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声玉振

比较三家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系统的不同和区别

[复制链接]

1

主题

12

帖子

12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12-1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括号内是我写的。大家可以看看真实的是什么。

先说说植入体的电极形态不同: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的植入体电极形态有:C公司的弯电极和直电极;AB公司的“J形”预弯电极,以及M公司的长电极。
植入体的电极形态的不同,主要是因为C公司、M公司和AB公司,这三家人工(电子)耳蜗公司不同的产品设计理念和不同的语言编码策略。 弯电极是设计用来抱紧蜗轴的。抱紧蜗轴就可以减少电极和听神经束之间的物理距离,减少相邻电极之间的电流干扰,降低系统的耗电量。
但是,无论是在手术中,还是在手术后,弯曲的电极对脆弱的耳蜗内侧(蜗轴)都会产生压力,所以C公司在2002年采用了“软尖技术”,改进了电极的尖端,并论证得出,“软尖技术”能“减少手术中电极对耳蜗内侧的压力”。                                              (软尖技术并不是为了减少电极对耳蜗内测的压力,而是为了减少植入时对耳蜗外侧壁的损伤。因为弯电极在植入时为了使得电极保持是直的,有钢丝芯在电极中间的空心中,如果要让比较有硬度的电极顺耳蜗的弯曲度运行,必然尖端会刺伤耳蜗外侧壁粘膜,这时候就需要一边植入电极一边推芯,能使得电极回到自然弯曲的程度,从而顺着耳蜗的蜗腔运行。)                                               但是植入体一经植入,是终生使用的。弯电极对蜗轴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所以他们很难保证在十年、二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里,会不会对耳蜗的内部结构产生更严重的破坏。                                                                          (电极设计为弯的,它的弧度与耳蜗的弧度保持一致,而且电极自身的弹性非常小,最早的弯电极植入者已经十年,并没有出现听力越来越下降的报道,也就是说对蜗轴的破坏并没有。)
况且C公司的弯电极在植入前是直的,他们要求医生在手术时采用“进极退芯”的手法:一边插入电极,一边抽出电极束的芯——只有将芯抽出,直的电极才能变弯。这样做最明显缺点就是手术时间长——因为这需要医生在手术时按部就班地一点一点地推入电极——这客观地加大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这种细致的操作恰恰降低了损伤耳蜗的风险)                                                          直电极,包括M公司的长电极,无论是在术中,还是在术后,对耳蜗外侧内壁有压力。而且直电极在推入耳蜗的过程中,有破坏患者残余听力的高风险。所以C公司的直电极主要是针对耳蜗骨化、或耳蜗囊状畸形(耳蜗转数不足一圈半)的患者。                                                                                  (C公司在弯电极出来之前都是直电极,如果说直电极是针对骨化和囊状畸形耳蜗的,那么C公司以前是不能做正常耳蜗的!!!要知道C公司做耳蜗的时候还没有A公司!!!)
这其中就要说说M公司的长电极了。M公司坚持认为“长电极、全覆盖”有助于更好地补偿听力。我们都知道,正常人的耳蜗形态是螺旋上升结构,总共约有两圈半,总长约33毫米                                                                                 (正常的耳蜗是2 又3/4圈,长度30到35毫米,每个人的耳蜗大小不同造成长度不同,但是螺旋的圈数是一样的。)                                                                 M公司的长电极植入长度31毫米。而目前的研究表明:正常人的耳蜗结构中,负责收集声音信号的听毛细胞主要分布在从蜗底到蜗顶的一圈半的范围内,                                                                       (耳蜗的毛细胞从蜗底到蜗顶的全长都有分布,负责接收不同频率的声音,从20赫兹到2万赫兹。而在蜗轴的螺旋神经节是分布在蜗底到蜗顶的一圈半。)                                                                           也就是说,长度16.5毫米左右(可以缠绕耳蜗一圈半)的电极插入耳蜗后,就足够补偿患者的听力损失。
另外,研究表明:需要植入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大多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严重。一些患者对低频大声是有反应的,例如敲鼓声,只是他们听不清言语的内容。这是因为声学理论中普遍认为:言语声中的低频成分决定了声音信号的响度,而高频成分决定了声音信号的清晰度。而分布在耳蜗底转的听毛细胞负责识别高频音。                                                                       (C公司和M公司都有一款产品是针对低频残余听力比较好的患者的,这种产品叫声电联合刺激,是把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结合在一起。就是电极短一些,只覆盖蜗底的高频区,低频区用助听器补偿。既然你认为蜗顶没有毛细胞,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耳蜗结构十分微小,只有半个指甲盖那么大。过长的电极,需要从耳蜗的底转一直捅进耳蜗最细弱狭小的顶转,会有破坏耳蜗结构的高风险,损伤患者的残余听力。 AB公司独有的“J形”预弯电极植入长度17毫米(还有C公司弯电极植入长度15毫米),刚好覆盖耳蜗结构一圈半。J形的专利设计,仿生形态符合耳蜗螺旋。                                                                            (耳蜗像蜗牛一样的螺旋,真正符合耳蜗螺旋的是C公司的弯电极而不是“J形”电极)                                                            不论是植入时,还是植入后,靠近又不抱紧蜗轴,既有效加强电刺激,又有效保护耳蜗结构,更有助于保留患者残余听力。预弯电极在临床上应用已有多年,耳外科医生普遍认为它在植入时更方便。

