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守望幸福

『七十年代』史上最全70后回忆绘本,温馨得让你流泪 (贴图)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拖煤坯
16.jpg
(电影《孔雀》里拖煤坯赶上下雨的时候,全家人用塑料布盖煤坯,用砖头堵住被雨水冲散的煤)
  我们小时候住的都是平房,后来住上了楼房。住平房的时候,都要烧煤的。有烧蜂窝煤的,也有烧自己家拖的煤坯的。脱煤坯有两种,一种是煤球,用手一柔就一团,还有用一个方形模具拖出来的方型煤坯。
  电影《孔雀》里,全家人参与拖煤坯,刚好赶上下雨,妈妈忙着用塑料布盖煤坯,爸爸用砖头堵住被雨水冲散的煤。煤在那个年代是很珍贵的,那是重要的生活资本呢。
  我的记忆力,自己没有拖过煤坯,因为到了我的年代,已经住上了楼房,但是我仍然清楚的记得拖煤坯的场景,看见电影里的场面,熟悉而感动。
回忆我的70年代——弹棉花
  我们70年代的人,常常在街头巷尾看见弹棉花的人。为什么棉花要弹呢,小时候没人和我说,我就一直瞎寻思。难道棉花必须要打碎了?打碎了才白?后来懂了,被子不能洗,棉被子用久了,里面的棉花被压实成了,不舒服也不保暖了,就需要弹开棉花。
  弹棉花的工人真辛苦,死冷寒天的在外面工作,棉花瓤子飞满脸满头,他戴着口罩我估计也会伤到肺。师傅拿着一个大弓子,像射箭的弓,一个劲的弹,一边弹还一边絮棉花。
  我常常去看弹棉花的,妈妈就说:“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就弹棉花去”。那时候的家长常常拿弹棉花、扫大街的工作吓唬孩子,可见这种工作的地位在当时人眼里多低。
  现在我们看不见弹棉花的了,被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是丝绒被、鸭绒被、蚕丝被、尼龙被,我们的床上用品越来越高档,这种工作渐渐的就消失在城市中了
回忆我的70年代——糊信封
17.jpg
(电影《山楂树》里妈妈用锤子砸一个切刀,切整叠的信封)
  《山楂树》热播后,我看了几遍。看见童年熟悉的脸盆、手编小金鱼,感觉亲切死了。
  我和学生们一起看,当演到主人公家里三个孩子在家麻利的糊信封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做什么吗?”她们都回答:“不知道”。我说,这是贴补家用的私活。
  电影里也通过主人公的嘴说出了糊信封的价钱,非常便宜。我们小时候,在家几乎都做过这种私活,糊信封呀,包糖纸呀。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几分钱也要挣吗?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在那个年代学会了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懂得了体谅父母的难处。
  这个电影,勾起了我们的很多回忆,也希望会给今天的孩子,一些帮助和启迪吧。
回忆我的70年代——用头发切松花蛋
18.jpg
(电影《孔雀》里做松花蛋的场景)
  我们的父母亲真伟大,什么好吃的都会做,连松花蛋我们也自己做。家里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会帮忙的,所以我们那时候的孩子,都会惦记家里人,长大了也特别有家庭观念。我最喜欢跟着做松花蛋了,抓泥巴滚鸡蛋太好玩了。一个大盆子里全是伴了草的泥巴,我们用泥巴把蛋糊上,还要用手攥紧,那手势就是照片上爸爸的手势。至于泥巴里放了什么配方我现在也不知道,反正过段时间,鸡蛋就黑了,鸡蛋上还有漂亮的雪花出来。
  松花蛋上的雪花,是最让孩子们好奇的东西,我们东北是常常下雪的,雪花的花瓣居然和松花蛋上面的雪花一模一样,我就常常猜想,是不是里面太冷了,就出现雪花了,所以我认为,只有哈尔滨才有松花蛋,因为我们有松花江,别人的家乡没有。我问过爸爸,他也说不上来为啥有雪花,我胡思乱想了很多年,后来知道,就是一种化学反应。
  切松花蛋也是个手艺活,我至今也切不好,那蛋又软又粘刀,搞不好就不成形了。每年过年,我们家和舅舅家都一起做饭,舅舅家的姐姐回来帮忙,她就很会切松花蛋。后来我惊讶得发现,她居然是用头发来切的。
  姐姐拔下自己一根细长的青丝,把蛋拿来,一手拎住青丝的一头,嘴巴叼着另一头,另外一只手就提上提下的切松花蛋,细细的头发不会粘住很黏的蛋黄,但锋利的头发会把松花蛋切得整整齐齐。
  你可能觉得头发很脏,但我们当时都是这样做的,哈哈,我们那个年代的绝招真多,我们从不因此生病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手绢
19.jpg
我们在小时候,每个人都有很多条小手绢。特别小的时候,妈妈还用别针把手绢别在我们的领胸口上吊着,随手就能拿到,还不会丢。长大了,我们就揣在口袋里,吃饭擦嘴是它,流鼻涕擦鼻涕也是它。一面擦脏了,我们就叠起来用另外一面,反正叠成小方块,里面每一层都擦脏了才洗呢。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自己洗手绢、袜子、小裤衩,只有大的衣服才是妈妈给洗。

