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评价与助听效果优化
江西省聋儿康复中心 李双霞 黄文新
聋儿佩戴适宜的助听器是听觉语言康复的首要条件。然而,目前助听器市场缺乏规范,助听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此外,聋儿的听力情况和助听器性能等亦可能处在变化过程中,助听效果问题应是始终不可回避的话题。由于聋儿自身缺乏助听效果的鉴别能力,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聋儿家长和康复工作者通过对聋儿听觉评价来了解其助听器的实际效果、并即时实现助听效果的优化,应是聋儿康复工作首要任务之一。
一、日常听觉能力评价,初步了解助听器实际使用效果。
现实中,很多家长和教师判断助听器是否有效往往仅以聋儿能否听到声音作为标准,而对助听器的实际效果(能否听清语言)问题却未引起足够注意。
1 、应用日常生活中简单、熟悉的声音(如哨声、锣声、鼓声、木鱼声等)刺激,观察聋儿的反应,大致了解助听效果;通过特定频率的乐器发出较大的声响或制造生活中令人抱怨的一些声音(如关门声、揉纸声等)刺激,聋儿不应有不适反应。如聋儿感觉某些声音刺耳或耳内疼痛(非助听器音量过大所致),应复查裸耳听阈和痛阈,判断聋儿在某一频率上是否有重振现象。
2 、通过对一些声母、韵母的听觉识别来简单判断频率补偿效果。在助听器佩戴耳之后约30cm处,用正常语声(约50dB)发a、u 、i、sh、s音,如聋儿能清晰分辨,则其助听交果较理想。
3 、聋儿佩戴助听器后烦自己说话声(或翻书声),说明助听器的低频(或高频)增益过大,可通过调助听器的音调或改善耳模声学特性来解决。
-
聋儿对声源的位置和方向如能准确判断,说明双耳听感平衡性较好。
二、听觉能力评估,定量评价助听效果。
采用音频补偿法和听觉功能评估法,对聋儿听觉康复效果作出客观判定,是确保聋儿获得最佳助听效果的重要措施。
-
评估标准
表1 耳聋程度与助听效果
听力损失 |
轻度聋
≤40dB |
中度聋
41-55dB |
中重度聋
56-70dB |
重度聋
71-90dB |
极度聋
91-110dB |
极重度聋
>110dB |
助听效果 |
可用可不用 |
效果好 |
效果好 |
效果好 |
有一定效果 |
效果差 |
表2 听觉功能康复标准 |
音频感受补偿范围(HZ) |
助听效果 |
言语最大识别率% |
250 - 4000
250 - 3000
250 - 2000
250 - 1000 |
最适合
合适
较合适
看话 |
≥90
80 89
70 79
44 69 |
2 、音频补偿评估
用 250 4000Hz的啭音作为刺激声,确定聋儿听力损失及经过助听补偿后的音频感受范围是否在正常人听觉言语区域,判断助听器是否合适。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调校助听器的各功能钮,使助听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 、听觉功能评估
用纯音或啭音对聋儿进行的“音频补偿评估”可以判断耳蜗的功能及助听器对听力的补偿情况。而用语言测听进行的听觉功能评估可了解听觉经路全过程。更能全面评价助听效果。毕竟聋儿戴助听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听取语言,以获得听觉语言能力的康复。因此,伴随聋儿逐渐掌握的词汇或语句跟踪进行听觉功能评估十分必要。
( 1)、言语最大识别率测试。测听词选自全国聋儿康复评估题库,如双音节词(表3)。
表3 双音节词识别
组号 |
测 听 词 |
1
2
3
4
5
6 |
衣服 跳绳 太阳 女人 月亮
玩具 熊猫 手绢 白菜 看书
马车 蝴蝶 冰糕 枕头 积木
西瓜 电视 扫地 蜜蜂 箩卜
医生 虫子 走路 毛巾 拍球
洗手 跑步 水杯 牙刷 起床 |
在安静环境中,由家长或教师采用正常语调(约65dB)口播提供,播讲者与聋儿相距1m,播讲时注意掩蔽口型。聋儿听词复述或听话识图。
言语识别率(%)==正确回答数/测听词总数× 100%
分析测试结果,以便改善助听效果。如,实际言语最大识别率未达到音频感受补偿范围的标准要求,应考虑是否是助听器增益下降或频响变窄等因素所致。
(2)选择性听取能力测试。聋儿最终要走向社会进行语言交往。因此,在自然噪声、音乐背景声中,选择性听取某种信号声的能力,是判断听觉能力的重要指标。具体测试方法同言语最大识别率测试。综合分析听觉功能评估结果,提出助听效果优化建议。比如,一般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如远你于安静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可建议双耳先配助听器或更换性能更优越的助听器(如数码编程助听器)。
聋儿的助听效果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应伴随聋儿康复训练进行。可以想见,聋儿佩戴的助听器一旦不合适,必然会影响清晰度和语言识别率等听觉效果,延缓其语言发展速度。因此,聋儿家长和康复教师不仅要坚持定期对聋儿进行听觉评估,更应善于从聋儿平时听觉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时优化助听器效果。此外,为提高听觉评价准确性,应让聋儿尽可能掌握“听到了”、“没听见”、“耳朵痛”、“声音大”、“声音小”、“听清楚了”、“听不清”等听觉评价中的常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