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在因素:
一、听力损失造成言语识别系统未能有效形成
前面我们讲到了关键期,那么孩子在出生后经过大量的言语环境的刺激下逐步形成了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但是听力不好的孩子在这个关键期却因为没有外界的言语环境的刺激,导致大脑语言系统未能形成,言语没有印刻在大脑中,那么自然言语识别系统就无法对言语进行辨别,这类孩子如果错过了言语康复的最佳时期,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他们也无法辨别言语的内容,最多只能听到声音,并理解一些简单的声音信号,如汽车鸣笛、敲门声等,就像一部电脑,你如果没有安装某种软件,而想要读出与此软件相匹配的文件是无法做到的。
根据权威机构统计的: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三岁时能掌握750个左右的单词;一个有听力问题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被发现并进行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这个孩子到三岁时可以掌握近500个单词,几乎可以达到正常孩子的语言程度;如果孩子到六个月发现有听力损失,经语言康复后到三岁时也能掌握300多个单词;如果到孩子两岁才发现有听力问题,再进行语言训练到三岁只能掌握十几个单词。所以我们一直倡导早发现,早干预,越早佩戴助听器对孩子的言语系统的形成效果会更加理想。只有孩子在听到并听清楚,这样的印刻效果就愈发的明显,孩子才能在已形成的言语系统中来分辨出言语信号,并理解。
二、良好的言语系统却因为听力问题导致辨别系统能力下降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言语分辨系统已经形成后,结果我们的听力出现问题,那么造成听力接收言语信号或完全无法接收信号导致无法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在言语辨别系统还没有退化的时候及早佩戴助听器能够很好的解决并提升你的言语分辨力。
然而有一种情况是如果你在无法听到或无法听清楚言语的情况下,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那么你的言语分辨系统就出现了问题。比如我们遇到一些听力相对较重的患者在听力出现问题很多年之后,再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干预后,往往发现他们能听到你的说话声但无法分辨你说话的内容,而听力相对较轻的听力患者表现为辨别反应能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只有在说话比较慢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辨别。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类各种技能,只有不断的使用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如我们的双手在不断参与各类生产劳动变得更加灵活,经常用手写字会写得更好、更有力,然而不经常使用发现这种技能在退化,并变得软弱无力,这就是用进废退原理,同样的道理如果听力下降了它必然对我们的大脑言语分辨系统造成伤害,虽然在大脑形成了印刻,但是无法接收正常的声音的刺激,这种功能便被弱化甚至消失了,哪怕是正常的听力如果与社会完全隔绝很多年,他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水是生命之源,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万物都会失去生机,所有繁华景象都会随之暗淡。所以良好的听觉系统是我们保持正常辨别力的首要条件,他不但能让我们听的清楚,而且使我们的思维敏捷,与人交流心情更加愉悦,乐于和他人交流。
当然多年的听力损失导致辨别力的下降,通过验配助听器可以提升听力,但是大脑言语中枢对语言的辨别力及灵敏度是需要一定的康复周期的,在通过不断言语声的刺激后,才能不断唤醒言语中枢沉睡的印迹。
三、视觉系统的依赖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在接触到的一些听力障碍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视觉系统观察能力非常强,他们可以通过视觉对说话人的口型的判断来辨别你到底在说什么,我们称之为唇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我们的身体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如果身体的某项功能遭到了破坏,其他的功能就能弥补这项功能的不足。比如先天双臂缺失的人,经过对双足的锻炼,可以使双足一定程度代替手的功能,可以写字、吃饭、甚至修理钟表等高难度的技能.又如盲人的听觉灵敏度非常强,他们可以通过脚步声来辨别出这个人是他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同样听力不要的孩子他们要获知你到底在说什么的时候,他会用眼睛来观察你的口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唇读能力.并对这个功能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我们会发现如果孩子即使带了助听器,你不让他看到你的口型,他却无法通过听觉来分辨你到底在说什么.我曾经给一个18岁的女孩配过助听器,她也是从小开始带助听器,当我给她新配了助听器,她自己感觉助听器的音质比以前好很多,但是我有意识用手遮挡我的口型,她却无法分辨,比如我说:“苹果”,并告诉她不管听到什么你只要把听到的说出来,结果她说出了“苹果”的音,却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结果当她看到口型马上明白我到底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当我们的视觉系统在代替及补偿听觉系统不足后,大脑的言语中枢对言语的判断就变成了以视觉系统为主导,听觉系统为辅助及次重要状态,当对言语进行分辨时言语分辨系统首先依赖并信赖于视觉信号,并通过听觉信号来弥补增强信号的可懂度。所以这样的孩子在视觉信号缺失的时候,单凭助听器听到的信号,大脑言语中枢因缺少最倚重的视觉信号,反而无法分辨出讲话的内容。这种代偿功能实际上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出国旅游,对这个国家的语言不懂的话,我们还会去用我们的听觉来理解外国语言吗?肯定不会,外出购物你只会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别人交流看别人的表情及打手势。
这是一种习惯问题,既然形成确实很难改变,前一阶段我在自己的博客《为什么听到听不清楚》的博文中和一位二十多岁佩戴助听器有七年的听力患者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既然这种习惯无法改变,助听器在强化言语信息的同时,通过视觉强化来加强辨别能力,只要这种方式能让自己和他人交流变得更顺畅,那也没什么不好。
当然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小,训练听觉识别能力,而尽量减少对视觉的依赖性,那将对孩子将来更有益。
四、接触人群少,言语辨别系统易识别家人的言语,对陌生人的言语识别力差。
很多老人由于听力损失后,交流形成了障碍,造成误听等尴尬局面,容易被人误解,这样老人就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来避免尴尬,而减少了交流,但是在家庭中家人还是会大声的和他进行交流,久而久之老人带了助听器可能会产生对陌生人的讲话反应能力差,而与他熟悉的家人的言语表现的更敏感些。
那么在孩子的语训过程中,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方面的康复,这样孩子会对老师和家长的言语声敏感度更强些,如果这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敢于和陌生人进行交流的话,会造成孩子对他人的言语辨别能力差。这是因为每个说话的音频构成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能够感觉到每个人的说话声各有各的特点,另外每个人说话的速度和语气都有所不同,由于我们正常人经常接触不同的人,我们能更好的识别他人的言语。所以在孩子语训期,性格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陌生人的交流,多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建立自信心,这相当重要,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与交流更有益。
五、突然性的发话,让听力患者无法感知
即使有些人带了助听器,你会发现在他独自一人的时候,你突然发话,他不知道你说话的内容,甚至在他做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发话,他甚至不知道你在和他讲话。但是当他注意力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再和他说话,他就能很好的和你进行交流。
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听力患者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状态,听觉灵敏度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这种听觉灵敏度处于类似于休眠不启动的状态,虽然说通过助听器他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可是他不会认为这些声音是针对他的。只有在给他暗示,如用手拍拍他示意我要同你说话,他的听觉系统才会启动并注意去听。
同样孩子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训练孩子增强在声音环境下的听敏度,反应力,用句俗语就是“机灵”,这是对周围环境的声源的应激能力,让孩子多与人交流的同时,在大自然中让孩子多聆听各种声音,并让他们来判断,生活中可制造一些声音可以训练孩子去听去寻找声源,时刻让听觉系统保持机敏的状态,让他们习惯在声音环境下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号,从而获得聆听的快乐。 |
|