  (这是男款的手绢)
  商店里,手绢专柜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我喜欢看看有什么新款的手绢上市,当时商店里的手绢分男女两款,男士的颜色素一点。手绢专柜上面用绳子吊着很多手绢,常常去看手绢专柜那是我们女孩子心里的一个念想,买不起花衣裳,但我们可以把那心思用在手绢上。
  手绢也是我们的玩具,我们用它来叠小衣服小裤子,我最喜欢的就是叠小老鼠。叠成的小老鼠我就放在枕头边,晚上在睡觉也摸摸它。
回忆我的70年代——小人书
  小人书和现在的漫画书,在当时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神圣的,都是心中最着迷的读物。我们每家都有很多小人书,而且街头巷尾还有小人书摊,两分钱看好几本。当时小人书的价格也便宜,一两毛钱一本。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人书,就看谁攒的小人书多,多的几箱子少的也有几十本吧。
  我的启蒙老师也画过小人书,我那时候就想自己长大了就画小人书连环画去。这个梦想让我一直专注的研究小人书,还临摹过很多上面的画面人物和风景。
  小人书上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得很多。我家的小人书以革命题材的为最多。《红灯记》《地道战》《游击队》,后来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又出了《霍元甲》《陈真》等以电视剧为主题的小人书。
  我家邻居有个男孩,家里小人书非常少,有一天他跑来对我说:“我家有一本《加里森敢死队》小人书。”我急得要死想和他借,但是他就是卖关子不肯借,后来我央求还就,好容易给我拿来了,我看了一会他就拿走了。
  每个孩子对小人书的记忆都不一样,但是情感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怀念,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20.jpg
回忆我的70年代——刘兰芳的《岳飞传》
  你是60后70后,一定不会不记得刘兰芳的《岳飞传》。全国人们听《岳飞传》,那叫一个万人空巷。
  当时中国有三件大事:三中全会,粉碎四人帮,听《岳飞传》。你看看,这《岳飞传》的地位多么了不起呀。
  播放时间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很多电线杆上就有室外广播喇叭,我们所在的厂区中午很多人下班回家,听到岳飞传就停在那根电线杆子下面,就像被暂停键按了一下就不动了,听完这段,大家才纷纷散去,好像恢复了启动一样。晚上那一次,全国人民家家户户围坐着听,那个时间段治安好得不得了。
  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我们每天搬着小板凳准时收听《岳飞传》,她口头的很多评书用语,我至今都耳熟能详,还能顺口说一段。什么翻蹄撂掌、四马攒蹄、银枪银甲素罗袍、哈哈,说起来可带劲了。
  而且,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我们听到有关她的传闻很多也很离谱,有说她是一个17岁男孩的,还有说她是瘫痪的。
  我们被《岳飞传》的情节迷得茶饭不思,每次“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让我们沉浸在意犹未尽和盼望之中。她得粉丝遍布全中国,不分年龄段,男女老幼,这种大碗,谁能及?
  直到现在,我的心中,刘兰芳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艺术家,才艺双馨。
21.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过年分糖块
  (电影《孔雀》里,妈妈过年给孩子们分糖块的场景)
  我们小时候过年前,妈妈会带着我们去商场里买糖,如果水果糖买一斤,奶糖一定是半斤,因为奶糖贵,然后还会配一些大虾糖,可可糖,高粱饴什么的,高粱饴和大虾糖是我最喜欢的。
  糖买回来,妈妈不给我们吃一块。到了三十那天清早,妈妈会把糖拿出来分给大家,那情景和电影《孔雀》里一模一样,一大堆糖果,一块一块的数出来。之后我们各自把糖拿走,大姐自己有抽屉,她会把糖锁起来,我小,忍不住很快吃完了,她的自制力强,都过十五了,她还有的吃,馋死我了。
  因为我是最小的,也很傻,糖果也常常被姐姐骗走。我记得,二姐骗走我6块糖,我念叨一年,没让她又好日子过。
  哈哈,看了《孔雀》的电影以后,我感动得哭了。
22.jpg
