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Decent work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大意为“残疾人能有合适的工作”。近年来,政府和社会积极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他们的就业状况得到明显好转。这些有了工作的残疾人,从某种方面说是真正地实现了自立。但是在现实中,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仍存有不足,市残联有关人士说: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企业能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为他们打开一扇自立的门。
3年13万残疾人就业
推荐阅读
12万低保对象获物价补贴
弱市不要轻易抢反弹、补仓
网购化妆品多个心眼
黄屿一地块以14亿元出让
街道副主任上班炒股被查
浙C99888,50万元,成交!
据市残联的统计数据,近3年以来我市共累计实现残疾人就业人数达13.51万人,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全市仅残疾人扶贫脱贫基地就设立了118个,共安置残疾人599人,劳动辐射周边301户残疾人家庭。
这与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密切相关,国家政策以强制的方式给残疾人就业以扶持,无疑为残疾人的就业之路铲平了一道道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对保障残疾人就业做出了细致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部分企业存在偏见
政策落于现实并非没有问题,在我市用人接纳残疾员工的积极性并不高。在采访中,市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毛海伟坦言:“现在,部分企业对接纳残疾人仍有偏见,主动上门来招聘残疾人的企业并不多。”前几年市残联曾组织过两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但最终签订劳动合同的寥寥无几。
据《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在接纳残疾人员工大概可分为3个标准,残疾员工占在职职工总数25%以上的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而占1.5%为强制标准,低于1.5%的则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目前,我市使用残疾人员工达到25%以上的单位为数不多,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处在低于1.5%的状态,一些企业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聘用残疾员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用人单位接纳残疾员工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存在残疾人素质不高,劳动能力差的偏见。而表现积极的企业,除了奔着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外,还抱持着一种慈善的心态,认为残疾人确有才能能适应社会者寥寥无几。
残疾人同样能自立
与用人单位的惯性思维不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不少残疾人是能够适应很多岗位的。浙江恒博电气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的叶礼貌是个聋哑人,在厂里工作了七八年,如今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论技术他在厂里数一数二,所在的装搭车间现在缺了他都不行。
浙江德喜阀门有限公司的会计傅文文,虽然双脚行动不便,但她十分刻苦努力,自考大专毕业后考取了会计证,如今她正参加本科自考。
和他们一样,具备技能且勤劳刻苦的残疾人不在少数,如果用人单位能善用他们,将会是一大笔财富。
记者在和叶礼貌用笔交谈时,他写道:“我的技术会变好,我的理想会发展。”语句并不通顺,但能看出他渴望得到肯定的语气。这也是大多数残疾人所渴望的,也正是残疾人在就业上的空白。法律的强制与扶持带给他们的是保障,但全社会的尊重和公平对待是他们所更加需要的。这片空白需要大家一起改变观念来加以填补。
采访时间:11月29日
采访地点:洞头县杨文工业区
采访对象:浙江恒博电气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叶礼貌
上周,记者走进位于洞头县杨文工业园区的浙江恒博电气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车间内来回穿梭的工人有些在体态上与常人并不一样,有的身材矮小、有的神情呆滞。没错,这些工人有不少是残疾人。但当他们在工作台上或拼装、或敲打起来时,那熟练的模样马上与“残疾”二字脱离了关系。
叶礼貌是个聋哑人,是装配车间的骨干,车间里的最后一道程序都必须经由他的手。只见他将一个未成型的高压接地开关放到工作台上,扳动把手试一下看开关上下是否吻合,然后拿起木质大锤敲一下,再打量。他的动作非常细致,工作起来眼神十分专注。边上公司副总经理曾焕民打趣说:“不说看不出来他是残疾人吧?他可聪明了,技术学得快。”记者在纸上与他交谈了一会,问及“不会说话对找工作有影响吗?”,他很快写下这么一句话:“只要我的工艺(手艺)好,就不会有问题。”
这就是“恒博电气”给残疾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这里的残疾员工与正常员工有着相同的待遇、相同的发展机会。目前,“恒博电气”共有残疾员工76名,占全体员工的30%左右。谈到为何聘用这么多残疾员工时,该公司副总经理曾焕民说:“最初只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逐渐觉得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再后来发现不少残疾员工也很优秀。”现在厂里的仓库主管黄建平就是位残疾人,由于统筹与管理能力出众,便被提拔为仓库主管。记者卓文俊
采访时间:11月30日
采访地点:永嘉县瓯北镇浦二村
采访对象:浙江德喜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喜
因为先天性神经韧带收缩症,36岁的刘德喜注定无法低头。但是刘德喜也从没有向命运低头,如今他已是个年产值3千多万元的阀门厂老板。他形容自己的创业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16岁时,刘德喜从家里出来务工。拔过草,蹬过三轮车,卖过冰棒、水果、咸鱼……1991年,他攒了些钱,在永嘉瓯北镇花岙村开了间杂货店。
而真正体现刘德喜“实力”的是下面三件事。开了杂货店两三年后,他与别人合股,办了自己的第一个企业——玉清饮料厂。
没过几年,他又捣腾起水果农场。2001年,他倾注全部财力在永嘉上塘镇租了500多亩土地,创办了水果农场”。经过几年努力,如今这个农场已经能每年创收近百万元。
2004年,刘德喜又把目光转向阀门行业,决定投资小舅子办的阀门厂。当时为了带动残疾人就业,厂里特别招了13名残疾人。由此引出一段感人的故事——
刘德喜刚进阀门厂没多久,厂里几个股东就闹散伙,要他将厂子股份全部买下。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厂里的残疾员工来到他面前,他们掏出一笔钱递到他手上。“这是我们凑的钱,等厂子好了还给我们。”就冲这些残疾工人的热情,刘德喜把厂子接了下来。此后的两年里,不管公司的业绩亏损多严重,或是技术工人流失,都没有动摇刘德喜的决心。
如今,他的德喜阀门有限公司已步入正轨,成为年产值3千多万元的企业,厂里仅残疾员工就有30多人。他说:“残疾人并不比正常人差,我常跟残疾员工们讲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而要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实力。”厂里的员工说:“老板可努力了,经常早上六七点就到厂里上班。”正是这种不肯服输的劲加上不懈努力,才是刘德喜成功的原因。记者卓文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