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致聋原因之一,且易误诊,初发患儿症状多不明显,或年龄小,不善于诉说,不易于被家长或老师发现。直到患儿听力下降明显或对周围声响反应迟钝时,始被发现,所以发现孩子对声响反应不灵敏时,或者经常犯鼻炎、鼻窦炎、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的小儿,应及早去医院就诊,以期早期得到治疗。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早期多采取保守疗法(病史多在1个月以内),对于超过1个月或反复发作的病儿,应尽早行中耳置管术以改善鼓室内气压[1]。许多医院中耳置管术多在耳内镜显示系统下进行,其视野清晰,在鼓膜上定位准确,损伤小,并能尽可能地洗尽积液和胶状物,是其优点,且比显微镜下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易掌握,且物象清,立体感强等,可以缩短综合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手术方法 对于8岁以下不能配合的儿童,均在氯胺酮全麻下进行。
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常规局部消毒、铺无菌巾、麻醉达成后,用直径为2.7mm 0°硬管耳内窥镜在显示系统监视下小心导入外耳道,注意勿损伤外耳道壁及鼓膜;内镜鼓膜标志,然后用鼓膜切开刀于鼓膜前下或后下方弧形切开鼓膜长约2~3mm,操作宜轻巧准确,勿切入过深损伤鼓室内壁,与鼓膜周边应保持一定距离,用吸引器抽吸中耳积液。妥善切口止血,取预先制备的“工”型硅胶中耳通气管,用中耳通气管安放器将之从切口置入中耳腔、卡于鼓膜切口两侧,安放妥当。术毕,用2%氯霉素甘油棉条放入耳道。有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同期行手术切除,慢性鼻炎、鼻窦炎的病儿给予常规治疗,腭裂患儿请口腔科医生会诊及时行腭裂修复术。
术后处理 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酌情应用激素1~2周,术后更换外耳道纱条2~3次,保持中耳硅胶管通畅,同时预防外耳道进水及不滴耳药。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5个月复诊,6个月左右拔除通气管。个别有延长至10个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