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学术规范重建来解决 王宇澄和王正敏的纷争,更多地使中国学术界面对了学术规范的历史遗留问题。“国内应该尽快建立起严格的学术规范,认真梳理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哪些问题是该历史对待,哪些问题是必须严格查处,必须有一个界定,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成熟社会应该有一套成熟的学术评判机制。这类高度专业化研究领域的问题不断在媒体上以泛道德的眼光翻炒各种似是而非的证据,形成全民大会般的公审,并不合适。”一位医学界的著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上世纪80年代法律的缺失导致学术规范不够严格
据一位法学界的教授介绍,严格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王宇澄举报的关于王正敏出版的书中图片侵权并不成立。因为我国是1992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而我们国家第一部著作权法在1990年9月出台,1991年6月开始实施。最新的著作权法2001年出台。但王正敏院士被举报抄袭的那本《耳显微外科》出版时间是1989年,“在此前,学术界和法律界对于著作权和知识版权的认识以及界定,和现在有一些不同之处。”
至于复旦大学的学术规范,直到2004年才第一次正式出台。据耳鼻咽喉科医院的一位医生称,王正敏的三本专著作者的标注都不一样,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过去30年来学术规范的不断成熟——第一本《耳显微外科》,标注是“王正敏编著”,第二本《颅底外科学》写的是王正敏主编,而第三本《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才是写的王正敏著。“这说明了学术规范建设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到现在也没有停止。如果纯粹是学术举报,那么这样的案例其实是有助于学术进步的。”
“其实大学很多理工科院系资料室里的资料过去完全是翻印过来的,按照现在的著作权法来看,都是违法的。”某985高校电子工程系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
“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整个学术界面临的是重建,当时整个学术重建的需求之迫切使得学术规范之类的问题都来不及进入学界的视野”,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就像一个饥饿了太久的人,只要先填饱肚子,至于食物是不是健康,烧的方式是不是符合营养学标准,根本还来不及讨论。国内的学术界与国外学术界的发展几乎有百余年的差距。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能力、研究范式都尚未进入现代社会,如果以现在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来考察当时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其中既有学理上的错误,也有学术规范的不当甚至是严重错误。”
学术规范是从根本上保障学术继承和学术创新的实质规范问题。但即便是现在,国内的学术规范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研究者长期以来没有对所引资料做注释的习惯,因此注释五花八门,要么该注不注,要么是一些研究者把一些不适合公开标注的信息列入到注释中去了。
现在关于学术规范只能算是国内学术界在某些方面基本达成了一致——凡是学术研究成果,一定要交待前人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研究的新意所在;一定要对文内直接或间接引文进行注释说明。这位学者告诉记者:“虽然还不够,但是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学术不规范和学术不端应有严格界定
其实学术不端和学术规范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此次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内部也进行过几次争论才达成一致。
据复旦大学介绍,该校在2004年前后出台了学术规范的要求,当时对学术规范的定义有8点,但把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不规范的行为混为一谈了。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陆续修改。
2012年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一共处理了16个学术规范举报,2013年处理了12起学术规范案件。
现在学术委员会认为,学术不端应该涉及两点,“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和“伪造、篡改数据、图片和文献,或者捏造事实”。按照2012年人社部的《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来确定学术不端行为。
去年10月15日,校学术委员会通过《复旦大学学术规范》,今年1月6日,校长办公会议正式批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实施条例》。
关乎学术标准的判定问题,不少学者认为,这应交由学术界自身以及各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业者。“国际上许多科学领域的是非,几十年官司打下来还没有一个明确结果,怎么可以就用几天到几个月时间,由外行判断来加以审判?”
王正敏的论文出现这样的情况,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虽然有不规范不当之处,但不至于上升到学术道德层面。科学研究包括学术规范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给科研的进步充裕时间,不应以今日的学术规范要求去审视当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院长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