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成立了我国首家防聋合作中心,这将揭开我国防聋治聋的新篇章。随着经济发展,通过政府主导、专业人士努力和大众的支持,我国2780万的听障残疾人将更加受惠。现在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实施政府免费人工耳蜗或/和助听器政策,结合每年都在增长的慈善捐赠,将使得我国真正的“聋哑群体”越来越小。“聋而不哑”且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将成为听障残疾人的主要趋势,而能够帮助他们的设备无疑是日益发展的人工助听技术。人工助听技术是随着高科技发展和临床听力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人工耳蜗的出现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提供了重回有声世界的可能。
人工助听技术主要包括已在临床上广为应用的助听器和近年蓬勃开展的人工耳蜗技术,以及骨锚式助听器和振动声桥等。传统的助听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已从早期的模拟声音处理模式发展成为全数字式的声音处理模式,而且也使体积微型化成为可能。与传统助听器比较,骨锚式助听器具有许多优势。如其在噪音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更佳;无耳异物感;比传统助听器佩戴更美观;大大降低了声反馈啸叫的发生;尤其为具有中耳慢性炎症的患者提供了方便。振动声桥则主要适用于无法佩戴助听器或对助听器效果不满意的双耳轻度至重度聋患者;其舒适、美观以及无反馈啸叫等优点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人工耳蜗是近三十年来电声学、电子学和显微外科共同发展的产物,人工耳蜗技术的出现为使用助听器无帮助的患者提供了重返有声世界的可能。
人工助听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耳科学和临床听力学的发展,同时学科的进步也为临床医师和听力师更好的应用高新技术提供了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 人工耳蜗技术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内耳植入的电子装置,能够帮助双耳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觉。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多导人工耳蜗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研究。十年的工作完善了人工耳蜗术前评估和术后康复体系,开展了大样本及多种类的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丰富了人工耳蜗技术的内涵,目前已有8000余人受益;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同规模的人工耳蜗中心;制定了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相关工作也促进了听力学教育体系的正规化发展。推动了耳科学、听力学、言语康复学科整体的发展,促进了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进程,提高了人口的整体素质。
作为我国特色的人工耳蜗评估工具,汉语言语测试系统的研究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使言语测听工作临床正规化,先后有多家单位开展了成人和儿童汉语言语测听材料的开发,噪声下普通话的言语识别以及汉语声调识别的研究工作。
作为人工耳蜗核心技术之一的言语编码策略是否适合汉语声调的语言特点,一直是国内外专业人士关心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汉语声调语言的特征,为开发适用于汉语语言特点的人工耳蜗编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建立声调语言模型的方法,对汉语调式及清晰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听力损失患者声调识别机制,
图为语言信号提取方式以及制定更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2 助听器
助听器(hearing aid,HA)是一种将声音信号放大并传入外耳道的弥补性装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助听器也从早期的模拟声音处理模式发展成为全数字式的声音处理模式。现代多通道压缩、开放式选配、降噪和方向性技术,使得言语理解度和舒适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助听器体积的微型化,从早期的盒式发展到目前的深耳道式,则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佩戴者的美观度。尽管传统助听器仍旧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助听设备,但是其具有很多缺陷。如容易产生声反馈啸叫、耳内异物感和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辨别力较低,慢性中耳炎患者会出现助听器的使用困难等。
助听器是目前针对感音神经性聋、部分混合性聋以及少部分传导性聋的主要干预措施,也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多的人工助听技术。随着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准入制度的实施,验配技术和服务将逐渐规范化。
3 骨锚式助听器
