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bianhuaer

陡降型听力MM的心声,刚订了2只笛听800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5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5
QQ
发表于 2007-8-1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甲医院都可以的!

2

主题

1592

帖子

1592

积分

顶级会员

积分
1592
发表于 2007-8-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工划图和机器打印 有区别吗??

只是一个心态罢了!!   
我是一个来自杭州的验配师!! QQ:99359864 QQ群:52823820(聆听时空) 网址:www.hzear.cn

47

主题

6950

帖子

6951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951
发表于 2007-8-1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两者其实就是电脑打印的多了一个软件而已

22

主题

461

帖子

461

积分

中级会员

生命短暂,让其辉煌吧!

积分
461
发表于 2007-8-1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力比我好啊,我昨天去试了几个型号有的还有些效果。

22

主题

1905

帖子

1906

积分

顶级会员

自强自尊自信

积分
1906
QQ
发表于 2007-8-1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倒是和移频助听器有合作协议,有机会可以预约来试试!不过我觉得你这样的听力一般助听器都不会有好效果,移频的试试吧,从理论角度还是支持的!
用心、爱心、良心做事!不卑不亢、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做人! QQ:1214888999 网址:www.ztqear.com 手机:13701255388

8

主题

62

帖子

62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发了个帖子,,讲了下我试戴笛听800CIC的感受

我知道要满意是不可能的


但是希望能尽可能达到的效果,,,至少舒适对吧,,,但现在没达到,,还没调试好的原因,还是我这种听力图没的救列?

希望权威们都来提意见啊,,,,,,,要我做好心理准备这种话就别说了

7

主题

65

帖子

65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65
发表于 2007-8-14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我跟楼主是一样的。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听力,我不得不选择我不喜欢的专业,财务。做了财务,虽然不喜欢,但是为了生存,还是很用心去做。但是因为刚入道,也因为听力,承受了很多,丧失的只有自己的自信,徒增的是痛苦和压力。我也希望去淘宝卖东西,做些不用跟人打交道的,可是,传统的家庭不允许我这么做。曾经有过一个BF,因为前途分手了。
最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命中注定吧,我们只能承受压力,让自己坚强一些。。。

47

主题

6950

帖子

6951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951
发表于 2007-8-15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听力800PP本来就有点不适合.

4

主题

53

帖子

53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53
发表于 2007-8-1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听力适合移频助听器或短电极的人工耳蜗
南昌助听器验配师QQ:76078111 13767055329

