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72|回复: 2

转:聋人学语文的几点注意

[复制链接]

417

主题

5492

帖子

5494

积分

钻石会员

有了聋人在线才会精彩!

积分
5494

助人为乐奖

发表于 2007-11-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三叶草

  由于工作需要,偶尔和一些听人进行笔谈。在这里有人看了题目肯定会认为文笔功底好和手谈(打手势)好是两回事。
  其实基础是同一调。即使文笔功底好的聋人,用词也是千篇一律,象“再创辉煌”、“与时俱进”,耳朵快听烂了,反胃。交流技巧(手谈)不会好到哪里去了,即使有例外,也不是更好。国内手语族聋人群体有不成文的数百年来已默许了的观念,北豪狂南细腻。难怪南人了,和风细雨的手腕翻动,面对北人近乎粗鲁的手势,经常答非所问,或打断难以接连,更不幸的是被训斥”南人多狡“。是没自信,还是傲视凌人?我看是缺少语言基本功和交流素养的训练。
  手语是视觉系统语言。我去北京,有幸目睹了梅芙生老师的手谈。他的围众大多数是手语族聋人。一大批人的手都象林林总总的森林似的。那老师看得快,对答如流,形象生动,不曾生硬停顿动。
  网上常见几个聋人朋友,好争论,斗嘴皮子,打口水仗,有的写起来挺流利,主题未偏离,思路清晰。看聊天,有些聋人更是整个侃爷。网上众生相,有的泡久了便成了精。有的人为了与另一个众人追棒的”侃神“一比高低,口述自传中花了大把时间炫耀自己或假装虚心送高帽,嘴都斗烂了,何况普通老百姓。
  不久前听说教育界里研究特教的专家们在双语小组讨论时,争论之激烈,以至于破口攻击人身,旁人不得不三缄其口。一小小网站,几个聋人不知为何事,相互斗嘴,写贴拍砖,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一边诉苦昭冤,一边斥为扒粪,讲不通,两派有些人老死不往来,更不好的是多了偏见带了主观臆测,认为对方某人心怀鬼胎。
  我曾在残联陪同为某公司招募聋人职员,我发现,99% 的聋人申请者不会写自荐信,不用说单位登记表格。这些入选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见工,如何着装,如何笔谈。这绝对不只是经验不足。
  中国聋人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为聋哑学校根本不教授语言交流技巧。你也许会说,”语文白教了。“我却要说,”这不是语文的错。“语文是死的,交流是活的。你不教,聋人学生会误以为能斗嘴皮子(打手势形象生动)的同学就是口才(手谈)好,纷纷效仿。也给那些嘴笨(手笨)的学生好大好大的精神负担。也许这是为什么好多聋人特别鄙视文笔好的聋人或者不会手语的重听人。实际上,在社会中好争论, 斗嘴皮,或假殷勤,客套谦恭,有时反而帮倒忙。
  抽空仔细阅读有关双语教育,更了解到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西方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请注意后者,人人参与表演。课堂上鼓励学生演讲,示范口语和使用视觉语言进行实况交流。双语教育里有很多课目都是探讨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 的。这绝非反对口语,但足以羞辱口语教育教出来的学生。而在中国,很少见到老师让聋哑学生自由接触各类人,更反对频繁使用手语,主张多开口说话。好一个开口说话,好一个铁树开花!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铁树开花对聋哑学生是一种辛勤和奇迹的荣誉吗?这对毕业后与人交流有帮助吗?如此陈腐的教学方式造成聋人同学之间沟通更少,机械地学习语言所谓的”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数代聋人连最基本的祖国语言都没有完全掌握的缘故。
  以下举聋人交流技巧表现差的几种常见现象,包括我曾经犯过的错误。
  特征一:经常使用”但是“,也就是重复现象。
  有人说话常带口头语,如这个,然后。上海话的口头语是:勿要太~呀;香港人爱说:某呵,木机呀。而不少人喜欢发表高论之前,先说“但是”,即使他说的与对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象”但是“成了口头语。写文章或演讲,使用转折词是常事,令内容曲折生动。聋人手语里也存在这种现象,而在交谈时一开始过多举手压台的姿态,使用到某一个手势,无法说出下面的话,不自觉重复刚才停顿的手势。这是缺乏语言交流的表现。如果你写书面语,使用“但是”或者那个停顿的手势,会让写者反感和不耐烦,聋人写文时,碰到这种情况,易于情绪受挫,整篇文章变得压抑呆板,无法写下去,则胡乱用词或跳过去,这会出现聋人常见的倒装句。
  我自小转校多,转到新学校,看到班长与同学谈话。每当同学讲完,班长一本正经地回答,几乎每句前都做压台动作(不过) 。我看得烦了,最后忍不住打断他的话,打了手势,”根本没有不过!” 。
  我观察到,在语文课上,老师总会说,今天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分几段。下面的学生就说:中心思想是XXXXXXXX,分X段!老师就说大家回答问题很踊跃,明天教新课课文,要预习。同学便说:中心思想,段落我们都预习好了。老师夸奖:非常好!
  我交了作业,老师很快回批,“中心思想这四字放在前面,格式统一一下。”我心烦了,问了一些同学,发现开头要写“中心思想是”这几个字,这情况不仅是习惯问题,而且是心态问题。同学们一直没想过“中心思想”本身的位置可以自由变化,喜欢按老师的意思,严格沿用句子格式。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语言交流趋向对立或静止。
