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15|回复: 0

[转]人工耳蜗简介及术后听觉训练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5351

帖子

5412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5412
QQ
发表于 2007-3-12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工耳蜗是应用特殊技术帮助重度听力损伤者重获听觉的一种电子装置,它绕过病人受损的内耳,通过电极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它与单纯放大音量的助听器是不同的。耳蜗植入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始于50年代,约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是用单一电极(频道),后发展到利用多电极(频道)来传导声音,从而帮助重度听力损伤者更好地获取语言。目前,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20000多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在我国虽然它还是一项较新的技术,但使用者在迅速增加,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大家知道正常人听到声音的过程是这样的:声波由外界到达外耳,然后传送至中耳,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的震动。这个震动经由耳蜗内的液体传入内耳,通过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将震动转为电能,来刺激听觉神经,并将声音传送至大脑。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毛细胞或听觉神经纤维受损、发育不全引起的,大多数都有数量不等的听觉神经纤维存活下来。人工耳蜗正是替代了受损的听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使声音通过完好的听神经传至大脑。

    人工耳蜗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植入部分:通过手术埋在耳后的皮肤下,从外面无法看到。内有磁铁、接收器和排列电极。正常人耳蜗的不同部位可以感受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而人工耳蜗的20多个电极分别刺激不同位置的听神经,以帮助人获得频率丰富的音调。

    2 .传输线圈:置于头皮外,通过中间的磁铁与植入部分相吸。

    3.耳背式麦克风:其外型类似耳背式助听器。它通过导线分别与传输线圈和言语处理器相连。

    4.言语处理器:它象个小盒子带在身上。

    人工耳蜗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后,传送至言语处理器。 言语处理器选择并编译有用的声音,传送至传输线圈。传输线圈将信号送给皮肤下的植入部分。植入部分的接收器会产生电子脉冲,将信号传到合适的电极。电极直接刺激内耳的听神经,再传至大脑。这整个过程仅需几毫秒。

    人工耳蜗可以为聋儿提供很好的听取声音的条件。一个极重度听力损失的聋儿即使选择大功率助听器,经过长期训练,其听觉康复水平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交往中需要不同程度地借助看话来辅助;语言清晰度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而人工耳蜗则为这样的聋儿提供了极大的听觉语言康复的可能性。在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之后,会达到助听器所不能达到的康复效果。下面以一名聋儿为例,对其佩带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不同的听力状况做一比较。

    目前,在一些聋儿家长和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即植入人工耳蜗后自然可以能听会说,不了解佩带人工耳蜗后也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听觉语言训练,才能把设备提供的康复潜能转化为现实。从而导致不少聋儿耽误了训练时间,大大降低了康复效果。所以,让聋儿家属正确认识了解人工耳蜗及其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聋儿术后第一次开机,他的妈妈为了看看效果就在他背后喊他的名字,喊了几声没有反应,她又到他对面去喊,孩子看见她的口型有些疑惑,他妈妈问:“你听到了吗?”他说;“听到了。”他妈妈说:“听到了为什么不答应呀?”这就说明这个家长对耳蜗存在着错误认识。聋儿在使用人工耳蜗之后,听到的声音和原来用助听器听到的声音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语前聋的孩子没有声音记忆,所以虽然听到了,但不知道是什么。这就需要从头开始训练。不过,语后聋患者在手术后则会很快见效,训练难度要小得多。使用人工耳蜗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患者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有的人觉得声音变化较大,而很多人觉得象是卡通片或电话里的人在讲话,也有人说听到的声音很自然。总之,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信号系统。

    多导耳蜗的使用者至少要发展两项能力,以保证能够最好地利用电刺激引发的听觉。一个是对韵律的知觉:要求获得振幅、音长等方面的信息;另一个是音调分辨的知觉能力:要求获得第一、第二共振峰的信息。所以,在术后的康复训练中,必须综合发展这两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察觉:以游戏形式做条件反射练习。

    2.分辨:包括长短音、节奏、第二共振蜂等等。例如:做元音的听辨练习。元音的主要区别在第二共振峰。一般,舌位靠前的元音,第二共振峰频率较高,如i; 舌位靠后的元音,第二共振峰频率较抵,如o 。

    3.确认:复述出听到的音、词、句。

    包括对超切分成分和切分成分的确认。超切分成分包括韵律特征,响度,音凋,语气以及男人、女人、小孩的不同声音等等。音质成分包括音节数量,元音,辅音的不同等等。

    4.理解:能明白所确认的词句的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助听器的听力训练也有感知声音的有无,但对重度聋儿不能要求很高,因为终究它的听力补偿效果有限,即使佩带助听器,极重度聋的孩子对很多声音仍然是听不到的。而人工耳蜗则不同,它能感知声音的范围非常广,非常细。有的孩子术前只对鼓声有反应,而术后能听到各种自然声响,并能辨听语音。

    这一训练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声响:电话铃声、敲门声、掌声、流水声、脚步声、杯盘碰击声、电视里的声音、洗衣机声、音乐声、笑声、咳嗽声等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了解孩子对这些声响感知的情况并加以训练。

    2、语音感知:了解他对人讲话的声音是否能听到。要从他最熟悉的内容着手,比如,可以先让他听自己的名字。

    在他能够较好地察觉声音的存在后,要进一步练习分辨长短音和节奏。

    如:喵--------------

    喵--

    喵-- 喵-- 喵-- 喵--

    在训练初期,要注意给出的音不能总是单调乏味的,而要在响度、音调、语气上有所不同。这样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能培养他分辨这些特征的差异。在开始训练时,还要注意发展儿童的交往行为,包括目光接触、轮换表达的技巧、学习共同关注等。