回忆我的70年代——菜窖,国光苹果
  我们东北人家,以前都有自家的菜窖,为什么要挖个菜窖呢,因为冬天需要储存很多蔬菜,冻在窗外吧,白菜萝卜就不能吃了,藏在家里吧,屋里温度高,都烂了。我们总不能把青菜全部腌成咸菜晒成干吧,总要留一点补充维生素的。而菜窖就是最好的储存窖,温度低但不会达到零下,法国人储存红酒也是一样的。
  菜窖一般不在我们住小区附近,都在稍远的郊区。有菜窖的地方,都是很多菜窖连成一片的。但大家也不会弄错,自家挖的菜窖,自己会用锁头锁起来。那时候也不会有人偷菜窖,大家都有,里面也不是什么值钱东西。
  我家的菜窖很深的,有的三四米深呢,那是爸爸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我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常带我们去菜窖送菜取菜。秋菜来了,我们选出一些最好的,送到菜窖里储存,需要吃什么,我们也会常常来拿。
  菜窖口上,悬挂着一个软梯子,总是爸爸下去的,我从来没下去过,爸爸下去后,会先点燃一根蜡烛,蜡烛着下去,就是安全的。因为菜窖里可能会有一氧化碳活有害气体的,我们听说有的人就死在菜窖里的可怕事件。
  我们在上面,拿一根很粗的麻绳拴住一个筐子,里面装好秋菜送下去,爸爸在里面接,接完了,我们再把筐子拉上来。菜窖里面,还有很多挡板和分区,一般储存在菜窖里的主要是萝卜、白菜、胡萝卜还有苹果。
  爸爸妈妈的工厂,每年会分几箱国光苹果,那种苹果全身都是绿色的,没一点红色,当时吃很难吃,又涩又硬,但是在菜窖里储存几个月,就会变得很好吃,又脆又甜。因为有了菜窖,让我们一个冬天都有苹果吃。
  后来我们的菜窖地被开发了,我们也不需要储存什么了,改革开放以后冬天啥都买得到,那种国光苹果我们也不再吃了因为冬天里可以吃到更好吃的苹果,还有太多水果可以选择。
回忆我的70年代——抽冰尜,滑刺溜,脚滑子,爬犁
  我们管陀螺叫“尜”。所以小时候我们抽陀螺,就叫抽尜。“尜”是个会意字,大小大的玩意,就是“尜”。我们的尜,基本上都是木头的,就是爸爸在车间里,用车床旋出来的。一到冬天我们就拿着鞭子抽那个旮,最喜欢在有滑刺溜的地方抽。
  什么叫滑刺溜呢?就是下过雪的路上,人走的多了,有的地方就出现了一条一条的冰,孩子就专门在一条冰上,滑来滑去,通常冬天的道路上,走几步就一条滑刺溜,我们上学放学都是滑着滑刺溜走路的。
  我们小时候,还会自制脚滑子。什么叫脚滑子呢?就是脚滑板。脚滑子很容易做的,找两块和脚一样大的木板,在木板下面钉两条粗铁丝,再在木板两边钉几个钉子,拴上绳子,绳子把脚绷住,我们就可以用这块木板当做滑板,满街滑雪滑冰了。
  我们小时候,冬天到处都是冰雪,上学放学的路上也是冰雪铺路,所以男孩子成天缠着脚滑子,技术都练得很棒。
  我们家里都有一个爬犁,木头的,下面是两条铁片,一拉起来走得很快的。爬犁原本不是孩子们的玩具,是爸爸妈妈冬天里的拉杆箱。冬天天寒地冻,主要的搬运工具就是自行车和爬犁,我小时候,有自行车的人家也不多,但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爬犁,平时拉砖拉煤拉秋菜,全靠这个爬犁。不干活的时候,爬犁才是孩子们的玩具呢。
  我们城市里住的老百姓是不用动物拉爬犁的,不像电视里爱斯基摩人那样,用雪橇犬拉爬犁,但是在东北农村和很多旅游景点,是有马车拉爬犁的。
23.jpg
回忆我的70年代——男女有别
  “一大帮女的一个男的,看你走不走,不走癞皮狗。”这是我们常常哄走男生的歌谣。
  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特别封建,上课男生和女生之间要画一道三八线,男生过杠了,女生就用尖尖的铅笔尖扎男生。基本上女生都很小心的维护着自己画的线。有一次,我和同桌因为过杠的事情,胳膊肘展开疯狂激烈搏斗,一下子磕麻筋了,当时就冒汗了。
  我记得上小学时,我们上学放学,男生和女生要列成两队,拉着手走出学校。我们都不好意思,两个人都用小手指头勾一下,哈哈,这里用“勾搭”这个词最好了,就是勾一下搭上去就好了。
  我同桌的那个男孩,总是大咧咧的抓着我的手,但是我现在还记得那个感觉,说不出来,有点不适应也不讨厌,似乎还有点甜蜜的味道。
  我们也是最后一批这么男女有别的孩子了,现在深圳的中学生,穿着校服就当街拥吻。说实话,我也没觉得看不下去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已经上传100个附件了,明天再传,看了这些我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触景生情,看得我直流泪,童年的记忆是最难忘的,那种感觉酸酸的,甜甜的。 相信70后以前的人看了会深有感触