  特征二:爱插话
  小时候,有位老师问我:“为什么人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为要让你多听少说。”当时我还小,很天真地回答,“可是我听不见啊!”老师笑着说,“在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听众是一种美德。”
  现在我明白,无论我对语言掌握如何熟练,使用语言的教养和风度千万不要忘记!而且不会错过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此理。
  有人能言善辩,油腔滑调,侃起来便滔滔不绝,很少听人家讲话。在人家讲话时常插嘴,不停地在脑里编排自己的话题,无意听人半句。这也许逗人笑,招人喜爱。在聋人圈子里更不得了。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意识上的单向交流令一些人养成独断专行、固执偏激的霸王脾气。
  有位老兄是十足的大侃,饭桌上或者其他场地根本没别人说话的份,网上也一样。他的朋友开了个人主页,他朋友刚好是惜言如金的那种。每次一上网,老兄偶尔关心:“哥们,你做了什么?学了什么技术,学得怎么样?”那朋友象没听见一样。性急的他接着说:“算了吧,让我替你说吧。”这位老兄哪里知道,他的口才发挥得越好,那朋友的自闭心理越严重。侃侃而谈的人会象诗人一样自我陶醉,置别人的反映于不顾。
  我在私人聚会里,尤其是聋人聚会。我经常发现特别活络的聋人与熟人生人随意交谈,神情得意,派头十足。他们谈的多是日常琐事或者江湖见闻,说得带劲,忘记给人留点说话的空间。这些人一看就知他们写得不怎样了。
  何以是交谈?语言的持续性比谈话内容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更重要。
  网上聊天可以证明这一点,网上人人可以聊天,甲无法打断乙的话,所以可以保持谈话的持续性。如果出现甲唱独脚戏的情况,周围人容易闭口不谈。那么这个群聊很快冷清了。相信几个开了群聊的聋人朋友深有体会。
  有些场合,插话是战术需要。如竞选时的辩论,辩手们严禁使用插话来打乱和牵制对手的思路。打断对方发言又不失风度并绝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欢太多的火药味,而想心平气和地交谈,插话就成了冒失蹩脚的行为。
  特征三:少说“是”,多说“因为”、“所以”。
  聋人群体有一种语言习惯。无论任何地方的聋人,聚谈中很少看到“因为”“所以”。问什么都说不知道,某人回答出来了,众人说“是是是”,除非不同的意见很大。不少聋人的父母因为不懂手语,对聋哑子女的提问,只要看子女点头或摇头便行了。
  有谁想过,常说是,或者不,会令语言缺少人情味,聋人和听人之间的障碍变得宽了。“是”和“不”的无为应变法,不光表现语言交流技巧的贫乏,也将导致一个群体、数代人的思维懒惰。更严重的是社会和听人认为聋人思维简单的偏见更大了。大家好象都无脑,不求甚解、回避苟且之风将滋长思维的惰性。
  手语里其实不乏丰富的替代词,如“让我想想”(美妙的指太阳穴姿态) ,“因为……所以……”(指大拇指,再指食指) ,为什么(枪状摇摇) ,“我不认为”(双指在眼下直伸微动)等等。
  所以我比较厌恶某残联对待聋人的态度。记得聋人为就业事老提问他,他一开口(应该是一开打)就用他刚学会的一个手势,就是“我不知道“。聋人就是最忌讳对他们说你不知道,因为你应该什么都知道。如此不老练的人怎么当上残联干部呢?
  特征四:面无表情
  所幸这点却是聋人的优点!
  手语,这套视觉语言特别强调表情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学习手语的听人和重听朋友千万要记住打手势时,反映不要迟钝,也不要面无表情。聋人很敏感,时刻对每段话配合的表情都做出反映,手语中一些语气词,比如:嗯,呵,呀,啊等等,各自都有独特的表情来配合。还有运用表情,听众会说话方正在认真说话。
  我曾教一个听人朋友学习手语,她很聪明,学得快。但是很长时间无法使用得熟练。我发觉她打手势时,表情严肃。我提醒她,不要在意语言的错误。会打就笑,不会就撇嘴,把她逗笑了。她遇到不会打的手势就吐舌头,会了得意笑着。而到了最后,居然打得流利又自然。
  聋人通常很尊敬表情丰富而手语熟练的同志。如何把优点转化为掌握语言的技巧?那么要记住当你写书面语的时候,心情要跟表情一样丰富。
  特征五:距离的掌握
  我发现很多聋人缺乏空间感,因为长期使用视觉语言,很多程度上是身体语言,更多使用肢体来表达。所以拍人肩头比平常人还要重,很过分地和人站得太近。无意识霸占对方的空间是件不礼貌的事。另外手臂挥舞范围太大了,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现。善于使用语言的群体,不仅会提高书面语的水平,也会令整体素质形象提高。真可惜,我们中国聋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忽略教授这些最基本的语言素养。
  有人说聋人热情,由于语言的特殊性,距离空间感觉的缺失现象是没办法的。我不这么认为。书面语,就是把人限制在薄薄的纸上施展语言,跟跳优雅的华尔滋般的;手语,本来是视觉语言,所以一定要在对方的视觉范围内施展语言。考虑到保证对方看得清楚,必须让手语词汇丰富化,无形中催动思维的锻炼。
  现在人们平时遇见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场合,不同目的,语言的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学会在素养前提下来制约自己而灵活使用语言。

