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亦亦一家的故事能对更多不幸的家庭有所帮助(图文无关)
家有听障儿童是不幸的,面对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孩子,有的家长选择了放弃,有的则表现出更多的宠爱,却对残缺无能为力……
而亦亦(化名)的妈妈吴女士,用超乎想象的承受力和耐力创造了奇迹,一声“妈妈”背后,饱含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泪水。她用母爱的涓涓细流,帮助孩子逾越了听力障碍这道坎,改写了孩子的人生。
一个细雨的午后,空气特别清新,我来到江东东胜街道张斌社区,听吴女士的丈夫蒋先生娓娓道来,他和妻子这些年来的艰难育儿历程……
不幸降临时 夫妻俩如雷轰顶
1995年12月,亦亦降生了,小生命给夫妇俩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随着儿子的一天天长大,幸福和希望在这个家庭里不断滋长。
日子过得很快,亦亦满周岁了,这时候同龄的孩子都开始呀呀学语,可亦亦却还不会说话,夫妻俩有点着急了。可又听别人说,有的孩子说话是比较晚的,于是,夫妻俩又等了一年。到了孩子2周岁的时候,孩子还是说不清楚话,夫妻俩开始着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他们抱着儿子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出来,夫妻俩如雷轰顶———“药物中毒引起听力障碍”,这纸诊断书让亦亦的妈妈眼前一黑:“不记得孩子吃过什么不好的药啊,这么小就听不到了,以后怎么办……”后来,蒋先生夫妇又带着孩子跑了很多家医院。结果,多家医院的诊断结果都是一致的,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
妈妈一度伤心欲绝 孩子的微笑给了她力量
从那之后,妈妈一度终日以泪洗面,伤心欲绝,但纵使哭干眼泪,怀抱中的亦亦根本听不到妈妈的哭声,更不知道妈妈心中的痛,依然对妈妈露出甜甜的微笑。
也许是孩子的微笑给了妈妈一种力量,吴女士转念一想,天无绝人之路,擦干泪,脑海中荫生出了一定要让儿子说话的坚强信念。虽俗语说十聋九哑,但这至少也说明孩子还有十分之一的机会能开口说话。
为了送儿子去康复中心 爸爸火速考出摩托车驾照
从何处着手呢?经夫妻俩再三考虑并多方打听,最后决定给孩子买助听器,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到宁波聋儿康复中心,接受专业的康复指导。
骑自行车每天往返于康复中心和家里,约有七公里,夫妻俩嫌速度慢,为了给孩子赢得更多的训练时间,亦亦的爸爸火速报名摩托车驾照考试,并且用最短的时间考出了驾照,买了一辆摩托车。于是爸爸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从不耽误儿子的康复课程。
让夫妻俩欣喜的是,孩子戴上助听器后,恢复了大部分听力,并对说话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两年来从不间断训练 一声“妈妈”忍不住泪如雨下
每天回家后,妈妈吴女士还趁热打铁地给儿子开“小灶”。“为了让孩子读准一个单词,往往说上百遍、千遍,像八哥学语一样。”夫妻俩这样形容训练的枯燥。转眼,亦亦快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孩子第一次清晰地发音喊“妈妈———”。听到儿子的一声期盼已久的“妈妈”,她激动得抱住儿子,泪如雨下,从那时起,亦亦的发音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蒋爸爸说,亦亦总把“飞机”念成“杯机”,亦亦的妈妈一遍遍对着亦亦念。头一天学会了,第二天就忘了,只能从头开始,就这样日子在枯燥的训练中一天天度过。
年幼不懂事的亦亦,那时完全不理会爸妈的苦心,不时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闹。回想起来,吴女士用“魔鬼训练法”来形容自己对孩子的训练。“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为了儿子走出无声世界,那两年,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
不注意耳朵上的助听器 已经看不出他是听障儿童
亦亦要上幼儿园了,夫妻俩的心又收紧了,孩子能跟普通的孩子正常交流吗?老师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看待我们的孩子吗?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们。孩子还没到学校,夫妻俩已经提前跟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请老师多给孩子鼓励,多表扬,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
事实没有像夫妻俩担心的那样,亦亦很开朗活泼,每天回家都会主动说幼儿园里的开心事。假如你不注意他耳朵上的助听器,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听障儿童。
上学前夜的对话 儿子,妈妈始终在你身边
亦亦8岁那年,妈妈陪他去小学报名,并接受了学校老师的新生测试,最后全部通过,亦亦终于成为江东东郊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这个结果不仅让周围人刮目相看,更让夫妻俩欣喜若狂。
开学前一天晚上,妈妈来到亦亦身边,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你虽然能开口说话,但你患有听力障碍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你与同龄孩子是有距离的,既然事实摆在面前,妈妈希望你抛开一切,从头开始,努力再努力,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始终在你身边!”懂事的亦亦点点头,向妈妈说:“我会努力的,你放心。”
亦亦成了同学的榜样 还展现出了绘画天赋
亦亦的求学生涯,在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拉开了序幕,并很快进入了角色。现在,亦亦的各课成绩都均衡发展,老师和同学对他顽强学习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时,他成了同学学习的榜样。妈妈深感欣慰,可她仍然不放松儿子的学习和与老师的沟通,因为妈妈相信,孩子求学的路还很漫长,只有长相伴、共付出,才能收获一份份来之不易的希望。
在学习中,妈妈发现了儿子有绘画天赋,就花钱让儿子学国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五年级,每星期天陪儿子到江东青少年宫学国画,专业老师的指导,大大激发了他的绘画热情,每当绘画时,他不是灵感大发,就是笔法工整,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全然跃于白纸之上,让同伴们赞叹不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绘画方面长进飞快。妈妈经常报名让孩子参加各种画画比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现在,亦亦房间的墙壁上已经挂满了他画的画。
这对父母的心声
成绩好坏没关系 希望孩子长大能自食其力
“孩子成绩好坏都没关系。我们希望孩子喜欢学校,喜欢上学,能跟别的孩子一样,每天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开开心心地回家。长大后,能自食其力,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蒋爸爸说道。
康复中心老师的话
父母重视了 老师也更有信心
当记者联系宁波市康复中心的时候,说到亦亦的时候,康复中心的许老师马上说知道。“这个孩子康复得挺好,家长也很配合。父母重视了,老师也更有信心,双方是相辅相承的。”
康复中心的老师还说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宁波电视台到康复中心录制节目,记者采访亦亦,“你最喜欢谁?”“亲人、同学。”“不喜欢老师吗?”“老师是我的亲人。”话落,一旁的老师都哭了。“我们老师付出多少没关系,现在看到孩子的成绩,都挺激动,鼻子酸酸的。”
通讯员 胡婕 邵亚儿 记者 周科娜
编者有话说
据了解,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聋儿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和社会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会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亦亦身上的奇迹,将在更多不幸的孩子身上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