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4|回复: 0

大唐聋人文官政治家徐安贞

[复制链接]

22

主题

49

帖子

49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49
QQ
发表于 2011-10-6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唐聋人文官政治家徐安贞



在平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优美秀丽的青山绿水,吸引了古今多少名士来此寻幽探胜,搜奇猎艳。他们留连忘返,乐不思归,有很多就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据县志记载,仅唐宋两代,就有56个姓氏始祖迁入平江。其中:“六相隐平江”的事故,就已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平江发展史上,最为传奇的一部分。本文记述的徐安贞就是“六相”之一。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经历

    徐安贞,初名楚璧(又名楚玉),字子珍,唐代诗人、学者。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唐玄宗时期,亲历了“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据史料记载,徐安贞天生聪慧,幼年耳聋,且刻苦好学,自幼在金华九峰山书院学习。能诗善文,尤其以写五言诗出名,是考试奇材,参加科举考试,曾于一年三考三捷,荣登甲榜。一时传为佳话。神龙二年(706年)中进士。初为武陟县尉,开元初年成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参与续修南朝齐《七志》,整理皇家秘籍。开元十九年(731)编撰《文府》20卷献上唐玄宗,不久,升为中书侍郎,补丽正学士。帮助皇帝草拟文稿,深得唐玄宗器重。李林甫当权时,徐安贞曾与之共事。但李林甫是一嫉贤妒能的大奸贼,每遇有才能之人,往往遭其迫害。徐安贞久负才名,觉得玄宗器重,自然就成了李林甫迫害的对象。况且,李徐在一起共事,自然有人说些风言风语。特别是朝廷对他与李林甫在一起,颇多微词。为躲迫害,徐安贞隐姓埋名,借着耳聋闭口成哑,逃往湖南,隐居在衡山一寺庙里。后遇北海太守李邕经过该寺庙,从徐安贞书写的楹联中认出了他,并笔谈加唐朝手话告诉他:朝廷对他的议论已平息。也就是说,朝廷已给他平反了,徐安贞才同李邕同返长安。唐玄宗想起徐安贞以前的贡献,亲自到徐安贞家安慰,并封他东海县子。但徐安贞已萌生退归山林之意,唐玄宗答允了他,许他致仕归家。徐安贞后来回到故乡龙丘,改名为安贞,在金华九峰山建了个“安正书堂”。恰在这时,“安史之乱”开始后,此时正在浙江老家的与徐安贞仍牵挂朝廷,尤其是他们几个好友,刘光谦、陈希烈等,后来侍郎刘光谦、白琪,左丞相陈希烈,寻找归隐之地。在江西黄龙寺遇到高僧超慧禅师,超慧告诉他们:平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适于清修。四人先到梅仙大洲居住,后来四人分开,各建寺庙清修。徐安贞居下台,建回台寺;刘光谦居上台,建长庆寺;白琪居聚台,建白水寺;陈希烈居就台,建惠果寺。再有,第二年来访徐安贞的侍郎陆善经和李安甫也在平江建寺,陆善经居芭蕉寺,李安甫居九峰寺。他们相互来往,成为世外高人,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六相隐平江”故事的由来。大诗人杜甫晚年耳聋为学唐朝手话了解唐朝聋人文化,而来平江,寻访徐安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措置裕如的艺术才华

    徐安贞是唐代的诗人、书法家,其艺术才华虽不惊世绝俗,却也措置裕如,另有一番气象。

    作为诗人,流传下来的徐安贞的诗作不是很多。《全唐诗》共收11首,李依仁先生编的《平江乡贤诗选》只收十首,还有一首《奉和圣制答二相出雀鼠谷》,这里抄录如下:

