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守望幸福

『七十年代』史上最全70后回忆绘本,温馨得让你流泪 (贴图)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麦乳精
  周立波是60后的,他常常提起的故事,就是吃麦乳精的时候,乘一小勺,还要调一调。我知道有麦乳精这东西,是在同学的家里,当时她拿出一个精美的罐子,乘一勺,放在水杯里。我看见一些白色的颗粒落下去,水就浑浊了。然后她给我尝了一口,哇塞,我感觉好好喝。后来我也吃了一口干的,真的黏在上牙堂上,和周立波说的一样一样的。现在还记得干吃的那个味道呢。
  后来,妈妈生病的时候,也有人送来了麦乳精。我们都狼一样的给吃掉了,妈妈都没喝多少。
  我们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贴别滋补的好东西,还有农民卖掉鸡蛋给孩子买麦乳精吃。现在懂了,什么都没有天然的食品最好,最有营养。
9.jpg
回忆我的70年代——眼保健操
  现在的孩子做眼保健操,是为了你自己保护视力,我们那时候,做眼保健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因为我们的眼保健操,就是这样说的:
  为了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图)

  第一节:揉新音穴;第二节:挤按新音穴;第三节:摇四白穴;第四节:轮刮眼眶。
10.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狮子头、港衫
  80年代流行喇叭裤,年轻人都比谁的裤脚费。可是成年人对这个是围追堵截的。那时候,我们学校常常会突击检查,某一天的早上,校门口站着拿着大剪刀的纪律老师,看见男生的喇叭裤上去就是一剪子。那个年代没什么人权的。到我长大一点,连妈妈都能接受喇叭裤了,因为那时候做裤子喇叭一点已经成为惯例。我记得,妈妈给我做了一条米色的方格涤卡布的喇叭裤,我美得呀,洗完了还要熨好久,把摺熨得直直的。
  蝙蝠衫是我们那个年代流行一时的时装。似乎这个款式,来自台湾的邓丽君。我也曾有一件蝙蝠衫,袖子很宽很宽,但这种衣服外面很难穿外套了。呵呵,有趣吧。
  是当时的潮人,哈哈镜,喇叭裤。那时候年轻人都流行戴蛤蟆镜,还要留着上面的上边,那才算真正潮。
  我们那时候曾经追捧过一种衬衫,领子很大,有很花的图案,因为是从香港流行过来的,我们都叫港衫。有长袖的,也有短袖的,那短袖的,就是现在的T恤衫。
  我们那时候,突然街上出现了很多私人的发廊,男生女生都去烫头。很多年长的人看不惯男人烫头,就管他们叫做狮子头。
  那时候,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狮子头、港衫配齐了,手里再拎一个四喇叭的录音机,就是当年最潮最牛X的人了
11.jpg
回忆我的70年代——录音机和磁带
  自从有了录音机,唱片就没那么火爆流行了,逐渐的,磁带就成为主流。我记得当时看见同学家有了录音机,心里好痒痒,我们总是和爸妈吹风说录音机可以学英语,于是我们家也买了一台三洋录音机。
  哎呀,当时的小青年,家里有了录音机可就神气了,出去野游的时候带上,可以在草地上跳迪斯科的。那时谁家娶媳妇,婚礼上一定有个年轻人带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和港衫,提着一个好大的三洋录音机,里面放着刺耳的迪斯科音乐,那叫一个时髦。
  我记得最早大家几乎不怎么买原版磁带,谁有一盒正版的磁带,我们就买空白磁带去翻录。而且磁带还可以反复录音,不喜欢的歌可以洗掉的。
  我记得当时一盘磁带的价格是7块钱,而空白磁带才3块,照片上的TDK就是我们当时常常买的品牌。
  那时候,磁带听得久了,常常会出现绞带的情况,我们自己就会把磁带小心拿出来用铅笔伸进磁带的圆孔里,一点一点的转动,把磁带转回去。我们还会购买清洗带来常常清洗下录音机的磁头。
  那时候,有条件的人家,收藏很多磁带,保管得好好的,还会常常用清洁一下磁带。
  当时大家都很擅长录磁带的,大家互相传递,互相翻录,完全没有版权意识。哈哈,那个年代啥叫版权都没人知道的
