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守望幸福

『七十年代』史上最全70后回忆绘本,温馨得让你流泪 (贴图)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橘子水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喝橘子水的场景)
  我们小时候,喝的第一种饮料就是这个橘子水,拿走瓶子还要交押金的,喝完了交回去退回押金。夏天最热的时候,才能喝到这样的橘子水。开运动会的时候,有点零钱才舍得喝一瓶。现在想起来,这东西就是黄色素兑出来的,就是加了汽变成汽水了。
  后来妈妈的车间会给职工供应一些解暑的汽水,妈妈总是拿着一个大塑料桶带回来给我们喝。那种汽水就在工厂的汽水厂生产的,我们都去过那个厂凭票领过汽水,年纪那么小的我们拎着十几个瓶子去,换回来十几瓶汽水自己拎回家,因为是自己喝的,完全不觉得沉
26.jpg
回忆我的70年代——手指琴
27.jpg
我们小时候,音乐的启蒙,靠这样一把手指琴。好简单的琴键,一按就出了声音了,姐姐会弹出好听的旋律,我就是一通乱按。
  手指琴让姐姐迷上了音乐,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想买一台电子琴。
  姐姐读技校的时候,每个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这个钱全部给妈妈上交,后来妈妈抽出一部分给她零花,她就赞起来准备买那把梦寐以求的电子琴。她在商店已经看好了,钱也攒够了,把这个事情上报给妈妈,妈妈勃然大怒,觉得那玩意儿没用,立刻没收了那钱。
  姐姐为这个事哭得死去活来,都不解决问题,妈妈硬是用那个钱买了一件当时最时髦的羊毛衫给姐姐,但是姐姐一次都没有穿过,最后我成了受益者
回忆我的70年代——奶柿子
  奶柿子我在深圳一次都没看见过,这是一个遗憾,也是一种怀念。
  我们小时候,放暑假每天早上都要拿着妈妈缝的裤衩兜去市场排菜。农民赶着马车到城里送菜,卸在市场上一大堆,我们都去排菜。那时候我们买菜,一个品种都是5斤10斤的,因为一簸箕最少就是5斤,5毛钱一簸箕,一簸箕不能挑,赶上里面有烂的青的都得认头。
  赶上下雨天,很多西红柿会飘到脚边,呵呵,那就是白捡的了。
  市场上最常看见的青菜,就是茄子、旱黄瓜和大西红柿,如果赶上奶柿子,我们一定会多买点。我们都喜欢吃奶柿子,奶柿子可以当零嘴吃,大西红柿都是炒菜用的。
  那时候的西红柿真好吃,现在吃不到了。姐姐的抽屉里常常藏几个翠绿的奶柿子,过三天后,她就变魔术一样拿出一个个很红很舔的奶柿子。现在的孩子没有这样好玩的机会了,超市里出现的西红柿都是红的。
  当时大家都叫奶柿子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叫,现在一想,应该是形状像乳房而得名奶柿子。
  奶柿子有20年没吃过了,也许封存在记忆力也好,那味道成为永远的怀念
28.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电车大辫子
  我们小时候坐的公交车,大部分都是带着大辫子的电车。那个大辫子给你的印象实在难忘,好不容易挤上车,走不了一会儿,大辫子咯噔一下掉下来,车就停下来了,赶上倒霉的时候,一早上要经历两次。
  那个大辫子就是电车和电线的链接线,一旦掉下来,车就没电了,女乘务员便急忙跑下车,拎着那个鞭子上的绳子把鞭子对准电线,一松手,那个铁嘎达头就自动找到电线挂上去了。
  我们家门口有个路口,总有车在那里掉鞭子,我还听说,一对新婚夫妇,路过那里的时候,正赶上101路电车的鞭子掉下来,铁嘎达正打中新娘子的头,她当时就被打死了,后来第二年,一个男的路过那里,也被砸中,也当场就死了。她们说,这是那女的在这里投胎抓人呢。于是这个路口就给我留下了很多可怕的回忆和联想。我那时每次经过那里,都要看看周围有没有101路车的鞭子是不是要掉下来了。
  电车我很多年都看不到了,回想那个时代,早上上班晚上下班,要拼上小命才能挤上去,在车上两只脚冻得冰冷的,想跺两下活血,脚抬起来就没地方落了。那时候坐车时时刻刻准备着遇到鞭子掉了、车坏了的状况,大家习以为常,公交车的缓慢行进和事故频频,磨练了那时候的耐心,每天经历这样的生活,人自然就耐得苦、耐得急、耐得寒了。
01.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在厂家属区25栋4楼2号,那个家成为我永远的童年回忆,现在那篇家属区已经夷为平地,盖起了新的高楼大厦,中国在最近的短短10年里,掀起了拆迁的汹涌大潮,拆掉了多少人的记忆、那座城市的历史和时代的痕迹呀。

