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昨天宣布,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领衔研发的“国产多道程控人工耳蜗”正式达到生产技术稳定和批量生产两项指标。据悉,该耳蜗价格将比进口同类产品便宜一半以上。
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语言障碍人士二千多万,其中重度耳聋残疾人约八百万,上海近十万人,全国每年新增先天性耳聋患儿三万人。对于重度及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恢复听觉的唯一方法。以往这项集信息工程、医学、生物学、电子学、机械学于一身的技术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进口的“洋电耳”售价3万美元。高昂的价格,阻断了国内许多耳聋残疾人的希望。
由王正敏院士领衔的国产人工耳蜗科发组历时近10年,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日前,这一成果正式达到生产技术稳定和批量生产两项指标。据悉,国际同类产品已从早期只能帮助病人唇读的单信号通道耳蜗,发展到能使多数病人打电话的多信号通道耳蜗,国产最新型耳蜗信号通道已达22个,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技术性能,而售价却比进口同类产品便宜一半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使用的“门槛”。
据介绍,国产人工耳蜗特别针对汉语发音的特点进行设计,采用独特的技术,使用者不仅能分辨各种环境声,元音和辅音,还能分辨汉语四声,尤其适应国人助听的需要。据透露,国产人工耳蜗已在沪上医院进行了多例临床验证,有的已植入患者耳内两年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听力效果。□记者|俞海燕|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