1

主题

12

帖子

12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12-17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说植入体封装的不同: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系统的植入体封装方式有两种:AB公司和C公司采用的钛金硅胶封装,M公司采用的生物陶瓷封装。

(两种材料的真正区别大家可以输入“生物陶瓷”和“钛合金”在百度搜索一些就了解了。生物陶瓷生物相容性好,无排异反应。而很少数人对钛合金有排异反应,这在聋儿网大家可以看到有个别孩子植入体部位反复无原因肿胀,无发热、不疼痛、消炎药无效的例子。在医院也看到过反复肿胀的孩子再手术的。而且2002年以前A公司的CII也是生物陶瓷,后来是因为密封不好导致漏电被召回后,改为钛合金封包。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改为钛合金封包的,你需要好好了解一下A公司的历史)

两种截然不同的植入体封装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钛金硅胶封装的植入体磁铁是可以移除的——即使发生强烈碰撞,植入体外包结构不会发生变形。而生物陶瓷封装的磁铁是不可移除的——临床上出现过因激烈碰撞导致植入体的生物陶瓷外包碎裂的病例。

!!!(强烈撞击,比如车祸,植入体发生变形碎裂可以缓冲对颅骨内的大脑的伤害。钛合金是不变形,但是会不会像弹片一样伤害颅骨内的大脑。而且只要是强烈碰撞电子系统的植入体都会出现故障)!!!

磁铁是否可移除,意义在于是否方便术后患者做核磁共振检查。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认证结果来看:小于1.5特斯拉的核磁共振对于两种封装方式的植入体来说,都是低风险的。但是患者如需做加强型的核磁共振,体内是不可以有磁铁存在的。例如:头部核磁,一般是3.0特斯拉。

!!!(A公司和C公司在做核磁共振时之所以要移除磁体,是因为植入体即有钛合金由有磁铁,会产生巨大的引力,使患者疼痛不能忍受,在一些忍受比较好的人同样可以不用移除磁铁。M公司的植入体之所以把磁铁封包在生物陶瓷内不可移除,因为生物陶瓷在做核磁共振时不产生引力,而只有小块磁铁产生的引力,患者可以耐受。)!!!(头部核磁是3.0T属于不懂医学说的话,首先做什么部位的核磁没有规定的强度,只是分辨率高低的问题。其次3.0的核磁和医院有关系,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目前国内有3.0核磁的医院寥寥无几,据我了解北京目前301医院有。)!!!

