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无耳斋主

驳“手语与汉语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关系,谁也不依附于谁”

[复制链接]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语和文字可以把手语转化成为声音和可见的形式。同样,手语也可以把口语和文字转化成为视觉的形态。有点互为载体。这好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好象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如果你为我服务,那我就是主,你就是从;还可以这么说口语及其书面语是把手语翻译成声音和文字的形式展现而已,就象把英语翻译成中文一样。。。。。。

这个,要看看中国社会、中国人、中国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就知道了,手语跟汉语根本不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讨论的不是语言所展现的的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而是语言本身。不管你用的是什么形式,声音、文字、图像、形体,或者是各种各样的组合,关键在于它们表达的都是同一个语言!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学习外国可能走入的种种误区,有很多,如“族”、“双语”、“融洽教育”等等,下面我会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考:

有很多新东西,是发源于外国,还是我们中国自己提出来的?我是不知道的,也无从考据(我懒,不想考据)。据我在网上所见,好象很多新词、新观念是从外国转入中国的。这些新词语或观念,不能说对“手语是独立的语言”有直接的关系,但至少有间接的影响。

比如“手语族”、“聋人族”等等。其实,我认为它只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一种称谓而已。这就象“丁克族”、“暴走族”、“月光族”一样,并非是一个种族或一个民族。中国的“丁克族”、“暴走族”、“月光族”难道说的就不是汉语言、用的就不是汉字了吗?难道他们有“丁克语言”、“暴走语”、“月光话”和“丁克文字”、“暴走文”??

上面那些“族”,包括所谓的“手语族”、“聋人族”,跟真正的有独立的文化和语言的民族如中国的藏族、美国的印地安族是两个性质的“族”。藏族有藏语和藏文,印地安族有印地安语,我也不知道印地安语有没有自己的印地安文字,但就从性质上来看,它是独立的语言。

不要以为“手语族”、“聋人族”跟藏族、印地安族等同样有一个“族”字,就是同一个地位,既然藏族和印地安族的语言文字是独立的,那么“手语族”、“聋人族”的“语言”也就是独立的语言文字了。这也太想当然了。

我想到了,有人可能会说,“手语族”、“聋人族”跟那些“丁克族”等在行为上、性质上不能相提并论。我上面那些只是从字面上的“族”来说的。说到行为上和性质上的特殊性,其实这样的“族”也有很多,如某些艺术人、艺术团体、行为艺术家、有某些特殊行为的人群等等,这些人也被称为“XX族”,其举止另类、说的话和语言异常、创作出的作品或所谓的行为艺术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看得懂,这些人常常被我们说(嘲笑)成是傻子、SB(当然不是真的傻子)。你说这些人是什么语言的人,是在什么语言下成长生存的人??他们仍然是汉语言人群!!!!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语(教学)”与“族”一样。它也是要分两种情况来看的。

一类是保存和传承民族的文化与语言文字遗产,如“藏汉双语教学”、“汉蒙双语教学”。再就是学习外语,如“中英双语教学”。 社会上那种冠之以“双语幼儿园”的教育也属这种。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与学习。

还有一种,虽然没有说是“双语”教学,但我认为也可以赋予“双语”的叫法的。如戏曲、声乐唱法;秦腔昆曲;古文字、文言文、古体诗词曲赋等等。而“手语汉语双语教学”就属于这一类。

所以,同样不要认为同叫“双语”教学,就是同一个性质、同一个地位。

至于“聋(残疾儿童)健融洽教育”,与手语是独立的语言之争没有关系,我之所以也提到它,是因为我认为它也有误区,顺便提一提。

外国的教育我没亲历过,没亲眼见过是什么样的,但从各种渠道也了解一点点。人家外国的小学一个班多少学生,师生之间用什么方式教学,包括坐椅是什么排列,师生是怎么就坐在一起的,怎么上课的,怎么安排作业,以及评价方式等等。。。。。。。

反观中国,小学一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又是怎么坐的,是不是所有的小学都得接受残疾儿童,更别提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了。就一个班三四十人,密密麻麻的四、五纵十、二十列的坐位,融洽个屁。如果只指定一、二个普校接受残疾人进行融洽教育,那一个聋校少则五十、多则百十个聋生涌进去,我看别提融洽了,说混乱还差不多。

我见过也就聋校的一个班,八、九个学生,插到普校小学的一个班里进行融洽实验,说实话,我要是实验班的老师,我课都不知怎么去上了!连谁是聋生都看不到了!!倒是在操场上做游戏、上体育课还说得上是融洽。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就说一说手语独立者由于把手语看得太重,把手语自视过高,而对社会、对汉语的指责。

我认为他们的指责是无道理的,并且我认为还是找得到一个能体现出两者融洽的、完美的形式来的。

这个暂时放下,先说其它的。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说雪原提出来的问题:手语是视觉系统语言,汉语和英语都是听觉系统语言。 汉语和英语或者别的听觉系统语言都可以作为视觉系统语言的载体。 从这个角度上,手语算是独立的语言吗?

