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万红霞(高邮特殊教育学校)
年龄:17岁
愿望:有足够的绘画工具和书籍
记者去采访时,万红霞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素描,记者看不出她是一名聋哑儿童。她今年的目标是考上一所美术专业的大专。
万红霞,高邮市荷花塘特校聋部九年级学生,家住高邮市龙奔三新村万庄组,出生没多久便因生病后使用药物致聋。父母平时靠种地、打短工维持一家生计。从小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万红霞直到9岁才上学。
万红霞特别喜欢画画,并渐渐在学校、市里的绘画比赛中崭露头角,老师也正重点培养她。但学画画需要大量的纸张、笔和颜料,美术参考书籍的价格更是贵得惊人,家里的条件很难满足她的学习需要。她十分渴望能与其他同学一样,拥有一些绘画方面的书籍和足够的纸张、笔和颜料,通过老师翻译,万红霞告诉记者:“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条件,我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另外,万红霞还是校舞蹈队队员,她参与的舞蹈《无言的心声》曾获得扬州市中小学生优秀舞蹈比赛一等获,并多次参加高邮市级重大活动演出。
姓名:王宝根
年龄:55岁
愿望:拥有一台电视机
“170cm的个子还不足50公斤。”王宝根的弟弟王新民这样描述。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没见到王宝根,王新民说他吃完中饭就出去了,“和家里人没有什么话题,谈不起来。”
通过王宝根的残疾证,记者得知他是听力一级残疾。现年55岁的王宝根去年上半年跟妻子离婚了,每个月200元的低保金也被前妻领走,几乎生活不能自理。为照顾哥哥的生活起居,中风引起半身不遂的王新民三个月前带着家人搬过来与哥哥住。王新民说,当时王宝根家煤气罐没气,水也断了,每天只能用火锅煮点青菜吃,家里乱成一团,王宝根出门连门都不会锁。
可王新民家境也不好,儿子在上大学,妻子下岗,靠每天在家叠“元宝”过活。更让王新民烦心的是,王宝根每天除了吃饭在家,几乎足不归户,他担心哥哥再这样下去会在外面闯祸。据王新民观察,王宝根很喜欢看电视,经常在外面盯着人家的电视一动不动,“要是家里有台电视,就能将哥哥的心拴在家里了。” 本报爱心记者 刘昌云
助听器和自行车都有了
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读者在某自行车专卖店买了一辆自行车,希望记者去替袁斌代领;读者刘予说家里有副12岁男孩的耳道式助听器,愿捐给需要的求助者;另有爱心读者表示愿意出资为蒋骏购买刻纸工具。此外,截至昨天共有20余名读者致电本报96496呼叫中心,愿意为本报已经刊登的3位求助者捐款或赠物,帮助他们圆梦。
“扶助行动”
有了捐赠账号
本报“扶助行动”已连续推出《13岁杨琳希望有只助听器》和《“我想有辆自行车”》两篇报道,并将把这项行动长期坚持下去。
昨天,应爱心读者要求,市红十字会为本报“扶助行动”提供了捐赠账号,今起接受爱心读者的爱心捐款。账户如下:扬州市红十字会,捐赠账号20109024121,开户行:扬州市商业银行甘泉支行;如果通过邮局汇款,可直接将捐款汇到市红十字会办公室。需提醒爱心读者的是,在转账或汇款时,请注明“《扬州晚报》‘扶助行动’爱心捐款”,并尽量注明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本报记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