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嫁”是土家族人的婚俗。但是从哭的总体内容上看,反映的是男权社会里妇女的辛酸血泪,是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的反抗声音。《哭嫁歌》突出的是一个“哭”字,是用“哭”谱成的,是用泪水“泡熟”的。从婚俗上看,出嫁姑娘会不会哭,是被人们评价姑娘聪明或呆笨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得不悲恸,不感人,姑娘就往往会被人耻笑。因此,土家族姑娘在十一二岁就要专门学习哭嫁。 除了少年时学哭,自己平日悄悄练习外,在出嫁前的半月左右(有的提前一个月),还要进行专门训练。每天傍晚时分,亲戚或邻居中的少妇和女子就聚集到姑娘家里,一起聚首痛哭,直到深夜方散。 到娶亲那天,姑娘早饭后开始,特别是上轿前要大哭一场,哭得惊天动地,假如脸上无泪,母亲就急得团团转,只好自己带头来领哭,带动姑娘嚎啕大哭。 《哭嫁歌》的表现形式是边哭边诉。主要形式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也有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嫂子也相应地哭一句。换句话说就相当于独唱、对唱、合唱。 在普通的哭嫁中,具体内容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婆妈”“哭媒人”“哭上轿”“哭席”“哭出门”“哭十姊妹”等。 我曾见到过“哭十姊妹”和“哭媒人”“哭上轿”的场面。新娘出嫁头天晚上,来陪哭的十个姐妹,一起围坐在安排好的大方桌边。年龄大的坐上方,小的坐下边,一般的坐两旁。由年龄大的开头领哭,一人一段按题目依次哭诉。哭到半夜还要消夜,在摆碗筷时,新娘以“十”字为题,边哭边诉:“一条板凳四只脚,十个姐妹来陪我,今晚陪客实在多,可惜没有好吃喝”。“一张桌子四角方,十个大碗摆中央,青花杯杯摆十个,桃木筷子摆十双……” “哭媒人”是最吸引人看和听的,出嫁姑娘边哭边诉,把做媒人的骂得淋漓尽致,哭笑不得。“豌豆开花角对角,背时媒人想吃猪脑壳,胡豆开花绿茵茵,媒人吃哒爆眼睛,油菜花开一树子,媒人吃哒烂肚子,鸡蛋清、鸭蛋清、媒人吃哒要短命……”“媒人是个狗,这边吃了那边走,媒人是头猪,这边吃了那边敷(说谎),她在婆家吃碗饭,说他家里有几万,她在郎家端杯酒,就说郎家样样有……”“媒人尽念多多经,不怕二天烂舌根……”媒人虽然哭笑不得,但是不能生气,还要装出笑脸来回答,唱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吃了千家饭,尽做好事配姻缘,不是我来搭鹊桥,你在娘家坐天牢……” 新娘上轿后,哥哥弟弟要跟着轿子“迎轿”。这时灯笼火把分两边排照,在鞭炮声中,娘家总管提着酒瓶围着轿子绕三转,还要用纸伞在轿子两边各转三转。这时新娘就开始哭轿:“花花轿子四角平,灯笼火把两边分,哥哥弟弟把轿迎……大门前边三道坎,闺阁日子今日满,大门外边三步梯,女儿实在不愿离,门前桃树三根半,娘在家里受孤单……” 《哭嫁歌》中的新娘被旧的婚姻逼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棒扛起走!”在旧社会,姑娘出嫁是一生命运的大转折,标志结束了自由的姑娘时代,开始了在婆家受歧视、受虐待、受欺凌的痛苦生活。
来源:恩施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