112

主题

751

帖子

752

积分

等待验证会员

积分
752
发表于 2012-5-2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见不到了
成人耳蜗群249888389

115

主题

942

帖子

9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43
发表于 2012-5-20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触!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自制手枪、弹弓

  我在网上找到了制作弹簧枪的图,相当准确。当时很多男孩子都想得到这样一把枪,不过需要家里有巧手的爸爸或哥哥给做才行的。这种弹簧枪打人可狠了,弹出去的子弹力量很大,当时我们都用纸来叠子弹的,叠出来的子弹折一下,挂在橡皮筋的机关上,扳机一勾,子弹啪的飞出去。要是用个石头什么的当子弹,恐怕会打出人名的。
  小时候,爸爸为我做过一把这样的小木头枪,那可是我最心爱的玩具呢。我虽然是女孩,但是女孩的游戏都不擅长,反而很喜欢男孩的游戏,尽管男孩的游戏我更不擅长,哈哈。那把手枪是缠了爸爸好久,才给我做的,那时候的爸爸,都心灵手巧,关键是他们很忙没那么多时间给我们做玩具,家里的伙计就忙死了。
  弹弓,我也玩过,但没有拿来打过鸟。
01.jpg
回忆我的70年代 ——打口袋丢沙包
  东北沙包的叫法就是口袋,别人叫做丢沙包,我们叫做打口袋。我们在口袋里面装的都是大碴子,就是玉米碴。这种口袋打起来不疼,又不是沙包那么沉,很好的手感。我小时候玩的口袋,都是自己缝的,开始缝的口袋,打几下就碎了,后来越缝越有经验了,就不会打散了。
  我们通常要分成两组,一组是打口袋的,一组在中间躲避。这个游戏最锻炼躲闪的敏捷性了。中间的人若被口袋打着就得下去,我们叫“下市”。要是用手抓住飞过来的口袋,就能救一个人上来。我们打口袋的,专门攻击下三路,因为头是不能打的,打到了犯规也要下市,中间部分太容易被接住,就是腿很容易打。
  打口袋有点象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投的人需要看准打狠,躲的人需要闪转腾落,还要想办法捕到。
  哈哈,打口袋可是有意思的游戏呀。
2.jpg
回忆我的70年代——撞拐子、拉马、搭马架子

