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忠夫妻俩为客人理发。记者 陈理杰摄
洪秋平通过纸笔与客人交流。记者 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张薇)“这对夫妻理发手艺好,收费便宜,服务态度也好,我们都愿意到这里来理发。”家住湖里区塘边社的陈先生说。
昨天8时30分,记者走进位于塘边社25号的一家理发店。这间小店不到20平方米,收拾得井井有条。当记者用纸笔写明来意后,店老板洪秋平也拿来了纸笔,和记者“聊”了起来。洪秋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陈保忠都是聋哑人,经营这间小店十几年了,她读到小学一年级,会写简单的字,陈保忠从小没上过学,会认字但不会写。
店里静悄悄沟通靠比划
洪秋平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是泉州南安人,因儿时生病导致聋哑。陈保忠自幼跟着父亲来厦生活,14岁便拜师学艺,虽然听不见声音也说不出话,但他不气馁,努力学好理发手艺。终于在2002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这间理发店,一开就是16年。2008年,经人介绍,两人相识并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经营这间小店。
听不到、说不出,夫妻俩如何和顾客沟通呢?记者用一只手抓住头发,另一只手做出剪刀手势,请洪秋平帮忙理发。洪秋平一下子就明白了,她示意记者想剪多长,记者在纸张上写下:“就按原来样子修短些即可。”洪秋平微笑着,拿起剪刀开始为记者理发。
和别的理发店吵吵闹闹不同,这是一间“无声理发店”,没有音乐,也没有推销办卡之类的服务。洪秋平很谨慎,每剪几刀就会停下,认真地观察记者的头型,再继续修剪。当记者表示可以了,她便放下剪刀,帮记者梳头。接着,夫妻俩笑了笑,竖起大拇指表示完成。
在店门口的玻璃门上写着“修剪”“洗剪吹”“短碎发”“染发”等字样。不少老顾客一进来就用手指一下,老板就明白需要提供哪种服务。虽然无声,但沟通很顺畅。
服务很用心回头客不少
记者注意到,只要有客人进门,陈保忠便会迎上去,伸出手示意客人坐下,接着比划剪头发的手势,如果需要复杂一些的沟通,陈保忠会把纸笔递给顾客,再给洪秋平看。
家住附近的李先生介绍,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这间理发店理发,发现夫妻俩虽然都是聋哑人,但手艺挺好。“既然都需要理发,为何不照顾下他们的生意呢?”李先生说,看到夫妻俩创业不容易,他还和家人朋友推销起了这家店。如今,李先生一家大大小小7口人都是店里的常客。“理发店老板对人很客气,每次来都会请我坐,理完发还会送客。”他称赞道。
隔壁茶叶店的老板李建阳也常来这里理发。李建阳告诉记者,他2003年到塘边社开店,当时就和陈保忠成了邻居,10年多过去了,两家人相处十分融洽。他回忆,有一次陈保忠急匆匆地跑过来向他借锤子用,但归还的人却是别人,后来他才知道,原来陈保忠是帮别人借锤子。在李建阳的眼里,陈保忠夫妻俩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服务用心,所以有不少回头客。
据了解,到陈保忠夫妻俩的店里理发价格在15元至25元,实惠平价。洪秋平告诉记者,夫妻俩勤勤恳恳地工作,每个月能挣12000元左右。
带技艺回乡为老人义剪
在理发店内,一块由南安市眉山乡观音村颁发的“热心老人事业”的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2016年10月7日,他们两人特地从厦门赶回来,给近60位老人理发。”陈保忠的父亲陈世土告诉记者,家乡观音村没有理发店,老人们要理发只能搭公交或摩的到距离很远的镇上,十分麻烦。那年重阳节,陈保忠夫妇带着手艺回到家乡,为村里的老人免费理发。
谈及那次义剪活动,洪秋平用文字告诉记者,观音村空巢老人多,很多老人行动不便,很长时间都没理过头发。他们夫妻俩想用自己的手艺孝敬老人,也希望号召更多的人关爱村里的老人。她表示,如果日后有机会,还愿意回乡帮老人理发。
除了理发手艺佳,洪秋平还绣得一手好十字绣,店里就挂着她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夫妻俩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脸上总是带着阳光的微笑,坚强乐观的态度时刻感染着身边的人,赢得了众多居民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