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中国听力学网站原创 发表时间:2009-3-3
2008年在人们的记忆里,将永远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一年,历史的进程将会客观地评估过去这一年的成败盛荣。不过,当我们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依然清晰可见之时,盘点我们的记忆、回味我们的体验、编码我们的新知,至少在历史的时间点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别的行业一样,在过去的一年里,听力学学科和相关行业也伴随着年初雪灾突发,到岁末的金融风暴呼啸而依然强盛,展示出学科成长的喜悦和期待即将收获的冲动。
盘点2008年听力学,我们看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届主席团中听力残疾代表占了14%,比上届大幅度提高。听障人士在国家决策机构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重用、人工耳蜗使用者去年出现巨大增长、中文言语测听在听力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得到迅速推广、许多崭新的科研成果、频繁的学术交流和逐渐普及的听力教育,充分表明了在过去这个不平凡的一年里,听力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医学边缘学科和听力学相关的行业同样经历了许多值得关注和记忆的事件。
中国听力学网站从2005年“爱耳日”开始首次评选中国听力学发展的重大新闻事件和发展趋势。2009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中国听力学网站的评委,最终评选出“2008年中国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并在第十届全国“爱耳日”推出:听力残疾代表在国家决策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中文言语测听材料的标准化和临床应用进入实质性发展;中国人工耳蜗植入进入一个新高峰;中国率先开始耳鸣临床测试以及生活噪音和听力保护。
这五大趋势分别在政治、市场、技术和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中国听力学发展的特点和方向,既是全球听力学拓展的一个部分,更具有丰富的中国色彩。2008年中国听力学的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中国听力学发展不再是对国外学科的简单地引进和模仿,而凸显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展空间。2008年中国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也是对未来听力学发展态势的预测。
一、听力残疾代表在国家决策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听障人士的国家,除了继续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增加对听力康复和耳聋预防的投入外,近年来,还鼓励听障人士积极参与国家在残疾人事业的建设。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11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共126人,张海迪当选为残联主席,王新宪为残联理事长,而上届主席邓朴方为残联名誉主席。本届主席团中听力残疾委员的比例和上届相比,有了大幅度增加。第四届主席团共有95人,其中听力残疾代表7人,占总数7%;2008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126名委员中,有18人是听力残疾委员,提升到14%,比往届听残委员增加一倍。这充分说明在中国8300万残疾人中,总数排在第二的听力残疾人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凸显,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对听力残疾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听力残疾人有望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预防听力损失、提高听力康复质量、普及助听器等听力康复器械的使用和科学地开展听力残疾研究等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第一次“爱耳日”活动便是由这些关心听力残疾人士的政协委员创立的。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政协大会上,当时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委员张海迪和万选蓉、张汉夫等16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建议确立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随后卫生部、教育部等10部委对该提案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进行调查论证,最后确立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自此,“爱耳日”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听力保健活动,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我们希望拥有更多听力残疾代表的中国残联在未来的时间,为全国听障人士争取更大的政治和经济支持,将中国的听力康复和预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鉴于此,中国听力学网将这个重要的政治发展评选为2008年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之一。
二、中文言语测听材料的标准化和临床应用进入实质性发展
言语测试是临床听力测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和纯音测听相比,言语测试不仅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对测试设备的要求,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中文标准词表和相应的工具。由于中国人口众多,56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和地区方言,比如汉藏语系(如中文、藏语、景颇语、彝语、苗语、壮语等)、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等,因此有必要建立标准中文言语测听词表。其实,中文言语词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当时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王一提出中国的语言测听词表“语言检查听力的语汇”,这是我国首次对言语和听觉之间关系的研究。随后在1963年,蔡宣猷提出的“言语测听法”,应该是建国以后最早报导的中文言语测听规范。当时蔡宣猷录制了2张含50个扬扬格词的音位平衡的双音节表。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中文言语测试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又重新开始。随着大规模的听力测试开展和满足听力保健的需求,为了更准确和有效地推广中文言语测试,我们亟需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中文言语测听材料和相关工具。
2008年,中文言语材料的选择、研究、和临床试验进入一个实质性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在国内近十个主要耳科学、听力言语和语言研究的核心期刊上,至少有30篇主要学术论文,发表了涉及中文言语测试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言语词表材料的选择标准,到言语测听工具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的评估;从中文言语测试在噪音环境下的应用,到对正常儿童单音节词语音发展状况调查等;这些结果显示出中文言语材料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在去年首届中文言语测听高端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从事中文言语测听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目前研究状态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和讨论,一致同意应首先实现中文普通话扬扬格词表和单音节字表的标准化,并在全国推广言语测听方法的标准化。这是中国听力学言语测听材料进入临床使用的关键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听力学网评委根据读者的提议,一致同意将中文言语测听材料的标准化和临床应用研究评选为2008年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之一。
