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12|回复: 0

来自2007年第52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的报道

[复制链接]

21

主题

67

帖子

67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67
发表于 2007-11-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2007年第52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的报道

Report on the 52th EUHA: We Learn via Our Ears

汉字“听”的早期繁体字书写为“聽”,如果拆开这个字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让耳朵一心一意去看”,站在听力学的角度,“听”这个感觉活动其实是一个感知学习的过程,英文“hearing”(听)的定义便是这个解释的最好佐证:根据《听力学英汉双解词典》,听被解释为“对声音的感知”;聆听便是学习这个陈述一点不夸张,因为在深入研究听力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时,我们越发意识到听觉对于人类生存和发育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年第52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把会议主题定为We Learn via Our Ears(聆听便是学习),是非常合适不过了的。

今年十月,这是笔者到德国连续第四年参加和报道这个全球听力学最大的盛会之一,回顾过去屡次会议的主题,非常有趣,我们可以清楚地捕捉到近年来听力学持续发展和快速进化的一个重要轨迹:从49届会议的主题“我们有能力让众人听得更好”,到去年第51届会议的主题“技术更新 市场繁荣”,显然,以前各个会议分别关注如何提高助听技术,如何让听障患者很好地重新听到声音,如何补偿失去的听力,而今年第52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则是让我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全球助听器使用率迅速扩大之时,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听觉不仅仅是人类和外界接触的一个重要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听觉在提高人类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理解和知识积累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深刻地感悟一旦失去听力之时,很可能也是我们失去学习能力之时。因此,在致开幕词时,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协会主席布来克先生非常清楚不过地表明:“‘聆听便是学习’这个陈述是基于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今年会议专注讨论“聆听便是学习”这个主题,实乃天时、地利、人和。

每次大型学术会议的主题发言嘉宾和发言主题从来对于组委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往往可以展示该次会议是否具有新颖性、创新性和吸引性,第52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的主题发言嘉宾可以说与众不同,他既不是素有训练的科学家,也不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听力学家,他是德国天主教主教协会主席里曼主教,在会上,他做了题为《聆听对于我们社会是多么重要》的主题发言。笔者在全球各地参见了至少有五十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聆听”一位备受尊敬的主教讨论听觉的重要意义尚属首次。里曼主教的发言生动地论述了听觉在保障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作用,阐明助听器对于提高听障患者的听力能力的重要贡献,从宗教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明, 聆听便是学习这个真理。

关于“聆听便是学习”的科学举证、临床验证和工程技术实现的原理则是由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听力学家、听觉科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助听器工程师和听力康复等专家提供和阐述的。来自德国雷比尼之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塞奇教授的论文《听皮层的概念形成》便是从神经生物学角度,介绍人类听皮层如何处理各种声音信号,如何进行分类和获取由信号传递的意义,尤其展示了该试验室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来解码听皮层处理各种声音信号的秘密的最新研究结果,其中包括发现左、右半脑分别对音调和音节处理时显示出的不同特点,从而提出右听皮层具有处理象啭音这种类型的声信号的特殊能力的解释。他的试验结果对于研究不同语言对左、右听皮层刺激不同有着重要意义,最近,国内学者陈林教授领导的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左、右听皮层分别对音节和四声音调处理不一样,理解这一点,对于帮助不同语言的听障患者进行听力康复,有效地利用听力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从研发能帮助患者“学习”声音的助听器设备来看,本次大会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介绍各种新型的具有智能性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丹麦听力学家杰氏普生女士的论文《通过学习和为特殊环境提供特殊增益来提高助听器验配效果》,德国霍恩教授的论文《多大的声音才大:学习助听系统的优势》和德国夏卢朴博士的论文《听力适应、学习助听器和听觉训练的关系是什么》分别从助听器的先进适应性技术、与环境互动的智能能力和改善患者的听觉训练方法等各个方面来阐述“聆听便是学习”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性,进一步说明学习不再仅是人类听觉功能的专利,先进的助听器也能做到。夏卢朴博士通过试验证明,个性化的听觉训练加上使用具有学习能力的助听器可以大大提高听力康复的效果。

双耳使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证明是让听障患者的大脑重新学习不同的声音、掌握言语发音、训练使用口语交流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另一个重点,如德国列森斯基-史达特教授的《双模式人工耳蜗》论文,万克工程师《助听器真实的双耳信号处理技术:一个遥远的技术还是一个可以佩戴的设备》论文,米勒教授《人工耳蜗 或是助听器 或是二者》的论文等分别介绍了双耳放大的优势,同时也详细讨论双耳验配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怎样有效地为同一患者验配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使得两个设备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不产生任何副作用等。

在为期近三天的研讨会上,共有24篇论文交流发言,正如前面所述,学者从各个方面详细、生动和精辟地介绍围绕“聆听便是学习“这个主题各自所做的科研和临床试验。

当然,对参会者的另一个吸引之处是来自全球各地超过一百家的听力技术、设备、产品等的参展商,他们带来了自从今年4月份美国听力学结束后所开发出的各种新产品,也透露出全球听力工业的晴雨变化。笔者在会场近三天,访问了所有的展场,观看了不同的产品,接触了新的技术,为行文方面,这里笔者将其个人感观总结为如下所谓三大趋势。