两臣初入梦,二月扈巡边。涧北寒犹在,山南春半传。
颂声先奉御,辰象复回天。云日明千里,旌旗照一川。
柳阴低辇路,草色变新田。还望汾阳近,宸游自窅然。

    徐安贞以写五字诗著称,《全唐诗》所收的11首诗中,有9首是五言诗,他的五言诗大多是一些歌功颂德的谀诗,但在那个皇权时代,又是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不写这些,又写什么呢?这总比当代作“语录诗”、“口号诗”、“马屁诗”的所谓“诗人”要好些吧!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民主时代,党和政府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流传下来的徐安贞诗作,有一篇题为《闻邻家理筝》,是一首好诗,今人评价甚高。这里不评述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只说一说他的写作的地点。这首诗,我认为应该是徐安贞隐居平江后写的。诗题后原有“寓汨罗回台寺”五字,李依江先生将题目改作《夜宿回台寺闻邻家理筝》,这里的回台寺,应是徐安贞居下台建的回台寺,下台在平江三墩。徐安贞来平江时,尚未有“平江”之名,但境内一条大河——汨罗江,所称“汨罗回台寺”,实指“平江回台寺”。唐人喜欢以境内著名山河为“辖地”命名,如“柳河东”、“李青莲”、“杜少陵”,把著名的山河作归属,是唐人的一种习俗。

    另外,流传下来的徐安贞诗作,还有两个有趣的词,现在十分流行。一是“三农”,二是“可乐”,前首出自《奉和喜雪应制》,原诗是:“自有三农歌帝力,还将万庾答尧心”,后者出自《程将军夫人挽诗》,原句是:“正歌春可乐,行泣露先晞”。

    作为书法家的徐安贞,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徐安贞隐迹衡山岳庙时,他以目代耳,替庙里照顾菜园。有一天,庙里修建佛殿,要在梁柱上题写大字,住持从平时那些会写毛笔字的人挑选了两三个了,也找不到合意的。这时候,徐安贞从菜地里进来,并从已书写的条幅上跨过。领事见徐安贞可欺,便对其大发雷霆,斥骂,还用手中的拐杖连击徐的背。徐在地上写道:“我虽然耳不能听,口不能说,但也曾学过大书,请让我试试吧。”等他书写几个字,和尚们都赞叹不已,连夸好字,并让他来书写其它要写的东西。后来,北海太守李邕,游到衡山该寺,看到徐写的字,大惊道:“不知道徐公原来躲在这里。”于是就派人去召来,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手话:“朝廷对您的事,已没有争议了!”于是,让徐安贞脱去粗布衣服,重新穿上官服。那个打过他的和尚,吓得不得了,恨不得找个地方钻下去。徐没有责问他,对李邕以手话比划说:“我担心遭遇不测,逃迹深山。这些普通的和尚,怎么能认识我来?只有你才能认出来。”便同船北归长安,可见,徐的书法在士大夫之中流传是广泛的。

    徐安贞不仅是诗人和书法家,还是一位学者。他参与过《七志》的编写,还撰写过《文府》20卷,呈献给玄宗。

三、错综复杂的官场纠结

    在徐安贞的从政生涯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官场纠结。一方面他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替玄宗起草诏书,是玄宗皇帝的红人,多次陪同皇帝驾幸温泉宫。这可以从他的诗作中反映出来:神女调温液,年年待圣人。试开临水殿,来洗属车臣。暖气随明主,思波浃近臣。灵感自无极,从此献千春。《从驾温泉宫》诗中“明主”、“近臣”、“从驾”等词,说明徐安贞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年年”则说明徐多次陪伴皇帝。

    同时,徐安贞因为久居中书省,与许多大臣有交情。如张说,张九龄、刘光谦、陈希烈、陆善经前面所录《奉和录制答二相出誉鼠谷》中的“二相”,其中一个就是张说。张九龄死后,徐安贞还为他写了墓志。当时(741)为大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东海县开国男。

    这里,特别要提到李林甫,他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对有才华的人,总是排挤或加以迫害,而徐是一位有才华的人。徐对李的手段是清楚的,要不怎的会躲避到湖南衡阳!幸好李林甫后来死了,徐得以重返长安,不过,徐回长安后,因厌倦官场生活,不久即致仕回老家浙江龙丘。

    对于徐安贞在官场的生活,史书记载不多,不过还是能从片字只语中了解,徐安贞在中书省是呆过不少时间,结识的人有好有坏。既有张说,张九龄这样的贤相,也有李林甫、杨国忠这样嫉贤妒能的奸贼。这也就是后来徐安贞致仕隐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避祸全身是人类的共性,特别是见识广、学问深、才华出众的徐安贞等。

    徐安贞在官场的生活,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的,是他写的几首诗。特别是他的《书殿赐宴应制》。

