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认为两栖类及某些鱼类的内耳毛细胞能终生产生,且受损后亦能再生。而鸟类和哺乳类的内耳毛细胞在胚胎发育期已形成,生后不能再生成新的细胞,损伤后亦不能再生。
自Cruz RM等(1987)提出鸟类毛细胞有可能再生以来,许多学者进行很多研究。内耳毛细胞受损后,是否还能再生是医学尤其耳科学、听力学及耳聋康复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研究进展。
鸟类
1.Cruz RM等(1987)[1]给小鸡注射GM后,毛细胞(HC)完全消失,经1周后又逐渐恢复,著者推测有可能有再生。
2. Contanche DA(1987)[1]用小鸡,用1.5kHz 120dB SPL强纯音暴露48小时,经48小时恢复后,在毛细胞损失区发现新再生的毛细胞。4日后出现不成熟的纤毛,10日后纤毛仍未完全成熟。
3. Henry WJ(1987)用幼鸡及成鸡用900Hz,120dB强纯音暴露48小时,经数日恢复后,幼鸡能再生,成鸡则否。
4. Ryas MB(1988)用鹌鹑,用上述同类技术,证明成年者亦能再生。
5. Contanche DA(1987)证明强声暴露后损伤的盖膜也能再生,乃来自支持细胞,6天后与未损伤者连成一片,10天后毛细胞纤毛嵌入。
6. Rubel(1989)用透射电镜证明再生的毛细胞接受神经支配,并可恢复功能。但在另一次实验中发现幼鸡功能恢复在暴露后3天内,而毛细胞再生在4-6天才出现,又认为与听功能恢复无关。
7. Corwin JI(1988)[2]用鸡,以1.5kHz,120dB强纯音暴露48小时,应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 thymidine)掺入DNA技术,用自动放射摄影术(autoradiography)观察,暴露后10日可逐渐再生,又出现静纤毛,分化长大,与正常毛细胞几无分别,由于观察到支持细胞中银颗粒,说明再生来源于支持细胞的分裂分化。10日后CAP阈值亦接近恢复。
8. Ryals BM(1988) [3] 用鹌鹑,声损伤后90日,毛细胞恢复再生96%,但相应神经节细胞30日后开始变性,90日仍持续损失,乃逆行性变性。
9. Weislede P(1995) [4]用小鸡,前庭上皮用链霉素中毒使损害后,应用自动放射摄影术证实再生来自前庭支持细胞→Ⅱ型毛细胞→再分化→Ⅰ型毛细胞(再生)。
10. 娄卫华、董明敏等1994年报道,用鹌鹑,应用KM后6周,毛细胞已再生恢复,但听神经动作电位(AP)4k阈值仍明显高于对照组。
11. 曹、董明敏等在1996年全国耳鼻科大会报道,用鸡,以强声暴露(1.5kHz, 120dB),3天后神经动作电位阈值均恢复正常。
12. 丁大连等报道(1995)[5] 用鸡,应用KM破坏毛细胞,当停药10日后毛细胞再生,听功能亦能有所恢复,但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李胜利等(1994)亦报道了应用GM、KM后雏鸡耳蜗毛细胞的再生。
13. 孙建军、汪吉宝等,在1996年全国耳鼻喉科会议报导强声损伤后的鸡毛细胞可以再生,但30日后纤毛排列仍未恢复正常。
二、哺乳类
1993年,我国《参考消息》转载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伦敦大学Forge及Warchd研究证明哺乳类内耳毛细胞可以再生,但是恢复过程非常缓慢。该报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从前人们一直不相信哺乳类毛细胞能够再生”。
1. Forge A ,Li Lin等1993年报道[6],用在体豚鼠椭圆囊观察,应用GM 10日后,Ⅰ型毛细胞消失,经4周后恢复,再生出带未成熟纤毛束的毛细胞,形态类似Ⅱ型毛细胞。
2. Warchol ME 1993年报道[7],用培养豚鼠椭圆囊毛细胞及3例病人(癌症迷路切除标本)用3H标记thymidine或Brdu标记证明坏死4周后出现再生毛细胞,仍来自支持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
3. 李琳等1996年在全国耳鼻喉科大会报道,用豚鼠椭圆囊毛细胞,应用GM后,观察33周,毛细胞已再生,但毛细胞数仍低于对照组。
4. 郎海南等1996年在全国耳鼻喉科大会上报道,豚鼠椭圆囊斑微纹区和边缘区毛细胞损伤恢复的比较。应用GM 22天出现类似Ⅱ型毛细胞,微纹区中心正常以Ⅰ型为主,现为幼稚Ⅱ型替代,边缘区损伤不明显。
5. 村上匡孝(1991)[8]报道小鼠corti器支持细胞修复作用。用NMO(Nitrogen Mustard -N-Oxide)破坏毛细胞,用3H thymidine标记发现成熟耳蜗支持细胞有合成DNA增殖能力。
6.Tanyere H(1995)用南美栗鼠(Chinchilla )壶腹脊,应用GM后4周毛细胞再生,由支持细胞产生Ⅱ型毛细胞,8周后再生毛细胞更增多。
三、再生前体
多数学者认为在鸟类及哺乳类,损伤区未损坏的毛细胞,尤其支持细胞及潜在的干细胞群(透明细胞、骰状细胞)在再生中起主要作用。关于再生的起动机制,有人认为支配透明细胞的传出神经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四、再生过程
Girod(1989)[9]将再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迁移:损伤区附近的前体细胞向上迁移,单层覆盖于受损的基底膜上;
2.增生:覆盖细胞有丝分裂,由单层到多层;
3.分化:分化为不成熟的毛细胞;
4.成熟: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细胞。
五、展 望
1.经过10来年的努力研究,已证实鸟类内耳毛细胞及哺乳类内耳前庭毛细胞受损后可以再生,这是非常重要的进展,还有待证明哺乳类耳蜗毛细胞的再生情况。
2.前体:有待更多证明。
3.起动机制:仍有待研究。
4.再生细胞功能的恢复,有待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