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属于祖国医学的耳聋、重听的范畴。《杂病流源犀烛》说:“然耳聋者,音声闭隔竞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真者,名为重听。”前者,一无所闻的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聋)的感音-神经性聋。后者,闻之不真的重听,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以听力损失轻为特点(小于60分贝)的传导性耳聋。
1. 祖国医学对耳聋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耳聋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左传》开中医研究之先河,书中说:“耳不听五声为聋。”这是我国对耳聋的最早定义。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专著《内经》对聋做了生理和病理上的研讨。在生理上提出了“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亦”。(《灵枢.脉度篇》)。在病理上提出了“少阴终者耳聋。”即足少阴肾亏虚;不能上充于耳,耳窍不利可致耳聋。尤其用病理变化来论证耳和肾的生理关系,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从而为耳聋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已被实验证明:耳和肾的确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系,如对耳有毒性作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恰对肾脏也有特异性的损伤作用;能抑制肾功能的利尿酸、速尿也可导致耳聋。综上所述,耳和肾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研究发现肾与耳在组织结构和酶含量分布;在水电解质平稳生理机制方面十分近似,由此可知肾的病变或不足是耳聋发病的重要因素。在病理上,《内经》提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络胁,经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生气通天论》)。“小肠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黄,”“手太阴之脉,......是此病耳聋浑浑沌沌。”“手阳明之别名日偏历,......实则龋聋。”说明外邪侵袭客于少阳胆经或手太阳小肠,而致经脉不畅,耳窍闭塞为聋。另据《诸病源候论》对耳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风聋、虚劳聋、劳重聋、逆聋、久聋等。
2 耳聋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2.1.1 肾气不充 :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而婴儿时期肾气不充,脏腑娇嫩。”若高温毒疫邪侵染或误用、滥用药物皆可导致内耳损伤,失用为聋。
2.1.2 脾亏气虚: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制,尤易伤及脾胃,导致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养于耳,耳失儒养,窍闭失用为聋,上海长海医院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是耳聋发生的重要原因;后天不能儒养先天,则肾精亏损,耳失于充致聋。此外,脾不能升清降浊,水湿不化,久居鼓室,脉络阻滞,耳失儒养为聋。
2.1.3 淤血阻窍 产伤、外伤或爆炸,损伤经脉,血行不畅导致“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或离经之血不能消散,血块压迫听神经,或久病入络均使耳窍不利为聋。
2.2 传导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2.2.1 外邪侵袭 外邪虽有风、寒、暑、湿、燥、火,但以风热湿常见,并可相兼为患。婴幼儿啼哭,泪流耳中,复感风邪,加之小儿患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邪从热化,风湿热相搏于其中,热盛肉腐,肉腐为脓,外蚀耳膜,内闭耳窍致聋。
2.2.2 脾虚湿阻,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湿邪久不能除,阻于耳窍为聋
3 辩证施治
在讨论耳聋辩证施治前,要首先把握耳聋的虚实辩证。一般耳聋伴发低音调耳鸣属实证;虚证听力逐渐下降伴调高如蝉的耳鸣,实证多因风湿热,虚证多因脏腑虚损,气血气虚,先天禀赋不足。一般而言,虚证多而实证少。
3.1 感觉-神经性聋的诊断要点是:根据病史;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曲线高频听力损失明显,呈由低频到高频的下降型曲线,最适阈带极窄、语言接收和词语辨别率极低,平均听力损失在60分贝(HL)以上。脑干诱发电位多在80分贝(SPL )无V波出现或分化不良。声阻抗显示中耳正常鼓室图,声反射引不出或延迟引出,衰减试验多可阳性。
3.1.1 肾气亏损