-------------------------------------------------------------------------------------------------------

是不是指英语可以用汉语、日语、藏语。。。。。。等翻译成本国语,而手语“视觉语言”也可以翻译成汉语、英语、日语、藏语。。。。。。,所以从这个相同之处来看,手语是独立的。

一个视觉上的符号(东西或事物),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中国藏族等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可能对它的理解是惊人的一致的。就象一句话所说的那样:艺术无国界,艺术是超越语言、超越种族的。但这不是指视觉里的符号(东西)本身就是个语言,而是用不同的语言获得了同一个感受。“艺术是共同的语言”、“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它只是一种形容。手语虽也被冠之以“视觉语言”甚至被冠之以“艺术”,但离这点还远着呢。

中国手语真的是一个“共同的语言”,那它就不是语言了,而是一种艺术了。“手语是语言”还从何说起?更别提“独立的语言”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自古忠孝难两全”。要么“独立”成为一种艺术,要么成为汉语言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手语,中国人根本不需要“翻译”成汉语言,中国聋人更是没这个“翻译”的必要。我还要提一点,“中国手语翻译成汉语言(或翻译成书面语,口头语)。。。。。”这个说法中,用“翻译”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即使是用这个说法,但这个翻译应该是个打着引号的翻译,“手语翻译”也只是一个形容性的说法。

中国的语言、手语要说给外国人或外国聋人听,或者外国人、外国聋人想弄明白中国语言、中国手语,必须先翻译成他们外国的语言,以及用他们外国的手语说才行。这是中国语言及其形式的中国手语和外国语言及其形式的手语关系。

当然有人会说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手语有一部分有相似之处。这个各位可以天马行空去研究。我以前对这种现象也做过“联想”------这正好说明汉语言是最伟大的语言,外国手语用本国的语言表述不行,得借用咱中国的汉语言。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种说法叫“聋文化”、“双语双文化教育”。这是外来的,还是中国自己提出的,我也无从考证;再深入研究文化这个东西,我也没这个学识与本事,不够资格的。如果这一说法是从外国传来的,我倒是敢与各位讨论一下这个“文化”。

拿美国为例,美国有什么文化?美国的文化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吗?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再者,美国这个国家二百多年前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又广又大,而是只有芝麻粒那么大,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许多果实才在一个烧饼上集合在一起,这些果实,有的是黑芝麻、有的是白芝麻、还有的是竖果、有的是楱子、有的是可可豆、有的是花生米、有的是葵花籽。。。。。。。它们虽然同叫植物的果实,但黑芝麻与红芝麻、楱子和花生米、可可豆。。。。。。却不是在同一棵植物上长出来的。烧饼只不过是这些来自不同母体生长的果实的附身之处。

所以,人家美国别说是“双语双文化教育”,就是“四语四文化教育”、“八语八文化教育”都可以。

文化是什么,“聋文化”跟“藏文化”等是否同一个层级,也休说了。虽然在对外上我是保护聋人的利益的,但对聋人自己的事,在对内上,我也是不客气的:

先不说中国聋人是不是有个“聋文化”,我想问问,有没有中国聋人的精神?中国聋人的精神是什么?有没有??如果没有,还提什么“聋文化”?!如果有“聋文化”,那就说说中国聋人的精神是什么?!

从以上这几个关于学习外国的东西我所做的思考来看,“手语是独立的语言”等等观点在这方面也是站不住足的,没有看到中外两者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这差异还是很大的。

(编辑了一下,把原来各种颜色的“芝麻”改为各种植物的“果实”。即兴想的相当于初稿,回过头来看,欠严谨。所以我又对发上来的言论进行了点修改,但大意是不变的。)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聋(残)健融洽教育”与“(聋汉)双语双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互相矛盾的。甚至可以说,“聋(残)健融洽教育”直接否定了“(聋汉)双语双文化教育”!否定了手语是独立的!!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96

主题

437

帖子

438

积分

中级会员

现在我想再来这里论坐一坐,但我

积分
438
发表于 2007-12-2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猫猫保留意见,等无耳斋主把所有想说的话说完,猫猫选好时机,做一名不会令无耳斋主失望的辩论对手。(等待中)

558

主题

6037

帖子

605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60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欢迎!

我说得差不多了,就只剩下我在13楼提到的那些了。那些与手语是否是独立的无关,主要是在现实中应用方面的问题。

你说说你的观点吧。因为我只能趁现在是周末,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个事。
我,人帅、成熟、稳重而又不失幽默,人称:少奶杀手。

96

主题

437

帖子

438

积分

中级会员

现在我想再来这里论坐一坐,但我

积分
438
发表于 2007-12-29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嘛,猫猫倒是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向你请教,记得猫曾提过“没有文字的双手”是怎么来的?提到这个“没有文字的双手”完全没有声音,却能够传给对方读懂自己所想讲的话,是否与汉字有关吗?如果真有关系,那么以你的论文,应讲很早古代聋人早就懂文字,而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此有趣的问题,请无耳斋主大胆地讲出来,没有限制要求。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7-16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