认真地对自己的未来做了美好的设计,我们也认为这种设想的市场前景应该是较好的,但是,由于缺少应有的管理和经营知识,他们很难独立经营。
第六,聋人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是就业的极大障碍。由于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相对比较落后,聋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就和健听人拉下了很大的差距。进入高等教育以后,以专业(艺术类)学习为主,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学,大多数聋生由于自学能力较差,到大学毕业时,和健听人的文化差距就更大了。大学毕业后的聋人如果还到普通福利工厂从事简单劳动他们觉得很委屈,但如果离开福利工厂单独就业,由于写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又很难胜任工作。毕业前就业于郑州市香牌坊火锅城的一位同学不到一个月就换了几个工作。应聘到商都信息港的一位同学也因为不适应工作一个月后就要求离岗了。他们都曾为自己做了“白领”而高兴,公司的负责人也是真心的想留下他们,为聋人平等参与创造条件,但大家的努力都因互不适应而告终。
综上所述,聋人就业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快发展聋人教育事业,加大聋人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不断提高各个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尽快缩短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心理差距和文化差距,不断提高聋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群体适应能力;第二,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聋人及其事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聋人的认识水平;第三,尽快发展手语翻译专业,为聋人在更加宽泛的专业中进行学习,在更多的领域里工作,更好地实现平等、参与、共享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第四,尽快完善聋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各种聋人专门人才,为聋人顺利就业和独立创业提供可能;第五,逐步开设聋童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对聋童的认识水平及沟通程度,改善聋童家庭教育现状,促进聋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第六,对社会开展手语培训,提高聋人交流的无障碍程度,让聋人走进社会,让社会理解聋人,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做出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