12.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挂历
  挂历出现于在80年代,我们过年的时候,谁家挂一个挂历,那是相当让人羡慕,而且这种羡慕还要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呢。当时流行的大部分都是明星挂历,有一年过年,我在舅舅家看见一本封面是刘晓庆的挂历,我看了很久很久,喜欢得不得了。
  那时候,我常常看着挂历上面的那些明星的眼睛走来走去,发现无论我走到那个角度,她都是看着我的。那种感觉,好神秘。后来明白,这种特写,只要看着镜头就会有这个效果。
  后来每到元旦前,亲朋好友也都很时兴送挂历。我印象中,姐姐的好朋友送来一本世界名画的挂历,挂历里是12张特别精美、特别漂亮的古典油画人物,尤其是两幅《穿蓝衣的少年》《红衣少年》,让我刻骨铭心的存在了记忆中。一个孩子的早期艺术启蒙,往往就是这些生活中出现的画面开启的,一本挂历,一张小卡片,一片书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姐姐看到这篇博客,相信她一样可以记得这本挂历,记得挂历上这几张名画。一年过去后,这本挂历在家里珍藏了很多年,我们都曾经临摹过这本挂历上的画。
13.jpg
回忆我的70年代——挂历做门帘
  (图上就是做门帘的配件,把它们连起来,就成了门帘)
  我们那时候,流行一种用旧挂历做成的门帘。几乎街坊邻居的女人们,都在家里忙着做这种门帘。这种门帘做起来还真是漂亮,图案花花绿绿,风一吹叮呤当啷的响,蚊子苍蝇啥的,都进不来。 夏天用这种门帘,又通风又漂亮。
  做这个门帘好麻烦的,我们都参与过帮忙呢。先将旧挂历裁成细长的等腰三角形,卷在曲别针上做成一个个的配件。再将曲别针两头用尖嘴钳弯成S型,弯好后一个配件就完成了。很多很多的配件颜色不同,在穿门帘之前,可以先拼出图案来再穿成门帘。最后用木条将所有做好数根均匀的固定好,一个漂亮的门窜就做好了。
  我们那个时代真是很环保,什么都可以成为再利用的原材料,我们那个时代没有废品
14.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大大泡泡糖
  这种大大泡泡糖你还记得吗?这个品牌在孩子们心中是响当当的呢:大大。
  我记得当时我特别喜欢吃,包装上面的小女孩吹泡泡我好喜欢,我记得5分钱一块,这种糖我们吃完了,还要把剩下的吐出来玩很久。玩得黑黑的,拉成丝,捏成球,碾成条。
  我们还用自家的白面做过泡泡糖呢,就是不停用水洗一个面团,洗到很黏很有弹性的时候,就可以当泡泡糖来吹,但是很难吹得出大泡泡,而且不甜,越嚼越恶心的感觉。
  泡泡糖,美好的回忆。
15.jpg
回忆我的70年代——电视
  我人生第一次看电视是在大姨家,当时看的是黑白电影《董存瑞》。当时听大姨说,每天晚上必定有一个电影,把我们羡慕死了。我们平时得到一张电影票,三个孩子要抢破头的,每天晚上在家里看一场电影,那不幸福死了呀。
  我看的第一步电视剧是《排球女将》,在工厂的单身宿舍看完的,我看的第一部动画片是《花仙子》,是在邻居家看完的。那时候,谁家买了电视,基本上就等于开了一个免费的电影院,电视剧的主题曲,就是一个号召令,家里没有电视的人,音乐声一响起,就搬着板凳去他家等候了。主人不但不能恼怒和拒绝,还得好茶好水的招待大家。那时候的人真厚道,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完全有共产主义的高境界。
  当时买电视还得托人,没有关系很难买得到呢。我记得那时候有个贪污犯叫王守信,就靠帮别人买电视机赚钱,也诈骗了很多人买电视的钱,那可不是小事,一个电视的钱,往往是一个中国家庭全部的积蓄。
  等我们家买电视的时候,已经出了彩电了,我都已经14岁了。当时妈妈看我们每晚跑到邻居家去看电视,就狠心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了台14寸的彩色电视。妈妈还常常提起,买电视的钱,还有一部分是借的。
  电视买回家,我们再也不用去邻居家看电视了,全家人每天看到雪花点才罢休。