  我家只有25个平方,屋中央只能摆下一张大床,要睡下我们五个人,竖着睡不开,就得横着睡,横着睡床有不够长,每天晚上,全家人齐动手,摆上凳子,从床底下抽出几块床板,接起来再铺好褥子,我们的床就可以安然睡下五个人了。

  我们家的那个老铁床,嘎嘎结实,那是工厂给职工专门焊的,这样的床用三辈子都不会坏。爸爸妈妈把这个大铁床搬到了深圳,搬家的时候5个人一起才抬得起,他们很识货,要出150块买下来,妈妈说:“你给我1500我也不卖”。现在,老人家还睡在那张床上。

  那个年代爸爸妈妈和我们挤在一起,那张床给我们仨留下了很多暖暖的亲情,当然肯定也给爸妈带来很多不便。一到晚上我总是特别兴奋,张跟头折把式、玩倒立、蹦蹦床。那时候没有席梦思,褥子下面是一个草垫子,草垫子的外面包着一层条纹布,布面很稀薄,我那么一折腾,就会有草屑掉在地上。

  我常常会想起那个小屋,那时候没有地砖,地面是爸爸妈妈刷的红油漆,我们仨在家走路不抬脚,穿着拖鞋刺啦刺啦的拖,从门到床,红油漆都拖没了,留下一道白印。

  墙壁从地到一米二高,是爸妈刷的鸭蛋青色墙围子,其实鸭蛋青就是淡绿色,那年代的人形容颜色总是有很人性化的名称,什么鸭屎黄、鸭蛋青、军帽黄什么的,我们常常在刷墙围子写字,我最爱抠墙围子裂开的油漆皮。每年过年爸妈都要刷一次墙围子,有时候用废的磁带,贴在牙子边上,就不用刷那个细细的一条边了。

  睡觉之前,总是爸爸拉灯绳,那时候没有墙壁开关,所有的灯都需要一根绳子来开关。我总觉得,生命力的那根灯绳被我拉了一下,我的那个家立刻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欢笑声还回荡在耳边。

  写到这里有泪眼模糊了
2.jpg
70年代,是一个全民的手工年代,什么都靠自己来做,没有发达的轻工业流水线,每家每户都是各种各样生活资料的作坊。男人都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扳子、凿子、螺丝刀一应俱全,女人都有一堆毛线布头和缝纫机。我们吃的用的,大部分来自手工加工,父母亲每天都忙得不得了。

  那时候的女人们,走到哪里手上都会拿着一副竹针打毛衣,争分夺秒的打,片刻不停的打。要么就是拿着一根钩针,穿梭般的上下翻飞的钩。男人和孩子也会偶尔参与一下下,就是抻着胳膊帮助缠毛线。

  每次看见路灯下面拎着大茶缸子看人下棋打牌的老爷们,我就觉得女人不容易,那时候的女人们生一堆孩子还要上班养家,下班后还得不停的忙家务,只要有几分钟的空闲就得见缝插针的织织钩钩。一家五六口的毛衣毛裤要织,围脖手套要织,袜子坎肩要织,家里的桌布帘布要钩,孩子的假领要钩,沙发的装饰帘要钩。反正呀,女人的手永远不闲着。

