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7|回复: 0

[转帖]职场“滞销”五类人

[复制链接]

1117

主题

7333

帖子

8343

积分

管理员

不问苍生问鬼神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343
发表于 2003-10-2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五类人“滞销”?
   人才是创建事业最珍贵的资源,是发展事业的核心动力。当今,信息爆炸、网络爆棚,这场新经济的革命最终向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大浪淘沙,怎样的人才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胜出?因此,职场上在争夺人才的同时,也有五类人将会“滞销”,他们是:
   (一)不善于学习的人
   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有的知识每年以10%的速度更新。而人与人的较量,关键是学习能力的较量,学习能力弱的人肯定无竞争力可言。

   (二)情商低下的人
   未来社会更要求人们不仅要做事,更要会做人,特别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当今这个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世界里,个人单打独斗已难以成功,只有“抱成团”才能打出一片天地。
   (三)心理脆弱的人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神经紧张、心理脆弱成了都市“现代病”。一般表现为自我封闭、害怕社交、遇到困难和挫折承受力低、无法冷静处理突发事件等。这些人很难适应在现代社会生存。
   (四)没有生涯设计的人
   将来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而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因为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他对自己每一次求职,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不清晰的。因此,也就影响了其应聘的成功率。
   (五)反应迟钝的人
   这个世界,“变”是永远的不变。一个人如果不是眼观六路,快速反应,而是墨守成规,反应迟钝,那迟早会成为“水煮青蛙”,最终被淘汰。