  记得期末考试的时候,正在热播《射雕英雄传》,妈妈不许我们看电视,让我们复习功课。但是到了《射雕》播放的时间一到,整个夜空回荡的全是罗文和珍妮的歌声,每家每户同一时间都在观看这个电视剧,就成为集体喇叭在广播了。我们根本学不下去的,支愣着耳朵,把每晚的两集全部听完才算罢了。
  说说我当时着迷的电视剧吧《大西洋彼岸来的人》《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陈真》《血疑》《阿信》《一剪梅》《星星知我心》《上海滩》《加里森敢死队》《流氓大亨》等等,还有很多。
  动画片就最难忘了,《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聪明的一休》《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圣斗士星矢》《非凡的公主---希瑞》。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小喇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学龄前儿童广播: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滴滴答,滴滴答,滴滴答打滴。
  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
  小喇叭广播完了,小朋友再见。
  你熟悉吗?那可是伴着我成长的儿童节目。每天到了小喇叭时间,我们全都在家里等着听,这种看不见的聆听,给孩子的是更多的遐想空间。我记得,周围多大年龄的孩子都在听小喇叭,姐姐在16、7了,我们还在一起听小喇叭呢。
  当时最爱听的就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呀。还有曹灿叔叔的故事也特别多,我也听得如痴如醉。
  小喇叭节目永远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回忆我的70年代——白球鞋
  我们那时候,孩子上学一定有双白球鞋的。上体育课、开运动会,老师会要求我们穿的。
  自己的白球鞋,要自己来刷。我们想让自己的旧球鞋更白一点,有两个方法,一种是用一种专门刷鞋的白粉来刷鞋,刷完了雪白雪白的。还有就是用肥皂刷,但刷完了会黄的,我们就用白粉笔把黄色的部分涂一涂,虽然丑点,也将就看。
  我们那种白球鞋底很薄,穿久了脚底就会疼,下雨时穿,会呱呱湿的。但是孩子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现在的孩子,有耐克、乔丹、李宁、安踏的旅游鞋,竞赛有专门的跑鞋,爬山旅行还有登山鞋,我羡慕孩子们的脚丫,这么小就被鞋照顾得很舒适。
  但我们的脚,从小穿白球鞋长大,后来穿任何稍好一点的鞋子,都感到很幸福,所以,白球鞋是帮助我们实现幸福感的鞋子,我们70后还有那么高的幸福感的秘诀,就在于此
16.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唱片
  在流行磁带之前流行听唱片,爸爸就为我们自装了一部唱片机。我们常常购买的是那种红色、绿色的薄唱片,这种唱片比黑胶唱片便宜很多。我记得大的是3块,小的是5块,只有在大商场的乐器专柜才买得到。
  我家的第一张唱片是李谷一的专辑,里面有《泉水叮咚》《心中的玫瑰》还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我最喜欢的,就是《心中的玫瑰》,常常含着眼泪在听。
  后来,我们买了好多当红歌星的唱片,有朱逢博、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谢丽斯王洁实、周旋,还有好几张相声的唱片。这些唱片我们成天翻来覆去的听,怎么都听不够呀。
  我当时最喜欢的就是看针头落在旋转的唱片上,立刻就发出好听的声音。唱片机还有个好玩的功能,就是转换转速,慢转声音会立刻变成老头,快转就会变成尖利的小孩声音。我也是那时才恍然大悟,电影《宝葫芦》里宝葫芦的声音,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呀。我老是看唱片的纹理,怎么也想不通,这一圈一圈的细纹,里面是怎么存住那些歌声的呢?