三、中国人工耳蜗植入进入一个新高峰
人工耳蜗作为一种植入性的新型生物医学装置,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技术改进,已经被证明是帮助极重度听损患者重新听到声音一种有效的听力康复器械。目前全球至少有15万患者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从1995年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人工耳蜗手术起,人工耳蜗在中国的推广使用经历了一个缓慢但是持续的发展过程。从人工耳蜗的国家准许,到对实施耳蜗植入手术医生的长期培训;从人工耳蜗植入流程的规范,到对接受人工耳蜗患者的系统康复训练;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众多患者亲身感受;从中国的角度证明了人工耳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政府已经将人工耳蜗的植入的作为《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在2015年中国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08年人工耳蜗在中国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开始到2008年,中国已经成功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超过6000例,仅2008年估计便有1000多名患者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在2008年,仅澳大利亚人工耳蜗一家公司便向中国提供了700台由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先生捐献的人工耳蜗。中国人工耳蜗市场无疑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一个。澳大利亚科利耳人工耳蜗公司在其2008年年报中明确指出:其亚太地区20%的巨幅增长动力完全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2008年底,据统计,中国至少有40家医院具备植入人工耳蜗的能力,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训练系统已经在中国各省市初步形成。第一批人工耳蜗听觉会话康复训练师也在2008年完成学业,开始为众多的耳蜗植入者提供系统的康复培训和指导。
2008年中国人工耳蜗发展趋势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内本土企业不甘冷落,也开始高调进入中国人工耳蜗研发领域。其中不乏在境内外上市的大型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充分调研,2008年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决定投资5000万元,希望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听觉医学研究所及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人工耳蜗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中国的人工耳蜗,并将其定为提高公司未来的投资收益,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项目。
人工耳蜗在中国的用户市场、商业领域和科研方面的耀眼发展,使得中国听力学网评委一致同意将其选为2008年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之一。
四、中国率先开始耳鸣临床测试
根据耳鸣的流行病学数据,中国至少有1300万耳鸣患者亟需诊断和治疗。其中700万患者的耳鸣已经成为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的重病。但是,由于耳鸣诊断和治疗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耳鸣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技术尚待明确,许多耳鸣患者无处求医,处在边缘状况。近年来,国内开始引进象习服治疗这种已在国外推广的耳鸣治疗方法和临床诊断技术。其中对耳鸣诊断研究尤其重要。耳鸣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如何准确界定耳鸣的临床特征是听力学研究的难题之一,评委注意到在2008年,国内耳鸣诊断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申请和授权的耳鸣诊断技术的专利便有20多项,根据这些专利研发出的耳鸣诊断设备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进入临床使用。目前,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这些设备为近70000名耳鸣患者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中国率先在这个领域研制出基于数字科学的诊断设备,开始填补耳鸣诊断的空白,并显示出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因此,中国听力学网的评委一致同意将耳鸣诊断技术发展作为2008年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之一。
五、生活噪音和听力保护
工业噪音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这是已知事实。对此中国早已出台了相关法规,比如《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但是生活噪音对听力的影响及其危害已经开始引起社会和专家的关注。生活噪音,有时也被称为非职业噪音。主要由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娱乐活动产生。所以生活噪音产生的影响和范围远远大于职业噪音。生活噪音是社会物资文明化的高度发达结果,是现代科技给人类文明创造巨大效益同时,给社会遗留的副作用。现已经证明各种生活噪音能给人类脆弱的听觉系统造成致命性的危害,现代数字音乐播放器便是最明显的例子。象iPod这类MP3播放器的最高音量可以达到120 dBSPL,其声音强度甚至超过一些常见的工业设备发出的噪声。
本次活动的评委注意到在2008年,在各种听力保健活动中,宣传生活噪音的危害、提倡相应的听力保护措施的呼声最强,效果也是最明显的。这是和过去三年“爱耳日”努力分不开的:2006年“爱耳日”的主题“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明确指出生活噪音对听力的潜在危害性;在这个基础上,2007年直接将社会的关注点转向青少年这个受生活噪音影响最大的特殊人群,提出“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的口号;到了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的主题鲜明指出,保护听力才能欣赏有声世界的魅力,降低生活噪音对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参与百年难遇的奥运盛典。2008年,奥运会期间实施的噪音控制,为社会创造了一个虽然短暂,但却十分有效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静音试验。在这个意义上,2008年,我们在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亲身感受了声音适度的美妙和噪音过度的危害。
2008年,生活噪音的潜在危害通过大量的学术研究结果报道,通过广泛的大众媒体深入地教育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听力学网评委注意到在2008年,听力保护的宣传不是仅仅局限在学术团体、新闻界和卫生系统内部,中央和各级政府也积极参与,利用行政手段颁发了一系列基于科学技术的生活噪音控制和防治的法律法规,保证从源头降低生活噪音,加强对青少年听力保护。鉴于此,评委很高兴地看到这种趋势在2008年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潮流,势必对未来中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评委一致同意将其选为2008年中国听力学学科和行业的五大发展趋势之一。
最后,需要指出以上评选出的2008年中国听力学学科和行业五大发展趋势是我们盘点中国听力学的一个尝试,是听力学网评委共同分析得出的评论和意见,不代表整个学界的观点,仅供参考。我们诚挚希望广大读者从这五大趋势出发,挖掘更多、更重要的中国听力学发展方向和特点,并和我们一起分享。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