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训器,还是无线调频辅听系统?
Auditory Trainers or Wireless FM Hearing Systems? Dr. David Jiang
在查阅大量关于听力康复的研究文献中,我发现“语训器”这一词使用频繁出现,使用广泛。进一步阅读时,我发现中文文献使用的“语训器”与国外的相关术语并不一致,甚至词义误用。更重要的是语训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器械?如单从表面来看,通常我们会以为这是专为聋儿康复设计的一种特殊器械。其实,被我们称为“语训器”的器械不仅仅是用来训练听残儿童听觉能力,同时它是一种正在快速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应用在听觉设备上的高科技技术,代表的是一个新颖、具有影响人类交流的重要领域。因此,在这期的听力学小词典中,从解释“语训器”一词的翻译入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个新兴的、在听力康复和人际交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设备。有时在技术上,准确的翻译不仅是尊重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新兴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语训器”何物也?其实,这是国内外熟知的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它是由一个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的,通过无线调频传送语音信号辅听装置。不过在中国,我们一直把它称作“语训器”。作者个人认为这是早期引进听力学时的结果。“语训器”一词来源于英文 auditory trainer ,又可译成“听觉训练器”,其英文是“ electronic amplification device used in the classroom to supplement conventional hearing aid use ”,即“在教室里使用的辅助常规助听器的电子放大装置”。早期,“语训器”或“听觉训练器”主要用于训练听残儿童的听觉能力和言语发育。当时的技术主要围绕着磁场感应和有线硬件设备,大多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因此,将此类技术均译成“语训器”。这在当时,并不无道理。但是,随着技术飞跃的发展,尤其是无线通讯技术在听力工业中和传统助听技术的结合,“语训器”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语训的范围,而变成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语训器”的翻译和所具备的丰富功能。 纵观为听障人士设计的各种助听和辅听器械,根据不同的技术和使用,从传统意义上讲,一可以分成个人助听和辅听器械。个人助听器械包括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式骨导助听器、特殊助听装置等,而辅听器械包括范围相当广,基本上不属于个人助听器械的均被囊括其中。辅听器械的英文是 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 ,缩写为 ALD 。
表 1 个人助听设备和辅听设备分类