网蝶的回帖:
  文笔功底和手语能力对于聋人来说都十分重要。笔者发现一现象,在聋生中就是手语能力强的人往往其智力反映,文笔功夫也十分了得。这是我们在校的一些听人老师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中国聋人太缺乏教育”这话一点不假。最根本的就是少了许多受教育的渠道,以至于信息传输的不通常。当然,学校教育也不是完美的,也无法完美。有位心理博士到我校讲座时曾经这么说:“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公司里优秀的员工,而美国教育则培养了许多出色的老板。这缘于我们的教育灌输了过多的按部就班的统一模式,忽略了学生个性张扬的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育,注重个性特点,哪怕是带有一些问题的答案和行为,也会得到一些鼓励。”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严格遵循着教材规则,尽心尽责地去啃光它。我倒是希望课堂上渗透一些课本之外的边缘话题,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整体结构的形成不无好处。因为对于聋生,我们当老师的不多侃侃,还有谁能让他们知道这些呢?诸如见工、应聘规则、人际交往礼仪、社会现象等。
  三叶草的文中所说的“口头弹”现象,在听人中也常有发现,多为心理紧张、思维跟不上之后的缓兵之计,久而久之则成了此人的标志性语言。聋人手语中的这类问题除了有上面听人中的这类共性之外,还有就是手语交流中的障碍,总担心别人没有看明白,故而重复成瘾。“爱插话”或者是“一花独秀”也许成了中国聋族中的一大特色了。这与三叶草最后提到的“少说‘是’多说‘因为’‘所以’”以及“手语的距离掌握”等问题都属于交往礼仪的把握度范畴。提倡双语双文化,此类问题都是会被列入教育和学习的范围。这也是一种语言修养与交际艺术的内涵。
  主帖中虽谈的是“聋人学语文的几点注意”,但其辐射的面极为广泛。现在的教育本就在全方位地体现着综合素质的养成,语文的学科教育当然也就该含概更多的信息。
http://blog.sina.com.cn/rdyf 点击此处查看本人的博客

186

主题

5048

帖子

5169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5169

头脑风暴奖

发表于 2007-11-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叶草,哈哈,不就是这里的雪原吗?
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 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 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看了你的款步。

1117

主题

7333

帖子

8343

积分

管理员

不问苍生问鬼神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343
发表于 2007-11-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点霉味了。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金士顿行货 联保 MicroSD TF 内存卡 8GB TF 8G 800防伪查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4-22 1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