  唱片在我们心中,就是珍宝。我们小心保存,还常常用手绢来清理,可不敢有半点的损伤。
  大概13岁那一年,过年了,我得到了爸妈的压岁钱,就径直飞奔跑去商场买了一张梦寐以求的大唱片,就是5块钱那种,自己兴奋的不得了,这种大唱片里至少有20首歌,而小唱片只有7、8首。
  我像保护婴儿一样,把唱片抱在怀里往家走。结果,过年的时候街上人很多,我迎面过来两个兴冲冲谈话的男人,一下子把我撞倒在地,我爬起来一看唱片已经碎了。周围围上来很多人,我含着眼泪傻呆在那里,其中一个男人看见周围很多人,就开始埋怨我:“你这个孩子,怎么不看路呀”然后对旁边的人说:“你都看见了是吧,这个孩子走路不看道”他又好像很愿意负责的样子对我说:“看,你这么不小心,把唱片都撞碎了,我给你两毛钱吧”。
  我非常委屈也非常气愤,浑身都抖起来了,把随唱片扔在地上,转身离去。
  这个伤痛的记忆,让我很久不能释怀,那个男人丑恶的脸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不是写这篇博客,我也不会想起他。他撞碎的是一个孩子新年最美好的盼望,他带给我的委屈和愤怒持续了很多年。
18.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烫画
  我家的家具打完了,木匠师傅走后,最后一个步骤还没完成,就是找人做烫画。
  当时的家具,特别时兴烫画,烫画这门手艺现在很少人在做,但那时候,烫画艺人是相当受欢迎,收入也相当可观。烫画其实也好简单,就是用一把烙铁,在胶合板上烫出画来,关键是手艺,关键是手法。
  我家大衣柜门上的烫画,是一幅山水画,我们家是把烫画镶在玻璃后面,保护得很好,另外一个门,用粉色的布帘代替,估计是烫画的费用高,就省了。
  我在记忆里清晰记得那幅画,远山、瀑布、近处有亭台楼阁,崎岖山路上有个担柴的樵夫,芥子园风格的树木,每一笔都遒劲有力,虚实相间。烫画的笔调并非国画的黑白对比,因为烫出来的笔触是棕色的,在木色中,整个画面的颜色十分和谐,十分美丽。
  我当时还临摹过那幅画,心里面信誓旦旦的想,将来我的家具,一定我自己来画。哈哈,现在我的家具,没有能烫得上画得地方了。
19.jpg
回忆我的70年代——南方师傅打家具
  我们小的时候,使用的家具柜子,都是自己做的,房头屋后,经常看见一个刨子台,打家具的师傅一身刨花,在忙活着。有的家里自己打,这需要一个会木匠活的男主人,自家没有的,就请师傅来打。
  我们家的阁楼上一直藏着一些木板,我常听爸爸和妈妈谈论,哪块是红松、哪块是水曲柳,我只知道红松做家具最结实,档次也高。水曲柳做家具表面,纹理好看。
  街上流行靠边站(靠边站就是折叠圆桌,折起来就能靠在一边,得名靠边站)和高低柜、三开门大衣柜的时候,我们家请来两位南方师傅打家具。这些南方师傅赚的就是手工费,是靠手艺吃饭的江湖手艺人,他们在家属区里干活,全靠口碑,不用打广告,师傅通常包吃不包住,材料也是我们提供的。他们来到我家干活的时候,爸爸妈妈每日必有酒肉招待的,东北人招待客人一直都很讲究,决不能让客人吃不饱,也不能少了四个菜和酒肉的。那段时间我们可高兴了,因为每天饭菜都比平日好很多。
  师傅把木料破开刨成木板材,就在家里叮叮当当的打家具,满屋子都是一股木料的味道。我成天在刨花里寻找我的乐趣,一会拿刨花烧火,一会拿刨花画画,我也常常能找到一些小木块和钉子来玩,那段日子也不需要打扫房间,这让我比平日兴奋很多。
  我亲眼看着一堆木料,变成一个高低柜,一个靠边站,还有一个很漂亮的三开门大衣柜。师傅的木工活相当讲究,相连处全“卯”活,就是连接处相互嵌入,完全不用钉子钉,所以那才叫全实木家具。我亲眼看着他们装合页,安柜门,装抽屉,粘家具腿,粘花边牙子、安玻璃,打砂纸。家具开始是纯木颜色的,木匠师傅又用透明漆一层一层的刷,刷一层油漆,打一遍腻子,打一次砂纸,最后家具光滑照人,非常漂亮。最后剩余的木料,还打了几个小板凳。这些家具依旧比现在买的家具结实耐用,留下来的,都成传家宝了。
  当时哈尔滨人修鞋、做成衣、打家具都依靠南方人,因为东北人自己干活粗,到了过年的时候,这些南方师傅就都回家了,想做衣服,裁缝店成衣店关门了,想修鞋,摊子也不见了。我最早知道什么叫做外来工,就在那个时候。
