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 2014-11-26 09:11 | 作者: 周鸿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德阳11月21日讯 今(21)日早上8点,德阳东山南巷的一家早餐店里,一名男子正在炸油条,一名女子整为顾客倒豆浆、夹油条……这是一家夫妻店,男的叫姜利,女的叫杨传霞。他们是一对来自江苏徐州的聋哑人。这对夫妇不依靠任何组织和他人,凭着自己的双手在此开店创业已有10个年头了。如今,他们过得很好,每年春节会回到老家与父母和两个女儿团圆。
买卖都是比划中完成
这家仅有5平米左右的早餐店只有豆浆和油条售卖。里面是做油条的地方,店外则摆了三张长方形的木质小桌子和一些凳子,供顾客吃早饭。虽然只有一位顾客光临,但夫妇俩非常热情。
“两根油条。”四川新闻网记者用手比划了一下。老板娘杨传霞微笑着示意记者坐下,然后拿出一只不锈钢的碗,倒满豆浆,随后夹了两根油条,拿到店内切成块再端出来。
这家早餐店虽不像其他早餐店那么热闹。记者用餐过程中注意到,尽管三张小桌子一直没有坐满过,但来这里喝豆浆、买油条的人却从未间断。从开着高档小车的顾客,到骑三轮的车夫,都会来这里买油条。客人们静悄悄的来这里吃早餐、卖油条,然后又静悄悄的离开,交易是无声的,一切都比划中完成。
吃过早饭,记者拿出纸笔表达了想采访的愿望。杨传霞笑着摆了摆手。“他们都不认识字。”一旁的顾客说,“这些招牌都是他们的弟弟写的。”
当记者拿出相机向他们比划了一下,询问能否能拍照时,杨传霞看了看姜利。姜利不好意思的笑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德阳10年创业路
“我们来德阳估计有10年了。”姜利的弟弟姜涛说,在老家把小麦播种之后,就空闲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于是两兄弟就决定出来找点事情做,于是来到了四川德阳。“我们那里盛产瓜子和花生,因此在这里做起了小生意。”
姜家两兄弟在德阳已经做了10年的生意。哥哥姜利在东山南巷不仅开了瓜子花生干货店,还卖起了豆浆油条。四年前,姜利成家,带着媳妇杨传霞来德阳一起打拼。夫妇俩生下两个女儿,均在老家上学,弟弟姜涛则在柳河街的一家农贸市场开了一家干货店,生意也非常好。
据姜涛介绍,他的哥哥姜利在三岁的时候感冒发烧,因为用药过量导致变成聋哑人,四处求医却没能治愈。当地也有聋哑学校,不过距离家很远,所以姜利也没能上学。现在姜利除了几个日常经常用的简单汉字外,其余的汉字基本不认识。杨传霞则是先天性聋哑,也只认识几个字而已。
“这里的人很好,在生意上非常的照顾他们。”姜涛说,最开始来德阳时,哥哥嫂嫂与人交流很困难,特别是做生意更需要讨价还价。后来,附近的人知道他们的情况后,就不再讲价了。
爱心涌动 市民吃油条支持
“三个月前,哥哥跟着一个朋友学会了做油条,就开个早餐店卖豆浆油条。”姜涛说,现在生意还不错,早上卖油条豆浆,加上旁边的干货店,一天能卖200多块钱。除去两间铺面一年的租费14000元,每年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姜利杨传霞夫妇俩虽然是聋哑人,但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坚持创业10年,这也感动着周围的住户。
“我从来不在外面吃饭的,但是现在基本都会在这里喝豆浆。”65岁的李阿姨说,“我有个护士朋友带我来这里,这儿干净卫生。他们虽然是聋哑人,但是靠自己双手劳动,应该鼓励。”
“我也是支持一下他们一下嘛。”做IT的小黎说,每天都会来照顾一下生意,不为别的,只为聋哑人这份创业精神。
“他们确实很勤奋,早上5点就起来了,忙着炸油条,磨豆浆。”附近商户梁女士说,有的人好手好脚却靠乞讨为生,这对夫妇却靠辛勤劳动吃饭,让自己很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