从表 1 可看到,辅听器械包括了辅助听障人士日常生活的器械,如放大电话、警示系统、听障人士使用的门铃等,同时也包含了以改善和提高人际之间交流的技术和器械,如无线调频( FM )系统、磁场感应系统、红外线系统等。随着听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界逐步趋向把 ALD 和 FM 两个系统分开。因为这两种技术和产品的目的变得越来越不同。尽管 ALD 仍然是辅助听障人士学习、交流和生活的主要工具,就听力康复而言,无线调频技术已经从听障人的特殊工具变成了改善人际交流,在特殊种环境下使用的一种特殊器械设备。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无线调频技术甚至可用于治疗和康复其他听觉中枢失调,认知系统障碍等不完全与听力有关的疾病。所以把 FM 和 ALD 分开比较合理,可以使 FM 这个领域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应用。 因此,基于同样原因,作者认为区分“语训器”和无线调频技术非常重要。下面先谈谈无线调频技术术语的翻译,然后再简单介绍无线调频技术及其最新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在各种文献里对无线调频这种技术术语的使用。在中文里,目前使用不同的术语,如语训器、调频语训设备、调频语训器、调频系统、无线调频系统、 FM 系统等。显然,这些不同的术语,对技术的推广,公众的认识和使用不仅不利,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对这种新技术了解的混乱。 在英文里,也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是其基本意思不变。在由 Katz 主编的听力学教科书里,使用了 FM amplification (调频放大)、 FM systems (调频系统)、 personal FM amplification (个人调频放大)、 sound - field FM amplification (声场调频放大)等术语。在著名的听力康复专著“ Rehabilitation Audiology: Children and Adults ”《成人和儿童康复听力学》里,作者使用 wireless systems (无线系统)和 FM systems (调频系统)等术语, 来描述这种装置。即将出版的《中英对照听力学词典》对 FM system 的中文翻译是“调频系统”,其英文是 an 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 designed to enhance signal-to-noise ratio, in which a remote microphone/ transmitter worn by a speaker sends signals via FM to a receiver ,即“一种辅听装置,用于提高信 - 噪比,由说话者佩戴的远程传声器 / 传送器通过调频方式将信号发送到收听者佩戴的接收器里”。而将 auditory trainer 译成“听觉训练器”,其 英文是 e lectronic amplification device used in the classroom to supplement conventional hearing aid use ,即“在教师里使用的辅助常规助听器的电子放大装置”。显然,从英文原义上看,“语训器”和“调频系统”是不一样的。不加区分的互用也是不正确的。 另外,在英文文献里,目前的趋势是将 wireless 和 FM systems 结合使用,同时加上 hearing 变成 wireless FM hearing systems 。这种变化和规范是客观现实和技术发展的结果,鉴于本文篇幅,现不详述。作者认为中文的翻译应该是“无线调频辅听系统”, 在认可的前提下,可以简化为“ FM 系统”。这是一个较准确的翻译也是较完整的术语,涵盖了下面几层意思:
• 首先是使用无线载波频率技术,将语音信号通过发射器送出,再由接收器传入使用者耳内。在这点,它与辅听器械不同。
• 同时,这是一套由不同,相互独立,且可分开使用的器件组成,因此是系统,而不是单一的装置。在这点,它与助听器不同。
• 重要的是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和提高人在特殊环境时的交流能力,所以是一种辅听装置,而不是助听设备。在这点,它与单纯的用于其它领域的基于频率调制技术德产品不同。 目前,对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最新的一种是在 2003 年由 Linda Thibodeau 在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即使用 TLC 分类系统。这里 TLC 分别代表类型( Type )、佩戴位置 (Location) 、频道选择( Channel )。根据这个体系,可以将无线调频辅听系统按发射器和接收器分成下列: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线的概念。它包含了无线感应线圈、红外线、声场无线、个人无线系统。磁场感应线圈的道理非常简单,主要是将一个发声系统的放大器跟它耦合到可以将信号进行传输的磁场感应线圈,它可以是环绕在室内或系在使用者的脖子,由此接收相应的信号。红外线系统是将声学信号通过红外线,由发射器传送到红外线接收器,再将红外线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再经耳机或其他受话器传入耳内。声场无线调频辅听系统是指在一个公开场合,无线传声器经无线调频把声音传送到接收器,再通过放大由扬声器传送到出去。这种系统用于教室、礼堂或公共场所开会的地点。 个人的无线调频辅听系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供个人使用的高科技技术。发声器和接收器可以是一对一或一对多。个人的无线调频辅听系统使用的无线载波频率可以是 72 - 76 MHz 或 216 - 217 MHz 。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设计和使相对合理,比如耗电量较低,大约 1mW, 其辐射的电磁功率非常小,比手机的辐射无线电波峰值强度小 1000 倍。因此它很安全。另外其他优点是适合在运动中使用、可以直接和助听器相连、音质要比波段更广的调频声更好、抗干扰强。根据地方不同,信号传输范围一般在 5 - 30 米左右。 近年来,无线调频辅听系统技术发展迅速,比如最新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将 DSP 芯片嵌入到 FM 的发射器里,从而实现对声音发送时进行实时处理:包括对混响声处理,降噪处理等。比如无线调频发射器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射不同的信号,使用者可选择不同的指向性传声器,可以在噪音的环境下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这样对提高信噪比非常有效。参看图 1 。

图 1 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 HINT 测试结果 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另一个优势是利用蓝牙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将其它人际交流装置连接起来,比如与手机、电视、助听器、遥控等,达到真正的无线连接和无线使用,最终将无线通讯完全融入到为听障人士服务设计的专门的听障设备里。见图 2 。这是最近瑞士一家听力公司研制出的先进的无线连接系统,叫作智能连接器 (SmartLink SX) 。它是世界上首款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发射器包含其它无线连接功能,可以作为助听器遥控器、使用蓝牙技术控制和接收手机信号、调频信号发射器等使用。相信在以后,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新技术,真正把各种技术通过无线智能连接。

