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34|回复: 2

手语让我和儿子零距离(来自爱德网站)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839

帖子

83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39
发表于 2007-9-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语让我和儿子零距离
http://www.amityfoundation.org.cn/article/view376.aspx
2007年6月27日 作者:社会福利部 (聋人)戴蔓莉  阅读次数55

      我和爱人都是聋人,婚后我们有了一个儿子,他是健听的。从儿子出生到两周岁的两年时间里,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将儿子带大的。如今,儿子还有一个月就满七周岁,这七年间,儿子和所有孩子一样,像小树苗般不断成长,唯一不同的是,他成长的土壤是双语的。如今儿子聪明可爱,既可以用那张小嘴巴同公公婆婆、亲朋乡邻、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唧唧喳喳,又能够用他那双小手自如地向我们表达他的意愿、要求和情感,这一切都让作为聋人的我感到欣慰和有成就感。那么,我是怎样与儿子沟通的呢?
   儿子出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是个婴儿,他无法说,也不能理解。我作为聋人与儿子的沟通特别地困难,完全依赖父母,但我仍尽可能地与儿子多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当时想的只是想尽量培养与儿子之间的感情。这段时间我利用一切机会与儿子呆在一起,比如在父母帮助下给儿子洗澡,再辛苦再累也自己带儿子睡,等等。
   等儿子一周岁时,小家伙开始学会喊妈妈,也能分辨亲人了,但不太会说,在这时出于照顾儿子方便,我要求父母有意识地教儿子学一些手语词“妈妈”、“小便”“大便”等等。开始是分辨,问:妈妈呢?儿子能用食指向我指点,之后反复多次,儿子终于能用食指往鼻子一靠,来表达“妈妈”。让儿子学习用阿拉伯数字来打手语时,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开始他打“1”的手势都比较吃力,因为手指的协调力还不行。勉强过关后,教“2”时就费了很大的力气。一度束手无策。“2”的手势是由食指和中指直伸,其余的向手心合拢,可儿子打时却是五指直伸,需用另一手来辅助才勉强完成。由于他对打手语有一些感兴趣,这几个数字他终于能打得像模像样了。这个时期,儿子能看懂60个左右常用的手语,能打出50个左右常用的手语词来。
   三岁前后是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期间的儿子对学习手语特别有兴趣,喜欢看手语书,听我讲手语故事,或看手语故事光盘。儿子掌握的手语词汇越来越多,也能用手语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思想。有一次,儿子玩累了,用一个食指直伸往胸部一靠表示“我”的意思,接着用一个食指从胸部往外一甩表示“去或走或回家”的意思。有聋人朋友问:“爸爸呢?”儿子用手语表达时只有“有/上班/去”三个动作配以面部表情。还有一次我看见儿子捂着耳朵,就问:你捂着(耳朵)/(做)什么?儿子指着某个方向,用手语说:(指示方向)/鞭炮(自创的打法)/有(表情丰富)。接着又说:鞭炮/大/我/怕(自创的带丰富情感的手势)。可能由于表达或词汇量有限等原因,有时说话还不够连贯,常常用各种手势、动作、表情来辅助表达。比如儿子喜欢看我带回家的《双语教学实验》手语书,指着一张小鸡哭的图画,问我:小鸡/哭/什么?我借此机会随机用带有表情和体态语言的手语编了一个故事讲给他听。他看的很投入,而且很自然地随着我的表情变化而进行模仿。后来,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反复地看手语书和手语故事,百看不厌,还常常缠着我在空闲时间给他讲。有时我不耐烦,就说:妈妈不会讲话,说话不清楚,让爸爸给你讲。他撅着嘴,打手势说:“妈妈/手语/好,爸爸/手语/不好。”实际上,表情、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借此与外界(包括丧失听说能力者)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
   有了上面的基础,如今还不满四岁的儿子,已经能把他掌握的手语,与口语自如地进行转换,而且还会根据不同对象来选择使用哪种语言,和我及爱人他都是手语为主,不会打的手势则用口语或模仿或表情来表达。吃饭时,我夹着肉给儿子吃,儿子却用手语说:我不吃肉。吃肉/大(多)/猪/ 一样/吃、吃、吃/肚子(配以体态语言)爆炸(撑破了)/死(配以生动的体态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我捧腹大笑,而坐在一边的父母却面面相觑,不知所云。儿子随即用口语和公公婆婆说明,他们都笑了。天黑了,我要回自已前院的房间休息,儿子听了公婆的叮嘱,用手语告诉我:“晚上/外面(指示方向)/有/蛇(面部带有可怕的样子),你/去/看看/蛇/有没有?”
   类似我们这样情况的聋人夫妇的健听儿童,汉语口语的发展多数都是比较正常的,对于口语我们没有发言权。但是,儿子四年来手语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好的。现在来看正面的积极效果非常好。负面的效果应该是没有的。至于手语对儿子的智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积极影响,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事实是儿子很聪明的,在小伙伴中的确而且有一点儿号召力,他的口语手语发展比较平衡,和身为聋人的我感情亲密无隙。这是我们最欣慰的结果。
   行文至此,我想起自己曾经碰上的一个真实事例。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我曾接触过一对聋人夫妇,这对聋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育有二子。大儿子小时候跟身为听人的爷爷奶奶长大,口语发展很好,手语也相当不错。二儿子出生时,爷爷奶奶相继过世,他只能跟聋人父母一块生活,六岁以前,他掌握的手语堪称一个真正的聋人,但口语的发展却基本为零。他能用手语娴熟地与聋人交流,却不能说出简单的水果名字,六岁后,才在幼儿园老师和一些听人亲友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和发展口语,现在他的口语和正常孩子没有任何差别。开始的时候我不能明白这个现象,总担心这样的孩子口语发展会有问题。后来加入了爱德基金会的双语聋教育项目,挪威的语言学专家很好的解释了我的疑问,作为聋人家庭的听人孩子,他们只要生长在有声世界,他们的口语能力不会由于聋人父母而削弱,手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习得不会和第二语言的口语发生冲突,可以允许有时间先后。