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骨导助听器,它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钛质的植入螺钉(titanium bone implant),外部连接桥基(titanium abutment)和可拆分的声音处理器(soundprocessor)。
BAHA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如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畸形、听骨链疾病、中耳炎等);由手术、前庭神经鞘瘤、腮腺炎病毒感染或突聋等原因导致的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无法佩戴或不愿佩戴传统气导或骨导助听器者。BAHA与传统助听器比较,具有许多优势。如在噪音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更佳;由于不堵塞外耳道,无耳异物感;比传统助听器佩戴更美观;大大降低了声反馈啸叫的发生;尤其为具有中耳慢性炎症的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4 半植入式助听器
以Gyrus ENT PLC 2003年问世的RetroX为例。RetroX由钛合金植入管和数码助听器组成。钛合金植入管作为固定助听器的部件、沟通助听器和外耳道气导声波的传递通道。植入管经耳廓后沟中部穿入外耳道后壁,数码助听器位于耳廓后与钛合金植入管外端相接,负责接收和放大声音。
佩戴RetroX时,外耳道始终开放,从而有效的避免普通助听器耳模阻塞耳道带来的不适感和加剧中耳感染等缺点。RetroX的增益高频声直接传递到鼓膜,同时鼓膜可通过开放的外耳道接受自然的低频音,所以听到的声音失真小,而语言识别的能力大为提高。对10位此类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佩戴RetroX患者
安静状态下的言语识别阈改善6 dB,噪声中的言语识别率改善13%~26%。由于外耳道保持开放,自然声音混合具有增益的高频声音更真实、清晰,并且有利于消除耳部感染。
RetroX的独特安装方式使小巧的助听器部件隐藏于耳后,患者既无外耳道堵塞不适感,又不易被察觉佩戴助听器,从而更易接受。RetroX系统适用于18岁以上的单侧或双侧高频失聪患者,主要针对对传统助听器声音质量不满意,患有慢性中耳炎、部分耳道狭窄或闭锁无法佩戴耳道式助听器,常因耵聍堵塞和环境潮湿易损坏传统耳道式助听器的患者和对外观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5 振动声桥
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是一种新型的中耳植入装置,它是为双耳轻度至重度聋患者设计的,主要适用于无法佩戴助听器或对助听器效果不满意的患者。振动声桥是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的。体外部分为语言处理器,佩戴在头发下面,通过磁体吸附在固定位置上。研究通过对53名既佩戴过助听器又使用过振动声桥的受试者进行两种设备的对比研究,分析表明86%的使用者认为振动声桥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调清晰度;94%的使用者认为振动声桥对整体声音的处理质量更好;88%的使用者认为振动声桥可以对自己的声音提供更佳的处理效果。其中50名受试者的振动声桥提供了比助听器更高的功能性增益。此外,佩戴舒适,美观以及无反馈啸叫等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在服务于聋人的专业队伍中,与比较成熟的耳科学技术相比,我国临床听力学尚属于新兴的学科。近些年来,随着众多学科的飞速发展,临床听力学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然而,鉴于我国自身的国情特点,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从事临床听力学工作的人员屈指可数,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对有关疾病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工作标准和准入制定有待规范;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致使听觉生理、心理和病理机制的基础性研究落后,从而影响了整体防聋致聋工作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尚未正式引进BAHA和振动声桥产品,而又缺乏国产的可替代产品,制约着我们对先进人工助听技术的推广。
为了使越来越多的听障者回归主流社会,在争取政府出资和慈善捐赠的同时,加强我们的技术队伍建设也是不容迟缓的艰巨任务。未来应当更加关注:推广全国范围内的听力学基础教育;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配合,大力推动我国防聋工作,切实做到“三早”;进行有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各种诊疗技术的准入制度和标准;继续引进世界先进的人工助听技术,使我国更多的耳聋患者受益;人工助听设备的国产化工作有待深入;大力宣扬社会慈善事业,引起全社会对耳聋群体的关注和爱心。
参考文献
1. Luetje CM,Brackman D,Balkany TJ,et al.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results with the Vibrant Soundbridge implantable
middle ear hearing device: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2,126:97-107.
2. Garin P,Genard F,Galle C,et al. The RetroX auditory implant for 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 Otol Neurotol,2004,25:511-519.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