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这些想法,由一位聋人朋友"转转飞"谈聋人文化引起。
下面是"转转飞"对什么叫“聋人文化”的见解,起初我也很认同,可以仔细一分析,却发现他的看法还有待推敲,于是有了一些想说的话,说在文后。
——————————————————————————————————————
首先,是转转飞阐释“聋人文化”,他说:
“手语是一种具有视觉传达语言的方式,口语则是一种具有声学传达语言的,都是同等的表达方式,虽本身的表达方式不是文化,但文化往往是从语言表达方式带出来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多少也会有影响力,小到语言思维方式,大到文化思维习惯。其实手语思维和口语思维就是大同小异而已,其母语都是汉语。
但手语带来的文化,就略不同了,就是一种不具备通过声音传达形式(口语沟通)的聋人文化,比如哑剧表演,聋人电影等就是聋人娱乐文化,助听器,闪光门铃,影视加字幕等是聋人物质文化,还有那些共同经历:遇到听不见的烦恼是怎么处理,该以什么精神战胜听力障碍带来的不便,是怎样进行无声学习生活,都是聋人特有的精神财富,比如听人没接触过聋人,但对聋人很好奇,产生疑问:聋人听不见,是怎么学习?怎么样生活工作?那不是聋人文化方面吗!重听人(指使用口语的聋人)文化,聋人(使用手语的)文化都有很多相交共同地方,统统归于聋人文化,只是聋人手语群体庞大,在聋人精神文化占有非常大的部分了。”
这种“聋人文化”观,不知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数聋人的看法呢?
——————————————————————————————————————
下面,是我对这段话的看法:
一、“哑剧表演,聋人电影等就是聋人娱乐文化”
——其实我不这么看。因为哑剧表演,聋人电影等只不过是借用了手语这种无声形式,传达情感和形象给聋人。这种形式在某些传统戏剧和早期的无声电影里已经存在了,那时它就是为所有人而不是专为聋人而产生的。说明这种文化形式并非聋人发明、聋人专有,也不是只为聋人服务。
二、“助听器,闪光门铃,影视加字幕等是聋人物质文化”
——这就更有待推敲了。照这意思,这是手语带来的物质文化,真是手语带来的么?——我觉得不是。而是健听社会(全社会)专为聋人服务而产生的,是健听社会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创造成这种物质文化的是健全人,我们不过是享有者,虽说是我们先有这种需求然后他们才为我们发明,但这是“聋”的需要,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手语带来的福祉,这个应该分清。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中国人很需要windows,微软为我们生产了它,但能说windows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么?
三、“共同经历:遇到听不见的烦恼是怎么处理,该以什么精神战胜听力障碍带来的不便,是怎样进行无声学习生活,都是聋人特有的精神财富,比如听人没接触过聋人,但对聋人很好奇,产生疑问:聋人听不见,是怎么学习?怎么样生活工作?那不是聋人文化方面吗!”
这段是重点!
——如果说聋人文化就是指这个那么我还算同意。
不过大家发现了吗?所谓听不见的烦恼、战胜听力障碍、进行无声学习生活……云云,都是面对什么而言的?——都是聋人面对健全社会的时候,企图克服“自身生理缺陷和社会劳动方式”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这属于“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矛盾。
——具体来说吧,人之所以为人,与聋人之所以为聋人,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前者是社会的,后者是生理的。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在劳动中产生和定义了自己(不然人就和动物一样了),并创造了社会文化,这是一个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的过程。而聋人之所以为聋人,其苦恼就在于生理的缺陷限制了他参加劳动,于是就不能享有相应的劳动成果,于是生活资料就产生匮乏,从而造成生存上的困难。可以说,聋人一旦克服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克服了自己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这个困难,他就变成一个可以进行劳动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于是,聋人克服这个矛盾的过程,就是准备参与劳动(学习)和参与劳动(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听不见的烦恼、战胜听力障碍、进行无声学习生活”等聋人特有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种克服自身特殊局限的精神文化。
但是,还得进一步想一想,手语,在聋人由“有自然缺陷的人”到“社会的人”的这个转变过程中,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个天生的聋人一生下来,总要通过一种什么方式去学习——学习那些能使他将来能进行社会劳动的知识技能,这样他才能生存下去。
那么,他该采用什么方式去学习呢?——我们不强求口语,因为语康很难,也不是每个聋人都有机会进行语康训练。
而书面语呢,它本身是社会文化和知识技能的外化符号,是用来存储和传播知识文化的,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让人学习这个符号,总要先从对符号的了解入手。
因而,在聋人生命的初期,口语的书面语都不能负起这个使命。于是,就须要手语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一个让聋人逐步读懂社会及社会符号的翻译系统。——你若要说翻译也是一种文化,那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须注意翻译不是最终目的。其过程是:教师和父母通过手语向聋人传授社会文化知识(当然也包括书面语),聋人也用手语进行理解和交流。手语在这里是一个把社会知识摄入聋人脑中的工具。
——但这个过程有结束的终点。一旦聋人通过手语学习到了(懂得了)足够的社会文化基础知识,手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从此以后,聋人就能够利用前期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进行自我提高——不妨把这称为“手语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吧。
然后,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社会的门,门打开了,手语这把钥匙就不用总捏在手里了,可以放下了。——事实也证明了,聋人一旦能融入社会劳动、参与社会生产合作之后,手语对他的作用就不大了,因为这时,这个聋人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在手语的使用范围中了,好比有了太阳,何须烛光。
总结以上这些话,我要说的就是:所谓听不见的烦恼、战胜听力障碍、进行无声学习生活……这已经是通过手语掌握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为试图进入健听社会而进行的努力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用不着手语了,几乎都以书面语为主(现在和未来主要的学习和沟通方式——网络,即是书面语集大成之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克服自身特殊局限的精神文化”,它与手语虽有历史渊源,但已经不存在依附关系了,好比孩子已经脱离了母体。
因此,从这里也可以得出一结论:所谓“书面语和手语之争”不是不可调和的,它只是聋人在不同的在长阶段中采用的不同形式,是时间顺序的关系。
只要认清我们最终的成长目的:是由一个有缺陷的“自然的人”而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一切问题便不难捋清楚。——手语,是我们这种“自然的人”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一旦真正进入社会进行劳动生存,手语便可有可无。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手语打得非常好的人,社会生存能力却很差。这是因为这些人把手语给他的初级社会知识当作终级体验了,再加上种种原因,没能进一步去成长。
————————————————
以上是我根据马克思“劳动创造人、也创造人的文化”的原理进行思考的。是一些个人初步想法,也是我的一点尝试。
当然不一定是对的。它够长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耐心看完。
总之,欢迎大家拍砖,以便我继续充实我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