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25|回复: 1

助听器技术—通道与频段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新人会员

积分
5
QQ
发表于 2011-10-2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助听器技术—通道与频段

                                                                                 ——吴松林

       对于听力康复工作者来讲,大部分助听器验配师刚开始都会觉得通道与频段的概念理解是个难点,总会有一些似是而非搞不太清楚的感觉;我也是在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迷茫了好几年。对于通道和频段的技术概念,这里和大家谈一谈我的理解和认识,希望与大家共勉。

    随道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数字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使得助听器通道中的压缩、降噪、反馈抑制等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这里面牵涉到三个概念:频段、通道、可编程频段。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概念呢?这些概念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这首先要讲声音的复杂性了,正是有了这种复杂性,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如些美妙!声音本身是由声源和传播介质构成,但声音本身具有频率特性和声强特性而形成。如果声音只有一种频率,那就如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光线那样枯燥乏味。也正是由于声音具有频率特性,才形成了如此复杂绝妙的声音世界:语言、音乐、噪声等。


    我们正常人耳可以听到20HZ—20KHZ之间的不同频率的声音。频段就是根据声音的这种频率特性所划分出来的各种任意相邻频率之间的组合,比如200-500HZ是一个频段,也同样可以为200-400HZ为一个频段;2KHZ-3KHZ也同样可以是一个频段。频段是个信号层面的概念,是各个频率段组合上的声音信号处理平台。


   通道是硬件层面的概念。数字助听器的核心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对于助听器的多通道而言,是在DSP内有多少独立的电子线路单元,结构、功能完全相同,每个单元分别对不同的频段声音信号进行独立计算处理。由于各个单元相对独立、同时处理,被称为“通道”。就好像交通道路一样可以分为双车道、四车道、六车道还是八车道。通道越多,助听器对声音的处理就更精细,压宿比、压缩拐点、启动释放时间、增益、输出、降噪等等均可在独立的通道内处理完成。这样可以使助听器输出音质更清晰、自然;舒适度也会更高。

   可编程频段是指软件层面的概念。这是利用验配软件这种更直观的方式,来控制助听器的频响范围内的增益变化。提高验配人员处理音调的变化来满足听障患者听觉需求的能力。可编程频段的调节只能体现在增益的变化上。简而言之,通道和可编程频段均为建立在频段的基础上而满足不同的技术需求。这样大家就更清晰地明白一点,通道的实现是一个要求难度非常高的技术问题,而可编程频段的实现要容易的多了,只要验配师需要,几乎一个数字助听器可由软件工程师随意设定可编程的频段数目。


   目前市场上所有助听器厂家的价格表上所体现的频段的概念均为可编程频段。但有个别厂家为了满足市场的宣传需要,人为地变更一些概念,通道和频段标注较乱,甚至把频段当通道来宣传。某些厂家销售人员为体现其产品的优势,解释说通道和频段是一个概念,我无语了。。。。。。


    助听器是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听力健康。我希望作为一个听力康复工作者用自己的良知来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社会需要更多一份真诚,少一份忽悠。。。。。。




1

主题

334

帖子

3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34
QQ
发表于 2011-10-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将这几个混杂的概念说得比较起清楚的。

频段算是电磁学上的一个概念,表示一个任意范围的频率宽度,比如250到500Hz,这就是一个频段;而通道是硬件实现上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独立的信号处理单元。频段与通道一般的经销商与用户都无法直观的看到,只能通过产品的宣传手册来知道。

而验配软件上可视的增益调节点,也就是一般宣传的“频段”或者“通道”,其实只是针对一些典型的频率点,比如250Hz,500Hz,将这个频率点的增益或者MPO值进行控制,实际上既非频段也非通道。
久久听力,为您提供听力诊断、助听器验配、言语康复方面的专业指导。 网址:http://99ear.taobao.com/ QQ:838415258 邮箱:services@99ear.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8-29 0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