校文常近日,赐宴忽升天。酒正传杯至,饔人捧案前。
玉阶鸣溜水,清阁引归烟。共惜芸香暮,春风几万年。

    诗中描写了徐安贞在皇帝身边校阅文稿,皇帝派人来邀他赴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皇帝君臣相处融洽的感恩心情,对皇恩感激涕零。尽管徐安贞身处皇城,朝夕陪伴君王,但也还是一位有着非常清醒的悲天悯民情怀,对人间疾苦有所察觉,所以他在“自有三农歌帝力,还将万庾答尧心”的赞颂中,还不忘“愿言除疾苦,天子听讴歌”,表现一种对劳动人民关怀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不像如今有些干部,只顾自己升官发财,搞“政绩工程”,强拆民屋,强奸民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四、耐人寻味的隐居隐情

    徐安贞后来隐居平江,既充满传奇色彩,又有耐人寻味的隐情。按一般说法,徐安贞等人隐居平江,是慕平江山水胜状之名,避安史之乱而来的。其实,另有隐情。

    我在阅读《资治通鉴》及新旧《唐书》时发现:徐安贞与另外几位来平江隐居,还藏有一段天大的秘密。
事情发生在西京收复后,与朝廷对依附安禄山的一些旧臣的处理有关。

    当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后,随皇帝逃走的毕竟不多,大部分来不及逃走的大臣纷纷依附安禄山,做了朝廷的叛臣。其中,陈希烈(关于陈的问题,文友奇驹兄正在研究)就是一个代表。西京收复后,朝廷对这些人的处置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立即处死,因为他的立场不稳,不该反叛朝廷,帮助安禄山。但也有些见识深远的大臣反对,特别是广平王李豫和时为三司的李岘,极力反对,针对那些下识大体的龌龊文吏,李岘说了一段极具远见的话,他对皇上说:“法有首有从,情有重有轻,若一切论死,非陛下与天下惟新意。且羯胡乱常,谁不凌污,衣冠奔亡,各顾其生,可尽责邪?陛下之新戚勋旧子若孙,一日皆血砆砧,尚为仁恕哉?《书》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况河北残孽劫服官吏,其人尚多,今不开自新之路而尽诛之,是坚叛者心,使为贼致死。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这一席话,说得义正辞严,有理有据,使德宗放弃了全都处死的初意,改为六等定罪,除十几个死心塌地的反叛贼首处斩外,大部分改为杖、流、贬等刑。

    这里,我所说的是对陈希烈等人的处置。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是二等“赐死”,但说法各不相同,《通鉴》说“赐自尽于大理寺”,新旧《唐书》都说:“赐死于家”,并说是“上皇素所遇”,也就是因为太上皇唐玄宗,向来器重陈希烈等人。

    后来,为是否处死张均张洎俩人,德宗和太上皇玄宗还有过争议。“上泣而从命”,说明德宗对太上皇玄宗是不敢违拗的。

    我认为:陈希烈等人因为有太上皇撑腰,“赐死于家”其实是虚实故事。对外“赐死”,对内是让他所逃走、隐居。让他们去找回家隐居的徐安贞,徐安贞便带着陈希烈离开了浙江老家,寻找隐居之地,他们不敢招摇过市,只在寺庙挂单,当跑过江西黄龙寺时,超慧禅师得让他们来平江这个地方隐居修行。所以后来,他们都在平江建寺清修,度过余生。躲战乱欣赏山水是假,避世人耳目是真。自然,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太上皇玄宗的这些做法,只是掩耳盗铃,朝廷不少人是知道的。第二年,陆善经和李安甫来平江以及后来诗人杜甫来平江都是以找徐安贞为目的,只是朝廷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生自灭,这也是朝廷做的一件大善事,成就了“六相”,成就了平江。

    当然,“六相隐平江”的故事,最核心的灵魂人物首推徐安贞,徐安贞是“六相隐平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后人将他列为“六相”之首,这是有道理的。

    至今,“六相”中只有徐安贞的传奇故事最多,甚至把他归入神仙,与葛仙人同列。徐安贞墓地也是目前除宋丞相、张昉外,占地最大的,有480多个平方米,他死后,朝廷还赠他检校工部尚书。
广交朋友,互相交流,包罗万象,何乐不为。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23650564除去腐败劣质尽,血熔铸华夏精神。一体教育出人才,杀尽恶夷大同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2-7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