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中间主要结论简短贴出来并翻译出:
外国人选择助听器时,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排序:
1.数字信号处理2.声反馈消除3.降噪4.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5.方向性麦克风能在全向性和指向性之间自动切换6.多种聆听场景(安静、噪音、音乐,等等)7.T档电感线圈8.在6000Hz以上的高频响应及增益。8.使用数据记录9.安装了方向性麦克风10.带有FM系统11.音量可以调节12.与蓝牙通讯设备接入
中国的有几千万至几亿的听力受损者,他们都需要佩戴合适的助听器。遗憾的是,这些理应受到社会重视的人,在选购助听器上处于几乎处于一种消费知识混乱懵懂的状态。这是巨大的不幸。不幸的来源是: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没有有效在助听器知识进行科学的引导,作为负起科学知识传播的责任的科学机构也没有尽力履行自己的任务,而作为销售方的外籍厂商也没有义务去以一个没有利益牵扯的第三方的形象去公正地普及助听器知识,因而助听器厂商和验配师会根据自己的销售策略调整助听器知识介绍和引导。
听力学科学知识的传播流程是:1.科学家,2.大厂商的高层次技术研究人员,3.大厂商的高级培训师,4.外厂商聘用的中国本土培训师,5.接受本土培训师知识培训的中方验配师(大家经常面对的,但还有大量验配师未接受全面正规的的培训),6.广大的听力损失者(终端用户)。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传播的第5个层次的中方验配师,由于厂商争夺市场的需要,往往会放低销售商及验配师的进入门槛,并放低对验配师的技能培训和考核;而同样,为了自己店面的销量和利润,大量验配师会放低自己公正、公德的内心道德门槛。
本文里,我仅从知识传播的最高流程——“1.科学家”的原文进行助听器知识的普及。并保证所有的观点均有实事证据参考,并公开其来源。
下文来自美国听力学会的会刊,由Earl E. Johnson撰写。 (见附件,由于太大,分成两个压缩包)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家的理性光辉、慈善家的仁慈爱心,是听友们获救的根源。cqztq@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