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感到,如何帮助作为弱势群体的听障儿童回到正常社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交往的信心,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要求学前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的要求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它要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研究、实施教育。而作为特殊教育的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健全儿童的场所,必须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
(二)学前教育改革要求学前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常常会看到能力强的、聪敏的健全儿童面对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却轻易地放弃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平时自信、好强的健全幼儿在尝试失败后失声痛哭,甚至迁怒于同伴,或者将怒气发泄到活动材料上,这是我们目前教育急需改变的状况。而听障儿童本身已存在身体的疾病,他们身上不健康心理现象较为严重,自卑、自弃、抑郁、任性、粗暴、孤独等等,已成为阻碍听障儿童健康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如何让听障儿童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特征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听障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学前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听障儿童由于语言障碍,从小养成性格怪僻,不合群的特点。有的任性,其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大声哭叫耍性子;有的孤独退缩,过于依赖成人,不愿意离开同伴和老师。对这部分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一是尽可能地让他们与正常幼儿一起活动,融入正常幼儿的学习、活动、游戏之中;二是根据听障儿童在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随意性,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提示或诱导,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
(四)融合教育实施和随班就读.需要学前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一体化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听障儿童进入幼儿园的需求,使听障儿童能在正常环境中学习、生活、游戏,为早日融入主流社会打好基础。以健全幼儿来说,通过帮助残疾的小伙伴,从小培养同情弱者,热心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为听障儿童创设有利于发展的环境,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尽管听障儿童的发展条件与健全幼儿有很大的差异,尽管他们在发展道路上有一定特殊性,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儿童。他们的发展既受到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内在制约.又具有自身特殊性。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既有特殊特点,又有一般特点。为了使他们在诸多方面得到发展,我们把听障儿童在幼儿园健康成长和全面康复作为特殊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康复、游戏的融合作为特殊的教育手段,把为听障儿童创设与普通幼儿交往的环境及共同学习的条件作为特殊的教育载体,把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所渗透的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特殊的教师素养。
二、理论依据
幼儿园心理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是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新学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保教工作、家长工作和杜区工作,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由此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虽然听障儿童已存在身体的缺陷,但培养健全人格是学前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领域对听障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假设
(一)健康:我们这里所指的健康是依据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提出的概念:“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它是指健康以躯体状况、心理活动正常和社会适应完满三者的综合体现。
(二)心理健康:这里指的心理健康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即(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 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以上6方面的目标只是相对粗线条勾勒的,它具有一定的弹性伸缩的状态,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程度。但我们追求的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将健康作为教育的核心,力图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外部条件,以达到维护、增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形成能促进听障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实施方案及操作框架
(一)研究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寻求提高听障儿童心理素质,促进听障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最佳策略。
(二)思考框架
1.环境——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在幼儿园里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愉快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来改变听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和方式。
2.兴趣——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要千方百计地为听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内容,激发他们发生兴趣,产生好奇心,为建立良好的品质打好基础。
3.认知——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各项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听障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依据,提供一定的活动环境和情景,让他们通过活动获得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4.实践——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听障儿童亲自尝试,鼓励听障儿童做一做、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
(三)操作框架
(四)操作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的、唯物的且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要认真地科学地对听障儿童进行教育培养,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不懂装懂,给幼儿灌输似是而非的东西。
2.趣味性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是符合听障儿童兴趣、深受他们喜爱的,在教育方法上也应当是有趣味的。只要他们对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就会事事处处留心去观察。
3.适宜性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必须符合听障儿童的年龄特征,以他们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为依据,提供给他们一定的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在实践中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
4.个性化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坚持尽力适应每个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则,将个性的培养作为教育努力的方向,使教育在每个听障儿童身上都焕发出璀璨之光彩。
5.社会化原则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单单依靠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和配合,这里,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同步一致的教育与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五、实践后的反思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是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在一日活动之中,融于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像的事、物、情、境,使他们内在的潜能释放出来。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正如罗森塔尔的研究所提出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证明了教师对他们怀有期待的关注对儿童潜能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的观念、能力、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有时会妨碍听障儿童健康品质的形成。
(二)教师教育行为的不断提升是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敦育的必要前提
尊重儿童、关注儿童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听障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尊重儿童的所思所想,关注儿童的寻常时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儿童,关心儿童,让她们感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是安全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不仅要承认儿童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而且要把儿童都看成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是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证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发生影响。我们所指的环境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心理环境的创设尤其重要。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由幼儿园内部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听障儿童、听障儿童与健全儿童、教师与听障儿童的家长、教师与健全儿童的家长等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要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儿童,以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去引导儿童。其次,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教师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领悟,在实践中提高。再次,要为听障儿童建立良好的班级群体。听障儿童由于语言障碍,从小养成性格怪僻,不合群的特点,作为健全儿童为主的随班教育集体,应让听障儿童感到同伴的关怀、帮助,在友好的伙伴关系环境中,听障儿童心情愉快、乐观自信,这样有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家园、社区密切配合是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关键环节。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听障儿童能否成为健全人格的儿童。但目前听障儿童家庭存在的某些弊端,对听障儿童教育明显不利。一部分家长对儿童过分溺爱。因为有些儿童听障是因为家长的照顾不周造成的,他们感到内疚、对不起他们,为此,替儿童包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不仅在物质上满足儿童的一切要求,而且.在精神上也毫不例外,造成许多幼儿存在着“精神缺钙”的现象。一些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较强,独立意识较差。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反正他们已经是残疾人了,健康不健康无所谓,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了,因而对听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所用心,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因此必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跟上时代步伐,不仅把家庭看成生活的私巢,而且切切实实把它当作儿童成长培养的摇篮,建立新型的家庭观。
总之,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不断地改革创新。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从形式的探索转变为实质的研究实施,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