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通气孔构造对堵耳效应的影响
--------------------------------------------------------------------------------
www.chineseaudiology.com 海外快读 2006年6月5日
当前的研究在将两种可能影响因素降至最低时,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再次分析了通气孔直径对堵耳效应(OE)的影响。研究中对九名以高频听损为主的听力损伤患者进行了评估,并使用激光制壳技术制作了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机壳。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机壳与耳道之间的缝隙。在研究过程中通气孔的尺寸被系统地改变。患者持续发/i/音5秒, 真耳堵耳响应则由一个能将频率平均且根据不同受试者定制的程序来测试,以减少响应的可变性。患者们也重复了习语"Baby Jeannie is teeny tiny",并对他们自己的声音进行了自评。结果显示当通气孔直径改变时,堵耳效应的客观指标以及主观评价都出现相应的系统变化。此外,研究中还发现主观评价和客观堵耳效应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中国听力学海外编辑)
下面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讨论堵耳效应的影响 ::
现在大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讨论吧?或是验配师们拿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右边配的助听器)
同时附上我的主观感受,就是:
1.自己说话尤其自己说恩恩的时候,就是闭上嘴用鼻孔发声的时候震。(不太吵的地方)
2.在寝室还有教室里自己说话还是震,就象是自己说话在麦克风与鼓膜之间打转似的,先震进而变响了,我只能在说话的时候一但出现响了,就得立刻打住。
3.晚上我看书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就是当我用手碰到助听器的时候就怎么说也不震也不响了,可是手一但离开就又震响了,或是用手搁着肉或助听器附近只要抵住了助听器,这样就不响也不震了!
4.总结:我感觉可能是声音在麦克风与鼓膜之间打转,或是嘴里的声音通过骨骼传到助听器被它给放大了,也可能是放大的声音通过骨骼又传回给助听器又给放大了,当用手抵着他的时候这种问题就解决了。是不是堵耳效应啊?怎么解决呢?
不是说,低频低于40才存在堵耳效应吗?我的是不是堵耳效应呢?
[fly]欢迎讨论---怎么办?[/f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