3.jpg
撞拐子,也有叫斗鸡、抗拐的,这是男孩喜欢的游戏,拼的是单脚站抗击打的能力。校园里课间就很流行玩这个,可以搞团体赛,也可以玩打擂台。手抱一腿为攻击腿,另一腿单跳动,进攻,后退,则闪。可以一对一单挑,也可以分组对战,最好玩的是集体混战,很多孩子打成一团,这时一个人单刀直入,左擗右砸有万夫不挡之勇。如入无人之境。
  我是女孩,也玩过的,我们那时候,一大帮孩子,也跟男孩一样玩摔跤,撞拐子。我老是被撞倒,现在我的平衡力也不好。
  这个游戏叫做拉马,这个游戏是双方都背着一个伙伴来撞、拉。玩起来很凶的,常常连滚带爬的双双撞翻。
  还有个游戏叫做搭马架子。这是男孩子们玩得最嗨的游戏,一个人从后面抱住一个人,被抱的人把两只脚搭在另一个人的两个肩膀上,由他抱紧了,再挺直了腰,三个人就成为一辆战车。还有一种就是两个人拉着手,一个人坐在这两只手上,也是一辆战车,冲击对方。
  两个战车相互冲击,多半是是一双脚和另一双脚相撞,这种游戏玩起来很凶,常常被撞翻的。那时候街面上常常深更半夜孩子们才会散尽。
  我们70年代的男人,往往比较宽容,人际关系种业不在乎小小的冲撞,不缺少男人气概,小毛小病克服一下就过去了,遇到很多人生关口能挺得过去,就是小时候在这种游戏下造就的坚强和宽容。
  这么一撞,那么一翻,小男孩就变成了大男人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轱辘圈
  这种铁圈玩具,有很多叫法,大部分地区叫滚铁圈的,我们叫轱辘圈。
  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尤其是哈尔滨,我们又是工人家庭出来的,钢铁是不缺的,所以我们那边的男孩子,最盛行的就是玩轱辘圈。还有的男孩,把家里灶上的炉圈拿来玩,刚好配上炉钩子。
  我是女孩,不该玩这玩意,但是我曾经和邻居的男孩学过,确实需要技巧,我玩不来才放弃的。
  但是我相信,所有70后的男孩,都应该怀念这种玩具吧
4.jpg
回忆我的70年代——棉花糖
  小时候我们吃的糖里面,觉得最神奇的,就是棉花糖了。看着小贩把白色的粉末放下去,用一根木根绕啊绕,就出来一团棉花糖。我们一边走一边舔棉花糖,能吃很久。
  这就是做棉花糖的离心机,小贩用一个脚踩着,把糖放进中间,棉花糖就从一个风口飞出来。但是什么工艺把糖变成了棉花,我到现在也不知道。
  现在才知道,棉花糖应该对身体不好的,特别市有颜色的,都是加了色素,那白色的粉末也不一定是糖。建议孩子们还是别买了。
回忆我的70年代——黑白老相册
  70年代的相册就那么几种,照片上这一种我也有一本,图案都一模一样。这种老相册,里面的垫纸是黑色卡纸,每一张黑卡纸中间夹着一张薄薄的半透明白纸,是为了保护照片用的。
  我们在照相馆才能买到这种相册,还要附加买一些金色和银色的三角,来固定相册。
  现在看来这种相册是老古董了。但是当时,我们觉得这样的相册相当的时髦,比爸爸妈妈那时候,把照片夹在很土的相框里时髦多了。我还会把自己的照片在黑卡纸上摆一摆构图设计一下,然后用金色的小三角把两边固定住,用胶水粘在相册上。一旦沾上了,基本上就不能更换了,因为揭下来卡纸上很难看的。
  后来又出了一种更好一点的相册,就是可以更换的了,但这一种比较贵。这一种是一层很光滑的玻璃纸,粘在一层带黏性的白卡纸上,这种白卡纸上面还有一些瓦棱纹。我们把玻璃纸揭开,照片往里面一夹,照片就被粘住了。想跟换哪张照片也方便,揭下来换一张就好了。但这样的相册用久了,胶也没那么黏了。
  这两种相册都是黑白相片年代最常用的,那个年代,相册的规格也很多,因为黑白照片小,可以在不同大小的相册上摆个花样什么的,后来出了彩色照片,彩色相片基本上固定的尺寸,相册的规格也就固定了,一本相册里面都是塑料页面,一页上面基本上就是塞进四张彩色照片。再后来,我们冲洗一卷相片,就会送一本简易相册,人们连相册也不需要买了。
  怀念我们的老相册呀。
5.jpg
回忆我的70年代——搅糖稀

