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ydayseedea 于 2016-1-8 21:55 编辑
2002年,大学毕业求职,学院招聘会上,面向全体毕业生的招聘单位,一看我们是聋人,马上客气地拒绝了,学院里的听障毕业生,除去父母找关系落实的,90%以上都没找到工作。 学院领导讲:学院可以向当地残联就业部门推荐,残联帮助联系工作。 就凭这句话,我去找我户口所在地山东某市的残联,问清了找负责就业的那位主任,他打着官腔:“你来有什么事啊?”提上我的求职简历,他粗略看了看,就说解决不了,让我去人才就业市场自己去找,再问他不是负责帮残疾人推荐就业吗?他连连摇头,拿出当天的报纸,上面有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闻,他的意思很明确,正常大学生都找工作难,更别提你们残疾人大学生了,他们也没办法。看我还不走,他不耐烦了,顺手扯过来访登记本,把我的信息记录了,说:“你回去吧。” 在县残联的遭遇大同小异,理事长拿过一张表格给我看,说:“这上面的都是省特教中专毕业的聋人中专生,都是等待安排的,不好找工作啊!”他也是把我的信息登记一下,说:“你回去等消息吧。” 我等了一年、五年、十年,也没见这两位领导联系过我哪怕一次。 “十一五计划”出台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公益岗位,很大的比例是安排残疾人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在基层为残疾人服务,遍及各社区和乡镇街道残联,政府通过购买公益岗的形式解决了很多残疾人的就业。但是这一群体中,多是肢体和视力残疾人,鲜有聋人,因为聋人交流沟通不方便,再就是对聋人工作能力的不信任,听不见不会说话,还怎么工作呢?就基于这两点,把聋人排除在公益岗位招聘范围之外。 有的地方,只好把聋人安排在聋校当代课教师,也算是公益岗位,工资不需要学校支付,全部由人社局和残联承担。 公益岗执行的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尽管工资不高,但和无业待家相比,还是被许多残疾人珍惜,有一份收入总比没有收入要好一点,至少能靠自己的劳动来解决温饱问题。 而聋人,连这个最低工资的岗位都争取不了。 大部分聋人九年初中毕业就要走上社会找工作,文化水平有限,只能在福利企业或某些单位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做普工、保洁员、搬运工,这些处于最底层的岗位,自然没有高的酬薪。 元旦过后,某酒店招聘了两名聋人,从事洗碗、择菜、保洁、传菜的工作,早上8点半上班,把厨房采购的一大堆食材分类整理、摘除枯叶、清洗鱼肉,十点提前吃过午餐,准备迎接客户进餐的高峰,11点到13点酒店最忙碌的时候,两个人要负责把一大堆碗和盆清洗干净,归类放整齐,忙完这些还要把厨房清理干净,拖地清除水迹。下午4点提前吃过晚饭,准备迎接晚上6点左右的用餐高峰,两人像飞速旋转的陀螺,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才下班,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公交车,只能让家人接回家。 工资按最低工资1250元算,工作一段时间后,才给五险,给全勤奖,给提成。 只干了三天,其中一个聋人就提出不干了,受不了,家又远,到家后都十点以后了。 这就是现今很多聋人工作的现状:企业用最低的工资招聘来聋人,在最苦最累的岗位,给他们最低的工资。 社会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聋人群体的疾苦,还是没有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还是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聋人群体的人道关怀。 我的微信公众号:deaf88,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