  当时我们北方的城里人还充满优越感,改革开放以后,北方的国企纷纷倒闭,国营职工大量下岗,而那些勤劳手巧能吃苦的南方手艺人,则开始向沿海转移,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生活得越来越好,而我们北方人的优越感,则变成了深深的失落感。
回忆我的70年代——塑料充气玩具
  小时候,姐姐有个塑料的充气小鹿,我一直垂涎欲滴的盼望它能属于我,后来当我如愿以偿的时候,我已经很大了,有更多的新玩具了,也没那么喜欢它了。轮到我玩的时候,我常常拔掉它的气门芯,把它折起来,再用力吹起来。比我小的孩子,会带着充气玩具去澡堂子洗澡,泡在水盆里,玩的那个开心。
  我们那时候的孩子,有个充气的塑料玩具还有充气的气球,是很奢侈的,在我们眼里,它是多么美丽,多么珍贵呀。
  我们好乖,这样脆弱的玩具,玩很多年都不会坏,还能传给弟弟妹妹,她们居然也能保护得完好无损,真是奇迹。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血疑》
  “瓦大喜怒,赛乙那拉,右路细代,苦大萨伊……”这天书一样的话,就是我小时候用中文记录的《血疑》的主题歌词。你要是会唱,一定就知道了。
  《血疑》播放的时候,我们的年龄是14岁,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成了我们所有孩子的偶像。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我后来甚至产生了幻觉,感觉自己已经身在日本的那个故事里,杏子就在我的身边,她的一喜一悲,我竟然感同身受,每一集都哭得无法自持。
  《血疑》里的日本现代生活也让我们非常惊讶,大岛茂一出门就打出租车,那时候我还没见过出租车呢。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呢。
  《血疑》也让中国人民普及了白血病、核辐射还有RH阴性AB型血液的一些知识,但是就因为一知半解,我们也懵懵懂懂。我常常看自己的胳膊,有了红点子就很紧张,以为自己得了白血病。
  后来电视剧《血疑》结束了,传闻说还有个女孩为杏子自杀了。我难过了很久很久,还画了很多山口百惠的画像
20.jpg
回忆我的70年代——红灯绿灯小白灯

  我们小时候,常常玩的一个游戏叫做连电线。
  一个人背对着墙壁喊:“红灯绿灯小白灯”后面很远处的孩子们就趁他没回头的时间段里往前迈,能迈几步迈几步。要是被他看见了,这个孩子就得下市,也就是下场去。他再继续回头对着墙喊:“红灯绿灯小白灯”,直到大家都很接近他了,其中一个人趁他回头的时候拍他的后背,拍完就跑。他回过头喊“停”,这个人就就得停下来变成木头,他迈三步,如果够得着他,这个人就得下市,够不着,他就输了,继续喊“红灯绿灯小白灯”。
  前不久我在班上带着孩子们玩这个游戏,发现深圳的孩子居然也会玩,好玩
21.jpg
回忆我的70年代——脚蹬裤
  (80年代很多人上身穿着外衣下面就穿着脚蹬裤,就和穿着内裤没啥区别)
  上世纪80年代末,一句带有自嘲性质的顺口溜家喻户晓: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脚蹬裤。 因为地域不同,脚蹬裤又叫健美裤、踩脚裤,一般以黑色为主,由丝质材料和人造纤维混纺而成,有很大弹性,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裤脚下连着一条带子或直接设计成环状,以便踩在脚下,穿上后,产生一种拉伸感,衬托出腿部的修长,体现出一种线条美。
  作为当时流行与时髦的象征,几乎所有女性,无论年龄、身材,人人都穿,大街小巷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和高调。
  其实脚蹬裤不应该直接穿的,但我们那时候,很多人上身穿着外衣下面就穿着脚蹬裤,就和穿着内裤没啥区别,哈哈,但那时候都这么穿,没人知道怎么穿才叫得体。