  现在的孩子可能都玩过这玩意吧。搅糖稀既是好吃的,也是好玩的。
  糖稀是一种糖,在常温下居然不会凝固,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买回来的时候是透明的,搅来搅去救变白了。可能是搅入了空气,里面充满了气泡的缘故。
  我们买5分钱的糖稀,小贩给我们两根竹棍,我们就一路两手搅着糖稀、拉着丝,像杂技演员和指挥家一样一路玩回家。一边玩一边舔一点,直到玩够了,把它吃下去
6.jpg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一把抓纱巾
  我们北方人,春季秋季都要带纱巾出门的,因为那时候刮大风夹带着沙尘很严重,不带纱巾走一趟就是满嘴沙土了。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戴口罩出门的,后来出了一种叫做“一把抓”的纱巾,我们女孩子就带着纱巾来挡风沙。
  为啥叫做“一把抓”呢,就是把纱巾团起来,完全可以放在手心全部抓住,这是在表扬纱巾的柔软轻薄。
  我记得我有一条粉色的纱巾,但同学有带金线的,当我羡慕了好久呢
7.jpg
回忆我的70年代——友谊雪花膏、嘎啦油、头油、蜂花洗发精护发素

  这个友谊牌雪花膏我和妈妈姐姐从小用到大,用完的瓶子都留着,就可以去小店里买散装的雪花膏了。那时候商店里的化妆品专柜有个很大的罐子,我们拿着瓶子去,阿姨拿着一个小勺子,给我们打满。散装的比有包装的药便宜一点,但质量绝对是一样的,那个年代的商家诚信还是值得信任的。
8.jpg
回忆我的70年代——包书皮
  我们小时候,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做一个工作,就是包书皮。一般我们会找一些旧的挂历、牛皮纸、画报什么的,来包上自己的每一本书。我现在还能娴熟的包书皮,就是从小练出来的。
  而且我们去图书馆借书,借回来的书,也是包着书皮的。那个时候,人们对书的热爱和珍惜,真是难以形容的,我们把书当做宝贝。有时候,在图书馆借的书,看书皮坏了,还会自己更换一个新书皮。
  现在的孩子,可以购买漂亮的塑料书皮,学校也不大要求孩子包书皮了。

102

主题

1113

帖子

11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我的70年代——白衬衫蓝裤子
  我们小时候开运动会、春游、过六一节,都要统一着装,就是白衬衫蓝裤子。出去集体活动,除了白衬衫蓝裤子,我残存的记忆就是,妈妈会做一大饭盒蛋炒饭。
  7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校服,现在的孩子最反抗的就是穿校服,他们觉得难看。我一同学的孩子,每天早上妈妈看着她穿着校服上学的,突然有一天校长来电话,说她的孩子从不穿校服。原来那孩子,每天都穿着校服去上学,到了学校就进厕所换下来,穿着自己的衣服上课。
  我们上学的时候,不知道校服是什么,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里看见穿校服的高中生,羡慕死了。
  我们是中国最后一批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白球鞋的孩子了
回忆我的70年代——恋曲1990
  1997年,街上突然流行了一首歌《恋曲1990》,然后就是街上所有的店铺全部播放着这首歌,而且播放了很久。我听说,这首歌是罗大佑为亡妻专门写下的,那一年她的妻子离开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歌者,让他心碎欲绝。
  我当时只有20岁,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有种说不出来的感伤,这首歌不但写在了那一年的街头巷尾,也写在了那一年我记忆的磁盘上,终生都不能磨灭。
  我曾经无数次幻想,罗大佑和妻子诀别时的场景,常常唱着唱着自己就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2-5 03: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