另外,陶瓷封装的植入体,需要全埋入——这样才能有效固定植入体,避免发生植入体移位。所以,M公司的产品在手术时,需要的手术开口更大,磨骨量也更多。

由此可见,磁铁可移除的钛金硅胶封装方式,体现了科技对患者的关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M公司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也正式推出了采用钛金硅胶封装方式的植入体。

!!!(M公司推出钛合金植入体是因为切口大小的原因,生物陶瓷植入体需要整体埋入,需要的切口大。钛合金的不需要全部埋入,故切口小,所以为了不同要求的患者,同时有两个技术性能完全一样的两种植入体)!!!

7

主题

887

帖子

88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87
QQ
发表于 2010-12-1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澳大利亚耳蜗;Cochlear
美国耳蜗,AdvancedBionrcsLLC
奥地利耳蜗;MED-EL
上文中澳大利亚耳蜗是C奥地利耳蜗是M,美国耳蜗是AB

1

主题

12

帖子

12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12-1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理论,落实在产品上,具体表现如下:
1、C公司的弯电极和直电极都是22个蜗内电极。 22个电极只有一个电流源,所以它需要相邻的电极做回路,才能完成电极的放电刺激。不过他们采取ACE编码策略,同一瞬时最多只有8-12个电极同时工作,刺激速率最高只有14400次/秒。为什么植入22个电极,最多却只有12个电极工作,这不是浪费吗?这不是公司的问题,公司都是在努力迎合家长需求,解决孩子的听力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决定的。

(C公司的电极刺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单极刺激,每个电极与参考电极形成回路。一种刺激是双极刺激,相邻的电极形成回路。瞬时工作电极或者是某时间点的工作电极数量与刺激方式和编码策略有关,是根据需要自动决定那几个电极工作的。)
  

2、M公司的长电极,12对电极,只有一个电流源,最高刺激速率18000次/秒     (18180次/秒)。  采用CIS+编码策略,12对电极一瞬时最多只有6-8个电极同时工作。他的电极长度最长,31毫米。为什么一圈半(17毫米长)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们要把电极做的这么长?原因是m公司的12对电极片两端互为回路,但是植入体的单一电流源让他们无法解决电极之间的电流干扰,所以才有意拉长电极之间的间距,避免电流干扰混淆声音信号。这也不是耳蜗公司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来决定的。   
  
(你说M公司瞬时有6-8个电极工作,你太过奖M公司了,M公司瞬时工作电极,也就是某时间点的工作电极数只有1个。M公司的C40+电极工作是单极刺激,也就是每个通道与参考电极形成回路,按顺序一个一个刺激的。也就是说每秒钟刺激在12个通道之间循环1515次 ,这样1515X12=18180次/秒。电极长可以避免相互干扰,你说对了。因为在一秒钟每个通道有1515次的刺激,这么快的刺激,相互电极间的残留电场确实会互相干扰)
  
3、AB公司的预弯电极,16个平板高聚焦电极,电极片周围包裹绝缘硅胶,每个电极都有独立的电流源,能够让电流精确聚焦刺激点位,有效避免电极之间的干扰。(在17毫米长的电极束上,能够做到每个面积只有千分之一平方毫米电极片上都有独立的电流源,这是AB公司专利技术。)采用高分辨率编码(HiRes)策略,同一瞬时,16个电极同时发送电刺激,刺激速率高达83000次/秒。该系统还可以运用CIS+等不同编码策略,刺激速率可以下降至18000次/秒或14400次/秒。