22.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掏大粪的
  我们小时候,常常看见掏大粪的来公共厕所干活。到了那时候,方圆几里地都臭得不能呆了。掏粪的会用一个很长的木棍前面栓的粪勺到粪池子里呈大粪出来。
  掏粪人赶着马车,掏分属自己的几个厕所,掏完了,会一路臭气熏天的赶着马车离开。每次妈妈看见掏粪的,就会告诫我们说:“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就去掏大粪。”
  在那个年代,这个职业成了吓唬孩子激励我们学习的工作了。
  我们的公共厕所,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大粪就会堆成山,我们吃的庄稼,没有她们,就不会那么香甜。
  这份工作现在已经没有了,本来有机肥是个宝贝,现在却白白流走,反倒需要污水处理厂来处理。
  一个自然的生态链断了,我们的绿色食品也吃不到了
回忆我的70年代——镜子
23.jpg
我们小时候照镜子很郁闷,因为镜子上都是大字和花纹,不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几大朵牡丹花。想照个清爽还真有点费尽。
  我们家里的小镜子,是女孩儿家的宝贝。我们的镜子背后还有漂亮的图案。镜子架是铁的,支起来我们就可以对镜贴花黄了
回忆我的70年代——俱乐部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都在厂俱乐部,电影票很便宜,我记得是5毛钱,有时候也会发给职工,学校也经常包场。小的时候,我们不买票坐在爸爸大腿上看电影,那些拿着大号手电筒走过来巡查的时候,我们就猫起来。
  看电影之前,还有假演,假演的时间很长,看着很烦但是不敢说,假演常常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之类的内容,都是些革命宣传片。我们小时候在俱乐部看的都是革命电影,那时候,一看见伟大领袖,大家还会热烈鼓掌,看到精彩处,还会集体起立鼓掌。孩子们不敢不站起来,也不敢不鼓掌,后来成为一种本能和条件反射,一看见领袖就会站起来鼓掌。
  再后来,伟大领袖出面也少了,人们在影院里都安静的看电影,也没人鼓掌了,只有精彩处的笑声。
  现在,笑声也越来越稀少,这年头看电影实在太贵了,一场电影要花上60、70块,有人做过调查,全世界的电影院,中国是最贵的。
回忆我的70年代——除四害交苍蝇
  我们赶上了一个杀气腾腾腾的时代,大人们必须参加阶级斗争,我们小孩子也奉命捕杀四害。
  我记得有一天,我家突然来了一群人,由居民委主任领着,家里刚好没大人,我很害怕。有一个女干部问我:“什么是四害”我立刻回答:“苍蝇蚊子臭虫老鼠”,她们立刻掌声鼓励,居民委主任拍着我的头说:“好孩子,答对了”。
  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个重要的作业,就是上交只苍蝇,于是我们拿着苍蝇拍,四处找苍蝇,上去狠狠拍死,还要用小瓶装起来。攒够100个,要得到铅笔盒的奖励呢。
  班长负责检查那些恶心的死苍蝇,一只一只拿过来数,哈哈,这活要是交给90后00后,她们肯定当场就死过去一大批,剩下的都在那里吐胆汁呢。
回忆我的70年代——卖牙膏皮

  70年代有个德国人来中国考察,留下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她说在解放后的中国人,精神面貌非常好,尽管物资紧缺,但是每个人穿的衣服都非常干净,中国人民非常环保,用过的瓶子和废纸都打成捆来卖,用过的牙膏皮也收起来卖钱,在那样一个社会,没有垃圾,什么都能转化成为钱和原材料。
  我小时候,最喜欢把牙膏皮收起来换钱了,那是我们孩子很可观的一项收入。我们那时候牙膏皮都是铅的,很重,铅的回收价格比较高,所以有人专门收购牙膏皮,后来因为铅有毒淘汰了。后来牙膏皮成了铝做的了,虽然铝的回收价格还可以,但是铝很轻,很多牙膏皮也没有多少分量,所以积攒和回收的人就少了。