你怎么办?
   (一)学会四种能力
   学会四种能力,是21世纪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这四种能力是:Learning to know(求知能力)、Learning to do(做事能力)、Learning to be(发展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共处能力)。
   1.Learning to know(求知能力)
   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一个人的求知能力是其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差距的关键。
   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求知能力不仅是指一个人的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只有当其转化为生产力时,才有力量!知识只有当其体现为一种社会价值时,才有力量!
   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型”人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2.Learning to do(做事能力)
   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做对的事”和“把事情做对”的能力。要学会“做对的事”,这是一种判断能力,主要解决此事“该不该做”;要学会“把事情做对”,这是一种战术能力,主要解决此事“该如何做”。
   3.Learning to be(发展能力)
   Learning to be学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这里包含两种能力:一是要懂得“适者生存”法则,这是一种适应性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能动地改善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
   4.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共处能力)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共处的能力,也就是学会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集体合作的态度,解决矛盾的能力和团队管理的能力,以及与竞争者关系中的竞争能力。
   (二)记住一个公式:成功=眼光+努力+机遇
   “成功”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何谓“成功”?把一件应该做的事做好,是一种成功;把家庭搭理得和和睦睦,也是一种成功;一个企业经你管理后,转亏为赢,这更是一种成功。
   成功需要眼光、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眼光是一种智慧;努力是一种品格;机遇是一种运气。在这三者中,眼光是第一位的,没有眼光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况且机遇也是对每一个准备好了的人而言的。
   在浙江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青年一起开山,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里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3年后,后者成了村上第一个盖瓦房的人 。
   后来,村里人开始种果园。他们那儿的梨不仅产量高,而且汁浓肉脆,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那个曾第一个盖瓦房的人,这时却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买不到盛梨的筐。几年后,他又成了第一个在城里买房,并做起服装生意的人。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日本丰田公司亚洲区代表山田信一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路过这个小山村,听到这个故事,当即决定下火车寻找这个人。当山田信一找到这个人时,他正在自己的家门口与对面的店主吵架,因为他店里的一套西装标价800元的时候,同样的西装对门就标价750元;他标价750元;对门就标价700元。一个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西装,而对门却批发出800套。
   当山田信一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失望,正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却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原来对门那家店也是这个人的。于是,山田信一立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因为他具有独特的商业眼光。
   (三)选工作究竟选什么
   人们在判断是否接受一份新的工作时,一般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选择:
   1.环境为先?
   选工作主要选一个合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单位的状态、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领导人的社会影响力等,一般是指社会上的“三名”单位,即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企业家。
   “环境为先”的观点主要着眼点有二:一是在优秀的环境中使自己成长得更快;二是能被“三名”单位录用,也是自身一种身份和实力的表示。
   2.发展为重?
   找工作就是找一个发展自己的机会,这一类人一般不看重单位怎样、收入多少,而是更注重自己有否发展的平台和上升的空间。
   持这一观点的人,要么自身在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战略型的人);要么在某一领域能独当一面的(专业型的人)。
   3.赚钱为首?
   找工作,赚钱为首,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想法。一般持这一观点的人,其经济压力较大,因此,他重要的是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充分地体现其经济效益。
以上三种观点,无所谓褒贬。但当人们在选择新工作时,却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作出判断。
   (四)为什么有人会选错行
   为什么有人会选错行呢?因为他,第一对自我不了解;第二对职业世界不了解。
   1.对自我不了解
   对自我的了解,主要有性格、兴趣和能力三方面。近年来,国外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有一种新观念,认为性格比能力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而性格却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一位研究性格行为的学者认为,性格决定工作命运!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主考官说,我们金融业是一个要求思维稳定、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的人从事的行业,因此,银行不允许他的员工思想过于前卫。比较传统、性格稳重的人更合适这个行业。
   有些企业在面试外向型职位(如销售员、公关员等)的人员时,往往设计许多展现你性格一面的情景题目,就是为了避免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胜任其工作。因此,了解自己的性格,找一个合适的工作,那会使你心情好一些。反之,就要用极大的毅力来改变自己的性格,以适应工作。
   兴趣也是属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能否干好此工作的很关键的因素。因为有兴趣,就会有激情,哪怕是遇到压力、困难、挫折,都会主动想办法。有人说,干自己有兴趣的、喜欢的工作是一种享受!然而,有时,现实往往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你面对一项不那么感兴趣的工作,而无法选择时,那么,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好,更需要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敬业精神。
   2.对职业世界不了解
   对职业世界不了解包括对职业单位和职场需求这两方面的不了解。
   职业单位不了解主要是指择业的重心没把握好。因为职业单位的选择,不仅是从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态势来看,同时也不能忽视择业的重心。而择业的重心应视企业规模而异。简言之,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
   选大企业,了解其企业文化非常重要。一般大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强文化,新加入的人员只能认同、融入;而从企业自身来讲,也倾向于吸收那些能迅速理解和适应的其文化的人。比如,IBM的蓝色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强文化。“无论你进IBM时是什么颜色,经过培训,最后都变成蓝色。”这是IBM新员工培训时流行的一句话。如果自己与其文化格格不入,是很难接受的。
   选中企业,首先要选行业,因为行业与企业的生存空间有很大的关系,行业特征可能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上升趋势。这就需要把握市场的宏观经济面和该行业的发展态势。
   选小企业,要选老板。老板是小企业中的“灵魂”,老板即企业,一票否决制。所以,老板的观念、眼光、能力、人格,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你选择的是小企业时,就应该先考察一下老板。
   职场需求不了解也会导致求职失败。总体而言,当今职场新宠是两类人:复合型人才和能力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IT和外语这两门工具分别与专业结合的复合人才。如IT+金融;IT+工科专业;外语+管理;外语+法律;IT+外语+生物等各种复合方式。在国外,像生物信息学、药理信息学等复合专业的人才特别受社会青睐。在中国,职场新宠也首推复合人才。这种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在我们生涯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的。
   能力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社会对这类人的欢迎,并不意味着“教育无用说”,而是如今,人们教育和受教育的方式将大为改变。摩托罗拉大学校长就坚信,终身教育应该也将成为最实际的教育手段,而且真正的教练应该是社会实践,并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教授。当然,企业更需要的人才,最好是一个能揣着大学理论游刃有余地应用到企业中,并获得成功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两手都要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4-12-22 2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