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记得"三国志"上说魏延长沙降汉后,屡立战功,刘备为汉中王时,须选一上将镇守北方,众人皆认为这等重要位置非上将张飞莫属,张飞也以心自许.刘备力排众议,决定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并身兼汉中地方行政长官.
果然此后蜀汉北方并无大威胁,而东部荆襄一带险情不断,虽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镇守荆州亦不能免.如此看来魏延果真有不在关羽之下的能力.......
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在越调"收姜维"戏中,扮演诸葛亮有一段精点唱词,"常胜将军"赵云作为先锋官首战被姜维打败,满怀羞愧归营后,军心浮动,诸葛亮为安扶赵云等众人,稳定军心时唱到:
四将军今日里首次打败仗,
且勿要羞愧难当,
你本是那长板坡有名的上将,
一杆枪杀得那百万曹兵无人敢挡.
现如今老将军发如霜降,
怎比那姜伯约血气方钢.......
.........
手持将令向下传,
叫声"镇北的将军"名魏延,你且近前,
自从将军长沙归了汉,
跟 随山人,东征西杀夺中原,
阵阵都是将军你的先行官,
命你明日首战姜维到阵前......
.........
可以从上千年民间流传的传统戏曲文化上看出,魏延做为一个将军当时在蜀军中的关键重要作用.
据有关史书记载"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在蜀国中唯杨仪不尊重魏延,魏延为此很愤怒,两人关系有如水火.
诸葛亮平时虽欣赏,尽力发挥魏延之才华与能力,但诸葛亮心思缜密,对魏延抱有私人成见,对魏延打压、防守甚严,屡对人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病危五丈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心情相当复杂.按讲人之将死,理应看透人生许多道理.当时军中文有杨仪,武有能文能武的魏延、姜维.诸葛亮虽偏爱姜维但其资历尚浅,难以服众:杨仪是文官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而魏延时任丞相司马,为北伐军中军事负责人,顺理成章应接任军权.但诸葛亮为了私人成见至国家,集团利益于不顾,非要用杨仪统领三军.
诸葛亮当然知道杨、魏之间的矛盾,更知道这样用人会激起魏延的不满,所以死前定计让杨仪和马岱联手把蜀国一代名将魏延杀死军中.用人为成事,若着力于防范,则人用不好,事也更难成.诸葛亮用杨仪牵制魏延,又用朝中蒋琬等人防备杨仪.结果造成魏延被杀后,杨仪出事也被罢官,
一番窝里斗,蜀汉团队文武百官元气大伤,直接造成了后来"蜀汉军中无大将,廖化任先锋"的局面,此后姜维九番北伐终无成效.
其实以诸葛亮的智谋心里早就明白魏延虽时常闹点情绪,但心气高傲,不易反叛.诸葛亮死后(以魏延这种有实力的干将,如降魏待遇可想而知)但魏延领兵断后,没有叛汉,只是找杨仪讨个公道,争兵权:才被诸葛亮死前设局让杨仪和马岱联手杀了.而杨仪在魏延死后常感叹:当初我大权在握,应举兵降魏.可见魏延争的是面子,而真有反叛之心却是那杨仪,诸葛亮确在死前把统领三军大权交给杨仪是何等的危险.....
真是:三国立,成也诸葛,三国蜀先亡,败也孔明.......
( 转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