图 2 多功能智能连接器 (SmartLink SX) 最后,在讨论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和传统“语训器”的区别时,其中最重要的是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使用范围。它之所以不同于“语训器”就在于其使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听觉语训领域扩展到一个更广的领域。看下图。

图 3 线调频辅听系统的应用范围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作者仅简述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在对听感知和中枢听觉处理失调的儿童的康复。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影响儿童中枢听觉处理失调占 3 %- 5 %,患记忆障碍、多动症的儿童占 4 %- 12 %,由学习障碍高达 5 %- 10 %。通常,家长和老师把这类儿童一概视为有听觉困难。尤其在噪音环境下,他们对言语的理解非常困难,无法进行正常交流,使得他们的智力发育、语言形成和学习受到极大影响。同时,环境噪音、过长的混响时间、不利的信噪比都会使这些儿童处于恶性循环。看图 4 。随着离教师的距离越远,室内噪音的影响越大。

图 4 教室噪音和距离的关系 Jerger 和 Muziek 在 2000 年发现这些儿童的临床症状属于中枢听觉系统失调和其它障碍引起的。但是,从听力学得角度,这部分儿童的听力阈却完全正常。在他们的研究中,让这些儿童使用无线调频辅听系统,有效地改进了儿童对声音的接受,从而大大减缓这些疾病的影响。下面是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作用:
• 使用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学生可以清晰准确地听到老师讲话,不受噪音干扰,提高言语可懂度。
• 由于教师声音清晰,信号明确,提高了儿童注意力。
• 由于可懂度的增加,不需要儿童过渡关注对词语的聆听,他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其它学习上。
• 由于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状态和行为得到改善,他们的学习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基于这些研究,现在一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已经问世。比如,在上周发布的新技术新闻中,一种叫教学连接器( EduLink )的微型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已经欧洲的学校使用。参看图 5 : 图 4 教学连接器( EduLink ),微型无线调频辅听系统在普通学校的应用 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训器”一词实际上包括了无线调频辅听系统,虽然后者也可以用在听力和语训方面,但是无线调频辅听系统的使用范围更加广范。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语训器”这一术语,很可能会将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局限在一个狭隘的领域里,无法发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此文,让读者对这两个术语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这两个技术更加重视。物尽其用,是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 Alpiner, J.G, and McCarthy, P.A., (2001).Rehabilitation Audiology children and adults.,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pp 512-516.
- Katz, J. (2002) 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p 612-614.
- Baran, J. (2002). Managing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Seminars in Hearing, 23 (4), p. 327–335.
- Bellis, T (2002). When the brain can’t hear.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Pocket books. 2002. 342 p. Bellis, T. (2003).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the educational setting – From science to practice. 2nd edition.
- Thomas Delmar Learning. 2003. 532 p.
- Bellis, T. (2002). Developing deficit-specific intervention plans for individuals with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Seminars in Hearing, Volume 23. Number 4, p. 287–295.
- Breier, J., et al. (2003). Auditory Temporal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Reading Disability with and without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Vol. 46, p. 31–42.
- Chermak, G., and Musiek, F (1997).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New perspectives. Singular. 1997. 374 p.
- Chermak, G., and Musiek, F. (2002). Auditory training: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for remediating and managing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Seminars in Hearing, 23 (4), p. 297–308.
- Educational Audiology Association (1997). Recommende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or Educational Audiology. Educational Audiology Review, 13 (2), 20–21.
- Ferre, J. M. (2002). Managing Children’s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eficits in the Real World: What teachers and parents want to know. Seminars in Hearing, 23 (4), p. 319–326.
- Flexer, C. (1999). Facilitating hearing and listening in young children. 2nd Edition. San Diego : Singular, 1999. 296 p.
- Jerger, J., and Musiek, F. (2000). Report of the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of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Number 11, p. 467–474.
- Musiek, F.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sociation: Fact sheet. www. Idanatl .org /factsheets/auditory.html.
 附表 1 儿童听感知和中枢听觉处理失调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