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52|回复: 2

关于人工耳蜗

[复制链接]

645

主题

4270

帖子

4311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4311

才华横溢奖

发表于 2004-11-1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工耳蜗义称电子耳蜗或植入耳蜗。是一种电子器件,带或不带处理器,能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使耳聋人获得听觉。结构上人工耳蜗有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接受声音,使之转换成电,并根据不同的设计处理成特殊形式的电信号。通过电感应器件的耦合,电信号被送到植入部分,经植入至耳蜗基底膜近旁的电极刺激听神经。在各项新技术的推动下。器件的设计、刺激电极的制备及安装手术等。在近年都有不断的改进。日前达到的水平:有一定残存听神经纤维的全聋患者,
借助于人工耳蜗可听到声音,经训练后,部分患者可听懂较简单的语句(通过听和唇读),并作日常用语的交谈;但就总体而言,其分辨和识别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自由地听候语音。
    主要问题是,电听觉与声合听觉在刺激途径和作用规律上有明显的差异,对同一声音的听觉效果也就不同,植人者听到的“语音”因而不再是他原来熟悉的语音。频率信息如何从电刺激神经的途径准确地传输,这是技术上的关键。为了提高频率信息的传
输效率,个少研究采用多路电极,大体按基底膜的音频定位图分别植入到耳蜗不同的部位,使声信号经频谱分解后,不同的频率成分能刺激相应特征频率的听神经纤维。电极的数目达22根或更多。多电极虽比单电极好些。但效果仍不理想,并且电极数目的多少也不是决定性因素。达不到理想效果似是必然的,因为要把多根电极都准确地放到相应特征频率的神经纤维处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由于电流的扩散,每根电极刺激的部位很宽,不可能像声音行波只兴奋基底膜一小段那样,若用临界带宽表达,则是电刺激的带宽要比声刺激的大得多。对部分植入者听觉效果的测试表明,对不同的纯音刺激,从电子耳蜗虽能听到不同的音调,但很不清晰。频率辨别阂很大(△f比正常声音听觉的大数十倍)。目前在策赂上,较多研究者着眼于使不同的语音经人工耳蜗处理后能引起不同的听觉感受,并尽量提供易于辨别的依据,让植入者通过练习,从不熟悉但能辨别的声音中逐渐“学会一种新语言”。此类设计复杂,特别是应用微处理器使造价非常昂贵(在万美元数量级)。并且手术后,正规的语言练习(重点在学听)必须跟上。按国外目前的情况,语言练习的费用也很昂贵。
    既然昂贵的微处理器并不能使植入耳蜗有理想的、可直接听懂的语音输出,它是否非用不可就有疑问了。早期使用的人工耳蜗有不带微处理器的,“听得见”的效果是不差的,只是用它很难识别语音。近年的另一研究方向是,揭示未被充分认识的电听觉信息传输的规律,寻求既简单而效果又好的设计:曾凡钢着眼于语音强度信息的提取和传输,提出了一种新型人工耳蜗的设计,对比试验表明,其效果不在以提取和传输频率信息为主的人工耳蜗之下,而造价估计只在百美元数量级。曾的思路很新颖,其要点和理论依据是:语音的大量信息由声音的强度携带,对正常听觉它无足轻重,而在听觉有严重障碍时,它却能起重要作用。语音强度信息的提取在技术上较为简单,用一般模拟元件和电路即对实现,无需用微处理器。此种人工耳蜗苦研制成功并投人生产,共价格是大多数需用者所能承受的,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当然,它也达不到使植入者听到清晰原熟悉语音的水平,但有较多潜在的、可望改进的余地。例如,只提取强度信息,忽略频率信息,似乎走向了另一极端,也许加进频率信息会弥补某些不足。至于频率信息需用微处理器才能有较好的传输效果,那是部位机制的局限。时间模式编码可摆脱这一局限;它对从电听觉途径传输频率信息应同样适用,即可不用微处理器就能实现。
    从听觉的过程和机制上说,人工耳蜗听觉音质效果不理想的另一较根本原因是,电听觉的“电”刺激(人工耳蜗的输出),与声音听觉经感受器产生后作用于听神经的“电”有质的差异。

摘自《听觉感受和辨别的神经机制》一书,作者梁之案

2105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说真话 办实事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922

具有人气奖助人为乐奖

QQ
发表于 2004-11-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的资料啊!谢谢心月
进口、国产、海外耳蜗手术医院列表、品牌介绍、价格概览、咨询服务!详见:http://www.33erwo.com/html/zxhd/7290.html

0

主题

20

帖子

20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20
发表于 2007-3-2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了解人工耳埚太有帮助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7-6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