一、             听力测听设备变得更加方便和自动化

全球的测听设备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欧美厂家,他们的产品几乎占全球听力设备的90%以上,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讲,这些厂家的技术出现任何变化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近来,笔者注意到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听力设备研发机构开始显示出具有生命力的发展势态,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技术,分别在常规听力设备和诱发电位测试设备等方面初现优势。

记得在去年对欧洲会议报道中,笔者提到一家研发诱发电位的实验室,他们率先推出使用蓝牙技术的脑干诱发电位测试的设备,而摆脱了各种连接线的使用。而在此次会上,他们又推出几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创新技术,比如该实验室首次使用可直接和ABR电极连接的原位(in-situ)放大器,保证采集的ABR信号能够直接在皮肤表面处放大,好处是这样能够大大减小电流、磁场和电磁波的干扰,以便更快地获得更清晰的电诱发信号。另一个重要发明是该实验室采用新型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效地降低肌肉伪迹的影响,而不需要对婴幼儿实施镇静和麻醉,直接测试诱发电位,保证测试信号不受影响。具体表现在临床测试时,不管受试者的身体状态或心理如何,不论测试环境怎样,ABR的测试不会因拒绝伪迹而停止测试。将这两项技术用在一起,可以更方便、准确和快速地测试各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和多残患者。

各个听力计厂家都纷纷推出便携式的听力计,这些体积小、携带方便的听力计不再仅仅是所谓的筛查听力计,而具有各种临床测试的功能,可满足鉴别测试和助听测试等的要求。

二、数字助听器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传统技术开始得到重新评价和恢复使用

在99%的助听器都已采用了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的今天,笔者在这次展会上发现一些在半个多世纪前便流行,尔后又消失的技术,突然得到行业的青睐,重新登台。比如移频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使用,此后一直不温不热;到了21世纪后,除了一个以色列很小的公司仍在生产为数甚少的移频助听器外,移频技术几乎进入绝境。但是,从去年起,人们似乎对移频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一家丹麦的主要助听器厂家开始在一款高档、新型助听器里增加了移频功能。 在此次展会上,另一家瑞士助听器公司也在其一款新型高端助听器里,设置了拓展可听度技术(extended audibility),移频的另一种描述。

其实,纵观助听器技术发展历程,今天数字助听器丰富多彩的使用功能并不新鲜,只不过归功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方能实现过去那些梦寐以求的需求。比如,快速复杂的数字降噪技术其实只是替代了用螺丝刀削减低频的作用,开放耳验配不过是空心耳模的数字技术再现。同样,由于有了数字技术,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全面实现移频功能,“古为今用”总是充满了生命力!

同样,在本次展会上,至少有三家助听器厂商推出了新型的眼镜式助听器,另一个古老的技术又得到复兴。奥地利的一家名叫BHM的公司,共推出十一种不同式样和风格眼镜式助听器,可以覆盖相当一部分听力损失范围。更令人赞叹的是荷兰的一家叫TUDelft公司推出的眼镜式助听器居然设有4个方向性麦克风,分别设在眼镜框架处,可卸式的受话器可以随时安装去掉,充分保证眼镜的正常使用,笔者试戴了其中一款助听器,其音质和降噪效果效果不错,是过去眼镜式助听器无法比拟的。至于其他复兴的传统助听器技术还包括数字骨导助听器、数字盒式助听器等。




                 



三、互动式助听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互动(interaction)的概念来自于助听器和使用环境及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适应和学习的能动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被动的(passive)、固定的(fixed)和单一的(one dimensional)。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开发,芯片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使得助听器能按预设的算法对不同需求和不同的聆听场景,做出相应的反应,结果使患者能更轻松、愉快地使用助听器,成功解决不同的听力障碍。其实,笔者早在几年前便提出互动的概念,并在这个技术领域做了大量研究,申请了专利,同时预测到这种技术将会使助听器的使用得到质的飞跃。

在此次展会上,笔者高兴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互动式的助听器已经问世,瑞士一公司发布的一款叫Exelia的高档助听器,利用独有的iCube, iCom和myPilot等无线连接技术,得以真正实现使用者和环境的互动,让助听器变成个体化的器械;加拿大一家公司推出的叫Yuu的助听器,更是大力推崇其互动的技术的天,患者可根据自己对言语加强和降噪等功能的需求,自行调控,并让助听器记住这些个性化的功能设置,以便随时启动使用;德国一家公司推出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助听器也是互动助听器的一种。笔者相信在明年的美国听力学年会上,将会看到更多类似的助听器的问世,并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

互动式助听器从硬件层面,生动地展示出“聆听便是学习”的具体应用,只不过,这里的学习既包括患者听觉系统对助听器使用的适应,更涵盖助听器本身对患者习性和使用环境的适应。科学的发达可以让器械去适应人的需求,让技术为听损患者服务,这便是第52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给笔者留下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雨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1-7 06: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