  那个年代的父母,几乎放弃了人生所有的爱好和理想,投身于制作各种家庭用品上,他们的才情智慧就这样被消磨,而这样的付出也造就了一个任何力量都打不散、拆不开的家。

  我们每天都在经营打造修补自己的家,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被一种魔力焊成一块铁板,没有人不参与家庭劳动,家中没有寄生虫,家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全家人努力付出汗水换来的,那样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呀。
  现在的父母就一个孩子,只要用得着的用品都可以买得到,家里的一切都来得容易,所以现在的家庭说散就散,东西说扔就扔,成员说换就换,这是不是工业化发达年代的一个特征呢?
3.jpg
可能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有一条非常熟悉的街,那是从小到大,走了无数遍的那条街,它记载着我们的成长,承载着童年的盼望和经过。
  我记忆里的那条街,是整个工厂家属区最繁华的一条街,这里囊括了我们需要的一切行政和生活需求的场所。我记得,街上有几个一个幌的小吃部和小饭店,还有街上唯一的两个幌饭店:丰收饭店,这家饭店是这条街上档次最高,最有面子的餐饮场所了。公兴商店是那条街上唯一的百货商店,我们小时候的用的脸盘、镜子、雪花膏、手绢毛巾、鞋子,妈妈用的毛线、布料、纽扣等等,都来自这里。
  商店旁边还有一家副食商店,那是我一进去就流连忘返的地方,里面常年有股香肠、素鸡、花生米、糖果混合的味道,家里来客人,我们就飞奔去副食商店买两根红肠一个松仁小肚一卷干豆腐和几个松花蛋,妈妈在家里炸上一盘花生米,就是东北人70年代招待客人的经典家宴了。每年过年妈妈就带我们去副食商店买糖果,买的时候,每样可以吃到一两颗,大量的糖妈妈买回去就藏起来了,三十晚上才拿出来分给我们。后来我们长大了,自己有零花钱,也会去副食品商店里自己称一点蛋糕、酥饼什么的解馋。那个商店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再往前走,就是邮局和报刊门市部。那是我最喜欢去的两个地方,我常常在邮局买8分钱的邮票,2分钱的信封,那时候一毛钱邮封信,这个价格稳定了几十年不变,那时候的人都认为,这个价格是国家定的,永远不会改变。报刊门市部是我常常去买杂志的地方,很多杂志买不起,但可以看看封面解解馋,每期一定要买的就是《连环画报》。
  再往前走,还有这条街上唯一一家照相馆,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每次来洗照片,我都会呆呆的看一会照相馆里漂亮的布景。后来长大了,和好朋友约着在这里照背景艳俗的明星照,还在这里买影集和贴照片用的金银三角。
  这条街上有一家国营的理发馆,过年前是要排大队的,我记得理发员的态度贼差劲。后来这里不存在了,被一家连一家的私人发廊替代。
  再往前走,就是几家小门面,修表、刻章、配钥匙的,还有一个小窗口在每个月15号开始卖月票,我们拿着学生证可以买到学生月票。
  前走就是派出所和卫生所了。那条街,永远给我极大的诱惑,我喜欢吃的油炸糕、烤地瓜、糖葫芦、冰棍雪糕都在那条街上,那些摊位的位置是固定的,每次我需要,它们就在那里等待着我。
  后来,那条街越来越热闹,人群越来越拥挤,摊位一家挨一家,什么都买得到。我已经很多年没回去那条街了,听说变化很大,我有同学在那条街上开了网吧、书店、咖啡厅什么的。
  有一次我梦到了那条街,那条街上烟花升腾鞭炮起伏,我看见满大街都是我的同年伙伴,我居然能一一喊出他们的名字,可是他们记不得我是谁了,我很着急的喊他们,追着他们,可他们对我视而不见。 后来我就醒了,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哭了。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有很多榆树,每年4月,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生命的召唤,一嘟噜一嘟噜的榆树钱就泛白了。我们小孩子,掰一根树枝,用小手一撸就是一大把榆树钱,洗都不洗就往嘴里塞,我记得榆钱稍有点甜酸,清爽可口,因为没洗还会略带一股土味儿。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诗云:“近榆钱兮妆翠靥,映杨柳兮颦愁眉。”看看古人的情趣,再看看现代人的情怀,现代人因为“榆钱”谐音“余钱”而常常把它当做有存款的好彩头。
  不过我们那时候的人还真没那么庸俗,妈妈们用新鲜的榆钱蒸窝头,条件好点的,把榆钱剁成馅儿蒸包子,特别好吃。我妈妈蒸的榆钱包子就特别好吃,咬一口香味儿喷出来,几十年了都还记得。
  小时候有很多不用钱的好吃的,都是纯生态的无污染的,我们的舌头存储着自然的原味记忆,我们的饮食随着季节,顺着天地,吃不到反季节的食物也没有包装精美的垃圾食品。
  那个年代的孩子,真幸福

198

主题

3076

帖子

3092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3092

灌水天才奖

QQ
发表于 2012-5-2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少年,青年值得留念的回忆
没有人能与另外一个人朝夕相处而不泄漏自己的怨气。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人愿意为了得到爱情而长期生活在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激中

1

主题

34

帖子

34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34
QQ
发表于 2012-6-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守望幸福) 的帖子

   我的童年也是这样的,到现在还是爱看书

1

主题

34

帖子

34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34
QQ
发表于 2012-6-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守望幸福) 的帖子

每次妈妈做饭没有酱油了,就叫我去跑腿,最喜欢往小店里跑,因为那里有我爱看的书

1

主题

34

帖子

34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34
QQ
发表于 2012-6-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守望幸福) 的帖子

   和我的童年一样

198

主题

3076

帖子

3092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3092

灌水天才奖

QQ
发表于 2012-6-6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遍,这帖子回忆起东北的七十年代,太动情了,想想小时候在东北玩时还有抽冰嘎儿...............
没有人能与另外一个人朝夕相处而不泄漏自己的怨气。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人愿意为了得到爱情而长期生活在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激中

40

主题

637

帖子

63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39
发表于 2012-6-8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了解一下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2-5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