  现在的牙膏皮几乎都成塑料的了,再也没人回收牙膏皮了。那个全民环保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
回忆我的70年代——迪斯科
  我们当年都跳迪斯科,那些上了岁数的的人最看不上我们的行为,可是后来她们老了,却成为老年迪斯科的追捧者,这也是一件趣事。
  我们那时候的舞厅,都是以交际舞为主流,插一部分迪斯科,后来迪斯科改叫摇滚了,也出现了专门的摇滚舞厅。
  那时候迪斯科和霹雳舞在人们心里是两个概念,其实都是摇滚乐伴着的现代舞。
  我们那时候也流行一些迪斯科舞曲,张蔷还有首歌叫《月光迪斯科》,也风行一时。
  没有七彩的灯,没有醉人的酒
  我们在月光下,跳一曲迪斯科 迪斯科 迪斯科 迪斯科
  这是心灵的安慰,不是物欲的追求
  朝向遥远的旅程 不要做短暂停留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霹雳舞
  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风靡一种舞蹈:霹雳舞。霹雳舞其实就是现代摇滚,里面有一些模仿机械动作,比如模仿擦玻璃、模仿搬砖头什么的。这阵风潮来源于一个美国电影《霹雳舞》,那里面就有很多经典的霹雳舞动作,引起了一阵模仿狂潮。
  但是真正影响我们内心的还是一部香港电影《霹雳情》,结尾的时候我们激情澎湃,电影里的两首歌我们也传唱了很久,《霹雳情》《请你等等我》。
  那时候的舞厅里,大家都拼谁搬砖搬的好,谁擦玻璃擦的帅,当时还兴起霹雳舞大赛,孙红雷就曾经获得过霹雳舞大赛冠军。后来他在《三枪拍案惊奇》中还露了一手。
  但是霹雳舞跳到专业成为主流演员的,就是淘金。他曾红极一时,拍摄了电影《摇滚青年》,却因为疾病英年早逝。
回忆我的70年代——糖蒜
  我们东北人会腌糖蒜,正宗的糖蒜是红色的,就是照片上这样的。现在超市里有很多白色的糖蒜,还有种藠头,味道有点类似,但不是我们小时候吃的糖蒜。
  每年到了腌糖蒜的时节,大概也就六七月份,那也正是蒜头收割的时节。我们周围的邻居们也都忙着腌糖蒜,每家每户买好多,就在楼下处理,场面很是壮观。大蒜买来是整个的,我们东北人不吃蒜叶子,拎着辫子咔嚓一剪子剪掉。那几天垃圾堆里的蒜辫子堆成山了,走到哪里都一股蒜味。
  腌糖蒜,也是我们全家人一起忙活的,最麻烦是扒蒜的活,我们会把大蒜皮拔下好几层,剩下大蒜的一层内衣再腌。东北人腌糖蒜用坛子,倒满满一下子酱油,放糖放醋,等糖蒜腌好了,里面的酱油还能炒菜做饭拌凉菜,味道可好了。
  小时候嘴巴里没味道,我们常常没事就从坛子里拎一头糖蒜出来,先是对准糖蒜的根吸一下里面的甜酱油,再把糖蒜的皮吃掉,最后吃里面已经酸甜但不辣的糖蒜,甚至连大蒜中间的杆都吃掉,因为那里面也有味道
24.jpg
回忆我的70年代——简化字
  我们那时候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简化字,这种简化字实行了一段时间久取消了。它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了一次以后,再简化的,很多字简化完了很难看,也容易出现异解。偶尔爸爸还能写出一些简化字来,因为他还记得,我学过以后又放弃了,反倒渐渐的忘却了那些简化了又简化的文字。
  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很多文字简化了,灵魂就没有了。比如爱字,原来的繁体字中间是有个“心”的,简化以后,“心”没了,那还叫爱吗。
  一位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
  简化后的字,缺少了情感只剩下方便了,和这个时代一样
2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2-5 0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