3.1.1.1 主证 :早产、母孕期用耳毒药物或有耳聋家族史,致先天禀赋不足,复因发热或因用耳毒药物致聋。此类病人笔者临床发现,听神经抗毒能力极差,表现对耳毒性药物的“高敏状态”。伴有蝉样耳鸣、夜啼盗汗。早期可见夜行步态不稳,伴有五迟。阴虚者伴有消瘦,烦躁夜啼,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者,面色苍白,声低气怯,易出虚汗,易患外感。
3.1.1.2 治则: 阴虚者,滋阴补肾,利窍聪耳;阳虚者,温肾助阳,利窍聪耳。
•3.1.1.2 方药 : 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熟地10g、淮山药12g、山臾肉6g、泽泻6g、丹皮6g、五味子10g、磁石15g(打碎)。另加石菖蒲10g、穿山甲3g。偏阳虚者,用补骨脂丸。熟地10g、当归10g、川芎6g、肉桂3g(后入)、补骨脂6g、葫芦巴3g、杜仲10g、菟丝子10g(包)、川椒3g、石菖蒲12g、白芷6g、白蒺藜10g。
•3.1.1.4 方解 :前方用六味地黄丸之熟地、山药、山臾肉、补肾阴,填髓海;以丹皮,泽泻除虚热、化湿浊;以五味子补肾纳气;磁石聪耳兼以潜阳降浊。后方用补骨脂、葫芦巴、杜仲、菟丝子填精益肾气,加肉桂、川椒温阳散寒,熟地、当归、川芎补血,石菖蒲、白芷、白蒺藜、辛温通窍、行气利耳,磁石聪耳、摄纳浮阳。
•3.1.2 脾虚气亏
•3.1.2.1 主证 : 耳聋耳鸣,遇劳则甚或蹲下立起时加重。耳内常有突然空豁或发凉的感觉。肢细而腹大,面色天然不泽。夜寐露晴,偏食厌食,唇甲色淡。本型属虚闭的范畴(包括缺铁性贫血者及缺钙患者)。
•3.1.2.2 治则: 升阳益气、开闭通窍。
•3.1.2.3 方药: 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蔓荆子6g、党参15g、黄芪15g、升麻1.5g、葛根15g、黄柏6g、白芍6g、甘草3g。
•3.1.2.4 方解: 党参、黄芪、甘草健脾益气升阳。伍以蔓荆子、升麻、葛根升举阳陷,黄柏滋肾生水,白芍敛阴和血,柴胡引药归经入耳脉,加菖蒲、磁石开窍聪耳。
•3.1.3 淤血阻窍
•3.1.3.1 主证 :外伤、产伤、跌扑致聋或耳聋日久,伴有外耳干裂鳞屑、结痂刺痒、舌紫暗或淤斑点,脉沉涩。
•3.1.3.2 治则: 行气活血通窍。
•3.1.3.3 方药 :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6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生姜3g、红枣7枚、麝香0.1g~0.15g(冲服或微煮)、老葱3根(切碎),黄酒适量。
•3.1.3.4 方解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红枣、生姜活血养血、滋养耳窍,麝香香窜配老葱、黄酒通窍,并增强上述诸药活血去淤之功。古书记载:本方善治久聋。
•3.2 传导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的诊断要点是:(1)根据病史;(2)听力检查;纯音曲线低频听力丧失明显,呈有低频到高频上升型曲线,最适阈范围较宽,平均听力丧失一般小于60分贝(HL),语言接受和词语辨别率及涉交指数较高。ERA80分贝(SPL)v波分化良好。声阻抗测听:呈低声频、鼓室曲线呈B型、C型或M型E型曲线可伴有明显负压,声反射延迟或正常。
•3.2.1 外邪侵袭
•3.2.1.1 主证 :起病急骤,耳内疼痛伴有耳聋、耳鸣、耳内发胀阻塞感,小儿频频用手指挖耳孔,疼痛逐渐加重牵制头脑,或鼓膜穿孔流脓液,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色红苔黄。耳部检查多见鼓膜充血呈暗红色,向外突,正常标志消失。本型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化脓性或卡他性中耳炎。
•3.2.1.2 治则 :疏风散邪、清肝利窍。
• 3.2.1.3 方药: 用银翘散加菊花、青藁、夏枯草。
•3.2.1.4 方解: 银翘散疏散风热之邪。菊花、青藁、夏枯草清疏肝胆、利耳窍。中耳积液(声阻抗B型曲线伴有负压严重)或流出脓水多者配以车前子、泽泻。热盛出现乳突(完骨)红肿压疼,口苦咽干,苔黄脉弦者加龙胆草、栀子,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力。
•3.2.2 脾虚湿盛
•3.2.2.1 主证: 耳道流水,久治不愈,流水量多清稀,鼓膜晦白或变厚。面萎消瘦,皮毛不泽,偏食厌食,舌淡苔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卡他性或化脓性中耳炎。
•3.2.2.2 治则 :健脾益气、祛湿利窍。
•3.2.2.3 方药 :用六君子汤加茵陈。
•3.2.2.4 方解: 茯苓、陈皮、白术、党参健脾益气除湿,半夏燥湿除痰,配以茵陈增强除湿作用,并防止湿邪热。
在耳聋的治疗全过程中,始终应当注意补肾药;磁石、菖蒲、蝉衣等聪耳开窍药;及苍术、葛根、黄精、川芎等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耳聋治疗有特殊疗效的耳聋治疗药的应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则是思维的大门。耳聋、耳鸣,就会隔断与世界的交流,由聋而致哑、由聋而致智力下降……据统计,全国患有耳聋、耳鸣、听觉障碍的人数已达到二亿九千万人,而且每年还有五百万人因药物、炎症等原因而加入这一行. 触目惊心呀!
.遇病要早治,不要讳怠疾医!
我特地向大家提供这份资料,以便大家对中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
|
生在这个世界上,头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向前走吧!多一分自信就多一分力量,多一份努力就多了一分到达成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