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第63楼地狱无声于2010-04-16 10:50发表的 :
电子耳蜗这个产品性能这个东西.最麻烦的.
首先手术的对象不同,听力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他的效果就会没有可对比性.比如汽车可以让同一个人试驾,然后让同一个测试体作出客观评价.耳蜗就不可以.在说美国FDA对于耳蜗的审批也是主要考虑安全,至于效果也没有太大的办法测试,因为没有可以用的标准.就象药物你说有的人一天就有效果了,有的人2天才有起色,有的人干脆就没有效果.如何鉴定啊!
至于厂家宣传的性能,一般没有行业标准,也是按自己公司的测试数据来说明,比如美国ABC说他有120个通道,那我问你,你怎么看,外行看,很强大,内行看问题多多,如果他玩擦边球,说我们体外机有120个声音处理通道,他说的没有错啊.如果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电极长度本来就那么长,如果严格来说应该在电极上有120个电极点,才能做到120通道的.匹配目前我知道的最多也有24个电极点,电极点的难度很大,因为电极点相互靠得太近就会形成电容性干扰.导致电极故障.我做个比喻,一个工厂只有24个工作台,只能24工人同时工作,可是工厂有120个员工.请问有几个可以正常上班啊.我不能说ABC说的不对,他是有120个通道.但是你觉得有意义吗?天籁大哥,你是助听器专家,难道你忘记了斯达克1995年走的22通道案例,相信你不会忘记把.现在过去了10多年了,到今天最后很多专家怎么说,四个通道基本够用了.当年怎么没有人说啊!,真正有多少人感受的出22通道的变化,做多作为一个卖点,行业的专家们也都知道,不会给你建议,他们比我更清楚,就是不想得罪人.名人怎么来的就是谁都不得罪.关于高刺激也是一样的,就象一台电视机你的刷新频率,高出人的眼睛可承受的范围,其实再意义就不大了,眼睛感受不出来,最多作为一个技术卖点.只是浪费点电,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用.没有这个功能啊.
嘿嘿,无声老弟,俺看好知道这个情况,给你显摆一下:
美国人工耳蜗的120通道,全称是虚拟120通道。为什么说是虚拟的呢,无声老弟说得很清楚,不可能在有限的植入部位安放过多的电极,即使安放也没有多少意义。所谓的120通道,事实上是在植入的16个通道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我们知道,16个电极全部打开后,在植入的耳蜗内有16个刺激点,一般情况下,全部打开后,这16个通道就够用了。可是,技术在进步,高速的电子处理芯片问世,使处理更多的声音成为现实,那好,我们看:这16个电极之间总共有15个区间,每一个区间的电流刺激信号是不相同的,在这每一个区间的电位差,在详细分成8个电位区段,分别处理,这样处理过的声音更加接近于正常的声音,这样来说,15x8=120,由原来处理的16个通道的信息,增加到处理120个通道的信息,比原来的处理能力提高了将近8倍。从本人使用的2年多来,效果来说还是满意的。那么更换到原来的声音处理策略后,自己就觉得不习惯了,声音的质量方面感觉差的好多。
所以我觉得,技术提高固然可喜,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语言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才是人工耳蜗公司售后方面的主攻方向。这个期望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作为本楼结论送给你: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个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