   总之,从我儿子和这对聋人夫妇的儿子的语言发展等方面来看,他们有意无意地学习两种语言(手语和汉语口语),这些都和他们的自身条件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紧密的关系。只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语言示范),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模仿),给予充足的时间(练习),才会使孩子在语言发展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能让他们在人类社会中健康地成长,正常地生活,愉快地交流。

                                   后记                    社会福利部 吴安安
      聋人因为生活、工作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原因,相识相恋进而结合成家庭的相当普遍。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如此, 全世界也是如此。 在聋、听社会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大多数(约95%)的聋人出生在健听人家庭,而大多数的聋人夫妇拥有的又是健听的子女。在西方,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对聋人群体和文化的研究中,对爸妈是聋人的健听孩子和出生在健听家庭的聋孩子的成长过程作了很多的研究。研究发现聋人的健听子女从小就在聋人和听人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氛围中成长,穿梭在有声世界和寂静世界之间。而许多出生在健听人家庭的聋孩子,往往又是在家庭以外获得聋文化的熏陶。 他们是从社会上的其他聋人那里,一开始都是从聋校的聋人老师和与聋同学的交往中,学会聋人自然手语,获得聋文化。聋父母的聋子女成为了聋文化的核心或标志。
     在中国,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由于对手语的歧视和偏见,绝大部分的中国聋人都将自己的健听孩子交给孩子的健听祖父母来抚育。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很多聋人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健听的孩子。 他们不愿意教自己的健听孩子手语,担心和孩子用手语交流会影响孩子口语的发展。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个误区。根据语言学的理论,一个人可以学习两种语言从而成为双语者。而两种语言的发展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先后的。 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它们是没有贵贱之分。 所以在国外,聋人父母都是自己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无论他们孩子是聋的还是健听的。因为这是他们做父母的权力,也是孩子需要父母的权利。 在这些发达国家,至今还没有研究表明,聋爸妈抚养的健听的孩子长大后有口语语言发展问题。
     通过爱德中挪双语聋教育项目,我们有幸认识了我们身边很多的聋人朋友,戴曼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2003年加入双语聋教育项目任双语学前班的老师,于今年开始在爱德基金会工作。 她和其他聋人老师一样在项目上学习到了很多聋教育,手语语言学和聋文化方面的知识,并随着项目的发展而进步和成长。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少了自卑,多了自信。他们有了作为聋人的身份认同和自豪感。 这是我们双语聋教育项目的成果之一。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戴老师在自己照顾孩子,与孩子进行手语交流与沟通的体会。 她这样做对孩子不管是从感情交流和培养方面,还是从健听儿童的智力刺激、思维发展等方面来看,都是有益的。双语的土壤让孩子生长在有声世界的同时也真实地走进了聋人的世界,和聋人父母亲密无间。
聋听交流,手语搭桥。

1

主题

61

帖子

63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63
发表于 2007-10-1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也很需要读这种文章,想了解听人父母怎样与听障孩子生活的事例不论在哪里都会找到很多很多。
但是,聋父母的听人儿女的情况却是非常很少见了,谢谢。

12

主题

145

帖子

147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147
发表于 2007-10-1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获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4-22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