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女夏晶:渴望有个家
她是一个38岁的女人,但是命运似乎对她很不公,五岁时,一场病让她成了聋儿,她的世界从此无声;
但是她并没有屈从于命运,她想活得精彩,在上海读聋校时,还上过《人民日报》。毕业回到大连后,更是自立自强,靠着裱画技术在大连闯出了名堂,在大连聋人协会里,她是大家称赞的好姑娘;
然而,一场跨越西安、大连两地的婚姻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搁浅了,儿子刚出满月,她就被丈夫一家人送回了大连;
如今,儿子已经4岁半了,她也从失败婚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虽然已经快40岁的人了,但她要活得更精彩。
文/本报记者 鹏鹏
上过《人民日报》的聋女
坐在夏晶的办公室里,记者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虽然近40年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夏晶看人的目光依然透着善良和亲切。
采访的时候,夏晶的爸爸夏老先生也在,他对记者说:“我这个女儿,从小就听不到声音,但她很坚强。”原来,夏晶1969年生在大连,不满一岁时,被夏老先生的小姨两口子带到了上海。“因为小姨没有孩子,又很喜欢夏晶,再加上上世纪60年代的人工作是第一位的,所以就觉得孩子被带到上海肯定要比在大连条件好。”就这样,夏晶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
夏老先生记得,就在夏晶五岁那年,他们到上海看夏晶时就发现她说话不是很利索,听力也不行,“一般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流利地说话了。”夏先生就带着夏晶去了医院,大夫检查完说,可能是生病引起的神经性耳聋,当时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治愈这种病。面对着女儿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声音的事实,夏先生一时不能接受,为什么不幸就会落到女儿的身上,一个五岁的孩子就要在无声的世界里走过人生。
夏晶最后留在了上海,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上了上海聋校。夏晶一直就是个优秀的孩子,记得有一次,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到上海聋校去采访,聋校找了一些优秀的孩子展示了聋儿们真实的学习生活情景,后来,这组报道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夏晶的照片还上了《人民日报》呢。
于植元教授为她指路
1979年,夏晶被父母接回大连。夏晶用简单的话配合着手势告诉记者说,她是在大连聋哑学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和很多聋哑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她最初被分配到福利厂工作。
夏晶的爸爸原来在大连铁道学院工作,与于植元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于教授到夏先生家去吃饭,看到夏晶在家,就问她工作怎么样?夏晶表示还可以,能自食其力。于教授就说:“人要想自食其力,就要有一技之长,学门手艺到了什么年代都饿不死。大连的书画氛围不错,你是女孩,心细又肯琢磨,不如学习裱画吧,一定错不了。”
于是,夏晶先后师从杜洪玲师傅、关有昆师傅学习裱画技术。经过了几年,夏晶的活干得越来越出色,就连于植元教授有时也来找夏晶裱画。夏晶裱画很细致,有时送来的画有些残损,她还能根据画的颜色、字迹的深浅进行修补,慢慢地她开始迷上了修画、补画,这可比裱画赚钱。夏晶自立自强的事让很多人都佩服。
西安才子千里求姻缘
2001年,一直很喜欢夏晶的邹阿姨给夏晶介绍了一个对象,叫陈华西(化名),也是个听力残疾的聋人,在西安一所聋哑学校任教,毕业于长春大学特训班,文采了得,而且英文写作能力很好,父母也是大学教授。
在邹阿姨的牵线下,陈华西来到了大连,对夏晶一见钟情。夏晶拿出了当年陈华西写给她的情书给记者看,在信中,陈华西说:“初遇夏晶,就觉得你是很好的人,我们俩只要努力,一定能有个很好的未来。”
陈华西写来的信感情很热烈,他所表现出来的才华打动了夏晶。 2001年年末,夏晶和陈华西在大连登记后,要去西安办婚礼,“本来是要在大连结的,但是陈华西说,他93岁的姥姥看着他长大,一定要让姥姥亲眼看见外孙结婚,于是我们就回西安办了。”临行前,夏老先生给了女儿女婿共3万元钱,而这些年夏晶做裱画生意赚的十余万元钱,夏老先生征求了女儿的意见,等他们回大连定居才会给他们。
不能挣钱的她成了丈夫眼中的负担
到了西安,并没有夏晶想象中的婚礼,陈家只给他们小夫妻5000元钱办婚礼。但夏晶并没有计较,婚后,两个人过起了和美的小日子。
“一开始,我们打算把华西调到大连工作,所以我一直没有找工作,再加上西安很少有人裱画,我会的裱画技术也用不上,一直在家呆着。后来,华西一直放不下西安的工作,回大连的事就搁下了。不久,我发现我怀孕了。”就在夏晶怀孕六七个月的时候,陈华西有一次去美国交流的机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去了美国,顺路把妻子送回大连待产。夏晶没想到,她与陈华西的婚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裂痕。
“陈华西从美国回来后来大连看我,没过几天,他就回西安上班了,而我依然留在大连待产。由于华西走得匆忙,留下了一些从美国带回的资料要我帮他邮回西安,在整理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意外发现了一封他与他父亲用英文写的信,在信中陈父说‘看来事件跟一开始想得不一样,现在看来,夏成了一个负担,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看了这封信,夏晶有些呆了,原来在陈家人眼中,她已经是个负担了。
直到夏晶生产,陈华西一直也没来看望妻子。2002年年末,夏晶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乐坏了双方的老人,陈母特地从陕西赶来大连,要带儿媳和孙子一起回西安过春节。怕影响孩子的听力,陈母决定坐火车回西安。
丈夫打官司说她骗婚讨要十万赔偿
长途跋涉回到婆家,思念丈夫的夏晶原以为第一眼就能见到陈华西,可是,陈华西却说有工作留在了学校。产后的夏晶得了产后忧郁症,想家的夏晶给父亲打电话哭诉。生气的夏爸爸把电话打到了陈华西的学校,通过校领导质问陈华西有什么要紧的工作比刚生产的老婆还要重要?陈华西火了,回到家把气撒到了夏晶身上。
就在这时,夏晶的公公婆婆突然觉得小孙子的听力有问题,就对夏晶说:“我儿子是7岁发高烧才聋的,并不是先天的,如果孩子耳朵有问题,一定是你造成的,谁知道你是不是先天就有问题。”
儿子刚满月不久,夏晶母子被陈华西送回了大连。时隔4年多,夏晶依然记得那次机场送别留给她的伤痛:“一路上,他什么也没说,我抱着儿子流眼泪,到了机场,他说钱不够买机票,借走了我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我是身无分文地回到大连的。”
回来没多久,陈华西在大连沙河口区法院提起离婚,“以儿子耳聋是我造成的为由,起诉我骗婚,要求十万元的赔偿。”夏晶说。
陈华西提出离婚时,他们的孩子还没满周岁。现在夏晶的儿子已经4岁半了,在沙河口区的一所幼儿园上学,长得聪明可爱。
4年来,在父母和大姐的帮助下,夏晶走过了一个离婚女人痛苦的时期,夏晶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之余还会做做裱画的事。夏爸爸说:“我们做父母的都已经70多岁了,我们真的希望她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和许许多多女人一样,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好好地享受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