    二、区分声音是否相同

    给他两个声音刺激 ,有时给的两个声音是一样的,有时两个声音是不一样的,让他辩别听两个声音是否相同,并作出不同反应。(如:听到相同的声音向前走;听到不同的声音向后退。具体形式可依各个孩子的接受情况而定,但要尽可能采用游戏形式进行。)开始时,孩子可能不理解,可以先在他对面做示范讲解,通过听看结合来进行。当孩子理解后再做听辨练习。这时只要区分出两个声音一样不一样就可以了,不用指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用复述听到的词语。

    1.自然声响的辨别:开始时用差异比较大的声音让他辨听。如:“掌声”和“敲碗声”,让他区分是否一样,然后再听“敲铝盆声”和“敲碗声”是否一样。

    2 .辨别语音是否相同,从最容易的开始:

    ⑴ 辨别音节数量不同的词。如:猫 小白兔。

    ⑵ 辨别音节相同但区别较大的词。如:苹果 白兔。

    ⑶ 辨别比较相近的词。如:嘴 水,香蕉 摔跤。

    ⑷ 进一步分辨两个句子是否相同。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孩子在分辨声音是否相同上很困难,而且确认不是孩子不理解,而是听不清,这时就要考虑重新做mapping的调试,保证有更好的效果。

    三、封闭性指认练习

    在训练初期不要用开放式的训练(即:没有选择范围的辨听),而应采用封闭性的指认练习。开始做时可以从两个里面指认,顺序也是由易到难。

    1,音节不同的词: 例:草 草莓。

    2,音节相同的词:例:汽车 火车。

    从差异较大的词逐渐过渡到比较近似的词,而且选择范围可以扩大到3个、4个或更多。

    3,辩听句子(可以选用康复评估卡片)如:小娃娃睡觉、小弟弟拍皮球、妈妈缝衣服……

    4,把学过的简单故事的图片打乱顺序,你说一张图片的内容,让他指出来。

    四、开放式复述

    即:没有可选择的范围,你说一个词或一句话让他重复。开始时可以给他提示,提示分为直接提示和间接提示两种,给提示时让他看口型。

    1,直接提示:提示的内容就是让他听的词语中的一部分。如:先让他看口型说“洗”,再在他后面说“洗手”让他重复;提示“吃”,然后让他听“我吃苹果”。

    2,间接提示:提示词不在让他听的词语里出现,但有密切关系。如:提示“会飞的”,在他后面说“小鸟”;提示“在冬天”,然后让他听“下雪了”。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听的句子可以逐渐加长。也可以不用语言提示,让他看一幅画,你说一些与图画有关的内容,让他复述;或者先让他看几张图片,然后拿走,你说其中一张的内容,让他复述。

    3,没有任何提示的复述:在他身后任意说一个词或一句话,让他复述。要达到这一水平是比较困难的。

    五、开放性对话交流

    这时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听到和听懂并能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训练时不看口型。

    1,相关内容的对话:就是问的几句话中是有联系的,听到一句话,可以推想后面的问话。这在开放性对话中是比较容易的水平。如:先问“你今天去哪儿了?”他回答:“动物园。”再问“你看见什么了?”(答:猴子、大象……)然后问:“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这几个问题是相互关联,可以推想的。在这一步骤中,首先也要从他熟悉的内容着手,如:先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而后,逐渐增加难度。

    2,问题之间不相关连:每句话没有联系,不能猜测,只能靠听。如:“妈妈去哪儿了?”“你想吃苹果吗?”“外面下雨了吗?”……

    这是辨听交流的最高水平,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它是一个长远发展的目标。开放性理解辩听是很困难的,也许一两年仍然达不到熟练对答的水平,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是语后聋的孩子就会容易得多)。我们要一步一步地训练,制订好每个阶段的目标,这样我们会看到他们明显的进步过程。

    前期的基础训练(如:分辨是否相同和封闭性指认,有提示的复述),不是绝对分开的,可以交叉进行。也许他还不能正确辨认“拔”和“爬”是否相同,但是也能从几张卡片中指出听到的词。当做后面的练习中出现困难时,也可以重复前一阶段的练习。如:他不能从“猫、包、刀”这些图片中正确指出“包”,而总错指为“刀”,这时可以让他单独辨听这两个词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从而强化他对这两个音的细微辨别。以上是综合法听觉训练,另外,还有分析法听觉训练,即对单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进行听辨练习。在这里暂不做介绍。

    在这里我要强调几点听觉训练的原则:

    1,坚持鼓励的原则:要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要动不动就责备他们。

    2,在训练初期要保证有安静的环境:因为他们刚刚开始建立声音信号,所以给他的声音要清楚,尽量避免其他干扰。比较稳定后再进行噪声环境听取的练习。

    3,从熟悉的内容着手:开始训练时要选择他熟悉的简单的词语,以后再加入新词。

    4,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并强调他学习聆听自己的声音,形成反馈。

    5,定期评估,随时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及其需要。

    另外,我要强调训练效果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耳聋发生的年龄,做耳蜗手术时的年龄,耳聋时间的长短,听神经存活的数量,术前配带助听器的时间,术前进行听觉语言训练的情况,以及聋儿个体的认知、性格等等,都会对术后的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家长有正确的期望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对孩子做纵向的比较,而不要总和其他孩子做横向比较。比如,7岁做手术的孩子,其进步速度决不能和3岁做手术的孩子相比,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的孩子,术后效果越好。术前没有配带过助听器,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孩子,其训练难度要远远大于术前接受过系统康复训练的孩子。所以,及早发现耳聋,配带助听器进行训练是很重要的。即使他通过助听器听到的声音非常有限,对术后学习使用听觉仍是很有益处的。但无论是什么条件的聋儿,在接受耳蜗植入后,家长都必须做好进行长期艰苦训练的思想准备。
 
文章来源:爱我大兴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5-17 0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