4

主题

53

帖子

53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53
发表于 2007-8-16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耳蜗植入新技术-----残余听力的保护和利用   
一、听力学基础
如我们所知,人类的听觉功能是由听觉系统完成的。听觉系统包括耳、听觉神经通路及中枢。其中内耳包括听觉结构与平衡结构两部分。听觉神经通路包括听神经、脑干各段听觉中枢与大脑皮层听区。声源振动的能量通过外耳、中耳的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迷路,引起毛细胞兴奋,通过听神经及其中枢联系,将兴奋传至大脑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听觉的生理活动涉及对声音的频率、强度、空间与时间等特性的分析过程。   
人体内耳的耳蜗由一条骨性蜗管围绕蜗轴2周半至近3周所构成。蜗管长度约35mm,基底膜长度约31.5mm。声波感受器位于基底膜上。人类一侧耳蜗内约3000—3500个内毛细胞和9000—12000个外毛细胞。毛细胞在感受声音刺激时,把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由听神经将耳蜗毛细胞机-电转换的信息向听觉系统各级中枢传递而产生听觉。   
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多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内耳听毛细胞缺失或功能损失所致。而听力损失达40dB者,受损的主要是外毛细胞。这类听力损失患者可以借助助听器的声放大作用而改善听力,因为外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相当声放大器的作用。然而,一旦内毛细胞也受损,声刺激信息就无法再由内毛细胞所携带,则听力损失将进一步加重,可达重度至极重度聋。助听器只能不全代偿后者的听力,或是无法代偿。   
到目前为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治疗后者听力障碍的最佳选择。人工耳蜗又称人工电子耳,电子耳蜗等。人工耳蜗植入术,其原理在于正常人内耳耳蜗中的毛细胞能把声波转变为电能,而在重度以上失听者其毛细胞几乎已失去功能,人工耳蜗是一种声电换能电子装置,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病损的毛细胞,替代毛细胞的功能,将外界的声音转换成电能而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取代了聋人耳蜗内丧失功能的感觉细胞,将声音信息传到大脑而产生听觉。这是人工耳蜗的基本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以上耳聋患者的意义已无庸置疑。但对于那些听力损失程度不到重度聋,既不到传统意义上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标准,但佩带大功率助听器,语言分辨力没有提高或提高很少的患者,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即接受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该技术在植入人工耳蜗的同时,必须保护患者原有的残余听力,术后将残余听力得以应用,选配助听器,这种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相结合的声电联合刺激,称作为保护和利用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项新技术将带给患者一个更佳的听力恢复效果。   
新技术应用理论依据   
如前所述,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达40dB者,受损的主要是外毛细胞。由于外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相当声放大器的作用,因此,佩带助听器对这类听力损失的患者有效。但助听器主要对低频听力损失有较好的代偿作用,对1KHz以上、听力损失大于70dB者效果欠佳。而人工耳蜗恰恰相反,它的电刺激作用能够为那些重度、极重度聋患者提供高达6KHz高频区的声信息(von Ilber等 1999)。因此,对高频听力损失为主,中、低频区仍有残余听力的患者进行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能够在术后充分利用和发挥患者原来具有的重要的听功能,结合助听器,可以最大限度达到既提高听敏度又提高言语识别能力的效果。所以,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必须是1KHz以上中高频区域的听力超过65dB或无利用听力,1KHz以下中低频区域仍有35-65dB之间的听力。
不同频率声引起基底膜振动的最大振幅点,顺次从高频至低频,由靠近前庭窗的耳蜗基底膜底部传至顶部。1KHz声波振幅最大点相当于距离前庭窗约20mm的基底膜位点上。从20mm开始至蜗顶主要感受中低频声,反之,从20mm往耳蜗底周方向主要感受中高频声。对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来说,他们耳蜗内中低频区域的螺旋器,包括毛细胞应大部分存在并且功能应基本正常能够利用。
因此,为避免电极植入对内耳残存的结构和功能(蜗内中低频区域)造成损伤,电极插入深度应加以控制。电极的头端应止于距前庭窗20mm处,即相当基底膜上1KHz声波振幅最大点处。   
临床研究
接受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具体标准是:   
1、    满足常规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所有要求;   
2、    没有手术禁忌症; ;  
3、    1KHz以上中高频区域的听力超过65dB或无利用听力,1KHz以下中低频区域的听力在35-65dB之间;  
4、    单音节词言语识别得分<45%。
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利用残余听力。人工耳蜗用于治疗重度以上耳聋患者有良好效果,但植入的电极同时也可能造成内耳结构与功能的额外损伤,这些损伤包括:电极植入是扰动了耳蜗内外淋巴流体动力学的平衡;电极植入时对基底膜、螺旋韧带和蜗轴可能造成的机械损伤;耳蜗液体流失;术后感染、蜗内纤维化等。要达到治疗目的,前提之一是在人工耳蜗植入前、中、后都要注意保护原有的内耳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尽可能不损伤耳蜗内残留的毛细胞。因此,整个治疗过程中残余听力的保护就是重中之重。   
如何保护残余听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预防感染,,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尤其在术中,不单是抗生素的应用,还应防止植入的电极受到污染,包括防止血凝块甚至骨屑随植入的电极被带入蜗内(铺薄硅胶图),导致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和蜗内骨化。
2、    “软手术技术”,在鼓岬开窗进入鼓阶之前,骨蜗管的骨内膜应避免电钻直接磨开,应尽量由显微刀或钩针小心切开或挑开,尽量减少对外淋巴液的搅动,最大限度保护残余内耳结构和功能。   
3、    掌握好插入电极的最佳时机,减少内耳开窗后内耳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减少感染机会。
4、    选择优化的光滑柔软电极和特制的短于标准长度的新型电极(适合残余听力者专用电极,作用电极20mm长)。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柔软电极植入耳蜗后,听力受到影响的程度低于韧度较大的电极。  
5、    如前所述,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选择标准之一是以1KHz为界,1KHz以下中低频区听力损失应在轻中度之间。在基底膜上对1KHz声音最敏感的位点距前庭窗约20mm,20mm往耳蜗顶部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包括毛细胞在内,应大部分存在并且功能基本正常,因此,电极植入深度不能超过20mm,避免植入电极对残余毛细胞可能造成的直接的机械损伤,以保护20mm以上部位的内耳显微结构不受破坏。   
6、    牢固密封鼓岬开窗口与植入电极之间的空隙,避免淋巴瘘和由此引致的内耳感染、听功能损害,甚至脑膜炎。   
7、    术中、术后局部和全部应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抗炎、抗蜗内纤维化,保护残余听力。   
临床应用
以下是作者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期间收集的临床资料。15例接受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者,有13例术后听力复查示残余听力保存良好,分别仅丢失0-20dB听力,另2例术后残余听力全部丧失(原因暂不明)。术后乳突X线摄片可见植入电极绕耳蜗一周,植入深度约20mm。
该患者残余听力得以保护后,单音节词得分达85%,明显高于单纯佩带助听器,同时也高于单纯使用人工耳蜗。   
竞争性言语测听更显示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优势和可行性。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者测试结果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单纯使用人工耳蜗者也有较好的成绩,但在信噪比达20的条件下,测试成绩下降。而单纯使用助听器者,不仅在安静状态下听力成绩不甚理想,一旦加入竞争性噪音,听力测试成绩更是急剧下降。
该临床结果与基础研究的结论相符,即中枢听觉系统能够结合声放大对残余听觉感受器的作用和人工耳蜗对听神经的直接刺激作用。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能够为这些患者提供更自然和优良的听力。   
总结   
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在20世纪90年代末右欧洲学者提出,后在欧美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正在完善和发展中的一项人工耳蜗植入新技术。近年已在欧美部分医院(多中心临床研究机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简而言之,这项技术扩大了人工耳蜗植入对象的范围,使得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获益的患者从原来的重、极重度聋,扩大到中度聋,甚至某些中轻度聋患者。对于后者,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明显提高言语识别能力,提高交流沟通质量。
但这项技术的前提是必须保护患者的残余听力,主要是中、低频段听力,使之在术后,患者能够利用自身原有的残余听力,结合助听器,不仅提高单纯听力水平,同时大大改善言语识别率,大幅提升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改变部分原有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概念、原则和技术。   
同时,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对象应首先符合下列标准:在125和1KHz之间至少有两个频率处的听力应好于65dB;1KHz以上听力差于65dB或无利用听力;佩带最合适助听器后所测试得分应低于45%。
临床结果和实验研究均表明,接受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识别力均明显优于单纯佩带助听器和单纯接受常规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患者。残余听力得到保护和利用的患者所需语训时间短,术后语言应用能力远远好于后两类患者。
然而,只要电极植入蜗内,就存在对残余耳蜗功能造成损害的危险,如何确保所有患者的残余听力都能在术中、术后得到完善的保护,仍然是一项须进一步研究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摘录2005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进展   叶青)
南昌助听器验配师QQ:76078111 137670553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8-26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