(A公司植入体有16个独立电源,目的是可以控制每个通道的电量,利用两个相邻通道同时刺激,形成一个电场重叠的最强点,用这个最强点刺激听神经纤维,形成一个模拟通道,然后再重新调节两电极的电量,形成另外一个电场重叠最强点-------另一个模拟通道 ,如此调节8次,在两个电极之间就可以形成8个不同的刺激点,也就是8个模拟通道。这样就在某一时间点16个通道在15个相邻间形成15个模拟通道,下一个时间点再形成另外15个模拟通道,也就是瞬时有15个通道。一秒钟有8次调节。这样刺激通道就是:15X8=120)
(刺激速率都是理论上的,因为刺激是为了让听神经感觉到,让神经感觉到刺激必须要一定的刺激时间,也就是刺激脉宽,刺激脉宽受到电极电阻的影响,也就是具体到每个个体,刺激脉宽就要比理论加长,这样刺激速率就会下降。所以实际的使用者刺激速率达不到那么高。如果有使用高速率耳蜗的,调机的时候可以打印调机报告看看就知道是多少。或者手术前要求签协议,使用的时候要达到宣传的刺激速率,看看能和你签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系统分析和处理声音信号的过程不应该单独局限于对特征的提取或是对波形的描述。
声音是一种波,它有特定的波形,而声音的波形结构又是由一个个不同的频谱特征点组成的,就如同我们描述光具有“波粒二重性”一样。
所以,要让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系统更好地分析并还原声音,那就要求整个系统对声音的频谱分辨率(细节分辨率)下功夫:提取更贴切原始声音频谱特征的特征点,让这些特征点构成更贴切原始声音的波形。

最早提出并重视分析“声音细节分辨率”的是AB公司,由此应运而生的便是:120频谱通道技术(HiRes Fidelity 120)。
120频谱通道技术的意义在于:在微电子工业的生产水平有限的大前提之下,即无法在纤细的植入体电极束上埋入再多的物理电极片了,那就通过新一代的编码策略,控制相邻电极的电压输出,虚拟出更多的频谱通道,让人工(电子)耳蜗/仿生耳系统提取的声音特征更贴切,描述的声音波形更贴切。
AB公司的120频谱通道技术是通过两项专利技术实现的:一是独立电流源(硬件),一是电流定向技术(软件)。
近期,M公司也在新产品宣传方面也加大了细节分辨率的重要性。只是他们目前只停留在重新解释“长电极、全覆盖”理论的优势,并未见任何突破性的软、硬件支持。

(M公司PULSAR也是独立电源,一样的工作原理,只少PULSAR上市5年来我还没有听说A公司告M公司侵犯了他们的专利)

2104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说真话 办实事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905

具有人气奖助人为乐奖

QQ
发表于 2010-12-1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欢迎继续探讨,也让大家长长知识。
进口、国产、海外耳蜗手术医院列表、品牌介绍、价格概览、咨询服务!详见:http://www.33erwo.com/html/zxhd/7290.html

147

主题

5351

帖子

5412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5412
QQ
发表于 2010-12-17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地狱无声于2010-12-17 09:41发表的 :
一句话可以把你上面的厂家宣传稿枪毙,海外基本没有人做AB,不相信大家去国外各大网站或者电讯香港或者台湾新加坡各大医院的耳蜗医生。事实大于千万美丽语言!

这个帖子是在探讨人工耳蜗的技术,你说的是什么?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147

主题

5351

帖子

5412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5412
QQ
发表于 2010-12-1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耳蜗专业人士于2010-12-17 17:49发表的 :
这样的帖子置顶或者放在人工耳蜗网,是对网站品质的一种降低。因为:1、不是知识贴、而是带有攻击和宣传性质。2、有很多是错误的、不是科学真实的,(是故意错,还是不懂凭想象,不好判定!)。3、这样的帖子如果被网站管理者支持,作为一种知识贴置顶或者放在准备开的专业网站上,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导。

你们的讨论我都看了,不管怎么说,看人工耳蜗业内专业人士的帖子,真的是长知识,知识越辩越明白,道理越说越清楚,苏斑竹把你的帖子重新开帖并加精,就是这个初衷,欢迎继续讨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0

主题

69

帖子

69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69
QQ
发表于 2010-12-2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C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帖子是近几年来比较专业的讨论帖,无论目的如何,毕竟可以让我们这些家长可以多了解一些电子耳蜗的知识,可以多了解一些电子耳蜗的不足和缺点。

13

主题

85

帖子

85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8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公司的“独立电流”和AB公司的独立电流源在设计上是不一样的,细节我就不深入讲了,说简单些:
假定AB公司专利设计是界定独立电流源的门槛,某公司的设计是两脚站在门外的
说句题外话,专利是有专利期的,专利期一过,专利持有人是无法以侵权来起诉对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4-22 2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